中国国庆节通常的欢庆活动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每逢五、十周年会有不同规模的庆典和阅兵,历史上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 国庆宣传画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60周年的六次大阅兵。
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今,共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阅兵。1949年至1959年十年,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实行“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1964年国防部颁布的军队列条令中,第一次列出阅兵条款。随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他原因,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
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1999年,中共中央决定举行建国50周年阅兵,于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型的阅兵式。
2009年国庆节举行建国60周年大阅兵。
世界各国的国庆节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每逢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