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变革,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变革的起点上,相反,他们在“进入”理论时还深刻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起点,就如他们后来揭示的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创造历史的条件一样,但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实践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这使得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全文如下:
异化消费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消费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相悖离,它是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第二发展阶段下的人的否定。消费行为由原本的需求消费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人们消费不是真正地为了满足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和工具。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在今后都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在我国逐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形式作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必须将其摒弃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推动我国消费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从“异化”到“异化消费”
“异化”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霍布斯的作品《利维坦》中,后来的黑格尔将异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但他将劳动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使他并未探寻出劳动的真正本质。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及阶级斗争的根源,并系统阐述了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条件,使异化理论在发展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一步。
“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马克思在《手稿》中将异化劳动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因而,“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1]52同时,“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51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他就越贫穷。
第二,工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2]94真正的劳动应该是一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应该体会到充实、快乐和生命的重要意义,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并且这种劳动也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因而“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1]58同时异化劳动又把劳动本身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5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被剥削和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
人们因为异化劳动的存在从事着单调、乏味的工作,由于缺乏自我价值的彰显与快乐自由劳动的意义,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逃避到以广告为媒介的商品消费中寻找一种补偿,一种虚假的补偿,在这里人们将消费商品和服务与快乐等同。正如本?阿格尔说的:“一句话,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3]493人由于受追求自由解放本性的驱使,将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试图通过“自由地”消费行为来释放自己的创造性。可以说,异化劳动是异化消费的根源。
“异化消费”一词最早是在凡勃伦的《有闲阶级》一书中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代表人物如:弗洛姆、马尔库塞、本?阿格尔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对异化消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批判。弗洛姆指出,“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4]72现代社会的人们赋予物质消费以相应的符号价值并通过诉诸无限奢侈的浪费性物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求,这种包裹在物质主义外衣下的符号消费模式带有一种欺骗性、无限性,难以完全满足人们长期存在的“虚假需求”,并使人们遭受物的支配与控制。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阐述过商品拜物教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异化消费观的核心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
二、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异化消费现象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由于受到西方一些异化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消费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我们摒弃,同时新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我国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异化消费行为会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1.标榜个性的炫耀性消费
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炫耀性消费的一个典型代表。据统计,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已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奢侈品销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游客在境外每次购买奢侈品方面的平均花费是900美元,其中在欧洲甚至高达1 400美元。”[5]奢侈品的购买还要得益于广告媒介铺天盖地地宣传,“不断地诱使着人们通过消费虚拟的符号以证实自身的价值、品位,妄图通过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实现真正的自我。”[6]人们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占有它们,人们满足于无使用价值的占有,一种仅仅是为了彰显身份、标榜个性的占有,带有一种盲目性、夸示性。人们无意于购买商品的真正效用,在意的是用“虚假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吸引他人羡慕的目光和填补内心的空虚。人一旦被物质主义主导其价值观后,消费会被曲解为目的本身,人们越来越丧失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判断力而被一种冲动、虚假、盲目的消费观所裹挟着,最后人们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2.破坏生态的浪费性消费
随着我国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探寻其原因发现,异化消费成为潜藏的“凶手”之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居民住上了大房子,动辄就要100平方米以上,而日本,居民很多只居住在50-70平方米的房子里。“关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情况,《中国国策报告2005》给出了数字,近七年来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如果照此速度,再过二十年我国人均耕地占有将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53亩的警戒线。”[7]在汽车消费领域,近几年私家车数量的激增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大大增加以及与汽车消费相关的,如煤炭、钢材等其他资源的紧缺,如今人们购买私家用车已不仅仅是为了代步、简单运输,更多的是为了炫耀与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另外,近些年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的节日礼品过度包装与粮食浪费问题都对我国资源造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购买商品、享受消费带给人们的快乐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资源、生态等问题,消费异化造成人们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与占有,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人们不是敬畏自然而是向大自然挑衅,结果必然如汤因比预言的那样:人类不会在谋害自己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
3.不计后果的疯狂性消费
消费本应考虑实用性和内生性,消费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适度的自身需要并获得一定的幸福感,而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奇怪又普遍的现象。每逢节假日都是人们特别开心的日子,和亲朋团聚、“饕餮盛宴”接二连三,人们在开心度假之际由于无度消费造成“节日病”频发,餐桌上无节制的推杯换盏、胡吃海喝使每年节假日诱发肠胃炎、酒精中毒等事件频繁发生。由于节假日生活不规律、通宵达旦玩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件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MP3等等,在地铁等大型交通工具上大部分的人都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休闲时