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功励志故事大全精选。
成功励志故事大全精选1:80后投身”互联网+农业”创业 未产先销600万元石榴
湖北贫困小伙毕业后圈地搞农业
在创业有成之前,张棕顺的生活与现在鄂西山村贫困家庭的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老家,几亩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拥有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果实”,成了张棕顺从小就有的朴素愿望。
“有地就能有饭吃。”张棕顺说,自己一家六口人,往上还有3个哥哥,自己最小,就是这样,在读大学前,因为可耕种的地太少,他经常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在大学报到时交完报名费后,张棕顺兜里就只剩下73元,这便是他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没过几天就剩下40元, 平均每天的生活费只有2元。生活的困窘,促使当时的他做成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
张棕顺就读的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有着统一供水中心,可开水房离宿舍有接近1公里的距离,加上要爬楼梯,不少学生懒于去打开水。
有一天,同寝室的同学了解到张棕顺生活费不足的窘境,便提出以5毛钱每瓶的价格,让他帮忙打开水,一方面是自己懒得提开水,另一方面也算是帮了张棕顺一把。
就这样,张棕顺开始挨个敲门,几乎“承包”整层宿舍的打开水“业务”,勉强为自己赚到了每天的晚饭。此后,他还干过餐馆刷碗工、送奶工、文具店促销员等,以此来维持读大学的日常开销。
“人不经商不富。”张棕顺说,自己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工厂,他认为这样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生活,所以从一些日用品的促销员做起,到做酒水、医疗器械的区域经理,逐步摆脱了“打工仔”的身份。
同时,通过清华大学EMBA总裁研修班的学习,张棕顺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也结交了一些圈内朋友。在财富和人脉资源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他才又拾起了自己的“地主梦”——经湖北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牵线,他和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种了一片面积超5000亩的土地,开始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成功励志故事大全精选2:90后小伙返乡创业种草莓 年收入超十万
从小立志当新农民
从高考结束那年起,返乡创业就成为陈海林努力奋斗的方向。一方面是受到父母的影响,陈海林的父母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约1.3公顷土地,种了十多年的蔬菜。种植蔬菜容易受天气等影响,而且蔬菜价格起伏不定,导致传统的种菜模式收入也不稳定。陈海林为此暗暗下定决心,要改变祖辈们“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和模式。
另一方面,在陈海林看来,“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在农村创业发展种植大有前景,他也希望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新农民。
陈海林在大学里并没有学习农业专业。在成都双流读大学期间,一次经朋友介绍,陈海林去听了浙江农业专家在双流举办的讲座,了解到沿海地区一些先进种植模式,并吸收了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观念。他还得知,浙江一带的草莓种植发展得很好,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返乡创业的星星之火在他的心中越燃越旺。
做足功课后返乡创业
2015年大学毕业后,陈海林就回到田家镇种植草莓。当时他面临的压力不小:一方面,其父母觉得好不容易供他读大学,本以为可以就此跃出“农”门,在大城市里考个公务员或者当一般的上班族什么的,结果在外面走了一圈最后他又回到了农村,一开始父母自然不能接受;另一方面,父母都种植蔬菜十多年了,现在要“划”出大约0.67公顷土地来栽种草莓,之前他们从未种过,因此心里也没有底。
为了栽种草莓,前期陈海林已经做了不少“功课”——他经常泡在一些农业论坛,与网友交流经验,并通过电子邮件向一些专家、教授请教相关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并非科班出身的他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从“门外汉”逐渐转变为“行家里手”。同时,他还积极给父母做思想工作。看到陈海林种草莓的决心如此坚决,父母也就只好由他了。
头年就遇到销路问题
有了规划,关键在行动。第一年,陈海林就尝试栽种了约0.67公顷冬草莓,将书本、网站里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据介绍,冬草莓成熟期为当年8月底到次年5月初,有8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减少成本,搭建大棚、清理老叶、拔除杂草、疏花疏果等很多工作都要亲自做,时间一长,他的双手也被磨起了老茧。
在陈海林和家人的努力下,第一年草莓就获得了大丰收,令他们兴奋不已。不过,和很多创业者一样,他们也面临着销路问题。他们主要将草莓运到内江城里卖,方法很传统,效果不太好,一些草莓因为卖不出去最后烂在了地里,让他们感到非常痛心。第一年下来,总共收入只有几万元,再刨去人工、建大棚等一些成本,收入就更加微薄了。不过这也让陈海林意识到,种植草莓除了提高种植技术外,如何拓宽销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今年收入突破十万元
今年,陈海林积极通过新媒体加大草莓基地宣传,开展了一些采摘草莓的活动,为草莓基地增加人气的同时,也打响了草莓园的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今年草莓根本不愁卖,平均每天都有300人左右到草莓基地来采摘。”
陈海林算了一笔账,“今年我的草莓有1公顷,由于雪灾产量受到影响,销售收入刨去人工、农资等支出,平均每0.07公顷地的产值在8000元上下,这样算下来收入在12万元左右。”
现在内江到田家的快速通道已经开通,交通更加便捷了,而且长江记者家园游客增加,带动了沿线的产业发展,这些有利因素让陈海林对自己的创业更加有信心。他瞅准商机,准备扩大草莓基地的规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以接待更多游客,同时增加一些休闲娱乐设施,让顾客上门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还有半个多月草莓下市后,他打算在地里栽种其他应季的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让土地充分发挥价值。
在市场销路方面,陈海林一方面准备发展电商扩大销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新鲜草莓配送服务,缩短从草莓采摘到送至居民餐桌的时间,让市民可以吃到更加新鲜的草莓。
成功励志故事大全精选3:卖菜谱!一个创业点子带来的千万价值
吃出来的点子
与很多先有项目再成立公司的创业型企业不同。2006年底,孔令博决定从北大离职创业时,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他和三名合伙人都是北大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但公司到2007年底之前,都一直在摸索过程中。
在寻找到电子菜谱这一项目前,他们通过朋友关系,承接各种信息化项目来维持公司运营,包括航天五院项目、宣武团区委志愿者在线项目等。他们还开发出各种好玩的小玩意,比如会发光的T恤、数码相框、智能闹钟技术。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准一个项目选做主业。”孔令博称。
没有项目的时候,孔令博和兄弟们会经常一起小酌。也就是在觥筹交错间,他们寻找到了开发电子菜谱的灵感。
“经常在吃饭点完菜,不知道点了几个热菜,几个凉菜,也不知道自己点了多少钱,有时,点完菜服务员会过来说,某个菜卖完了”。于是,最原始的想法出现了,结合点菜机和纸质菜单,变成一种多媒体的点菜终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孔令博拜访了京城数百家企业,得到的反馈信息是,餐饮企业老板对于及时发布新菜,了解库存信息,采购状况等也很期待。
而这些问题,通过基于电子菜谱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都能实现。2008年春节,孔令博团队停止了其他业务,开始专门研究电子菜谱。
孔令博介绍说,整套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客户终端,用餐者可以通过电子触摸屏看到餐厅全部菜品照片、原料、价格和营养成分。用餐者通过终端自主点餐后,信息就通过餐厅的无线WIFI网络进入后台服务器以及厨房的电脑中。
市场化
第一代电子菜单出台后,孔令博发挥地域优势,首先在北大的怡园餐厅进行了试用。在孔令博看来,如何真正将产品推向市场,让餐厅老板们接受,才是迈开成功的第一步。
电子菜单的第一家商业客户是名为“将太无二”的日本料理店。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老板就决定了使用电子菜单。
孔令博称,这也是机缘巧合,因为老板是从国外回来的,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动性强,且这家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
其实,打动这家企业的理由很多,首先是电子菜谱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实现迅速更新。对于一家餐饮企业而言,普通菜谱每本都在300到500元之间,一年更换菜单至少投入将近1000元。虽然电子菜谱的市场价是2300元,比普通菜谱略高,但可任意发布新菜或删除旧菜,是一次性投入。
同时,电子菜单使用后,可以优化掉15%-20%的人力成本,缩短服务员耗费最多的协助点菜的时间,提高效率。
更多的优势在于整个餐饮流程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后台系统,根据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实时调整菜品的价格,推出特价菜,降低库存损耗。还可以精确统计各类菜品的消耗等根据客户喜好调整菜品。孔令博介绍说,这套系统还将提供包括财务分析、库存管理等深度运营数据。
从2008年中旬到2009年初,有13家企业采用了孔令博公司提供的名为“餐行健”的电子菜单一体化解决方案。但对于孔令博团队来说,这样的数量远远不够,那段时间,他们的总销量不过100多万元,但投入的研发费用却达到了300多万元。
转型
孔令博团队通过拜访京城近1700家餐饮企业,不仅掌握了大量数据,也为下一步开发和积累人脉打下基础。同时,也帮助他们做出了一个让企业继续生存壮大的关键性决策。
孔令博告诉记者,80%餐饮企业老板对于这套方案是认可的,但能否成交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能否接受新事物,其次是对一次性投入成本的敏感度。“买点菜机可能一次投入5万,而电子菜单系统则高出2万元左右”。
调研中更大的发现在于,商户最担心的是用餐者是否接受这样的新型点菜模式,以及是否会使用电子菜谱。“在人均消费水平100元以上的饭店中,很多消费者年龄在40岁以上,这部分人群对于这样新式的点菜模式能否接受是个问题”。
孔令博决定对公司策略进行调整,从单纯电子菜单供应商,向提供数字餐饮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转变。“毕竟市场接受电子菜单需要一定过程,我们会提供一些过渡性产品,包括点菜机、视频点菜等。”
孔令博称,根据客户需要,从单纯产品提供向提供服务转变的调整使得电子菜单的推广速度加快。今年,包括德云社郭家菜等多家企业都开始使用孔令博公司奥琦玮不同类别的产品。
目前,电子菜单的研发已经进入到第四代。国内也有近13家企业参与跟进。“只有更多人跟进,才说明我们选择市场方向是没有错的”。来自中国饭店协会统计,餐饮信息化市场潜力约2300多亿元。
而对于跟进者的模仿,孔令博表示并不担心。他说,介入的公司大多数都跟进在硬件上,对后台的软件介入不深。“我们剥离了生产,专注做研发。把上游交给别人去做,是我们的优势”。
孔令博构想着,到市场足够大、足够成熟时,企业将给商家们提供网络菜单设计服务等。“比如说,你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络,根据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类型菜单模型,我们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现阶段,已经有很多风险投资看好奥琦玮的电子菜单项目,有风投对企业估值达到了7000万元,但孔令博目前还不想引入风险投资。“我们还是希望将企业规模继续做大再考虑融资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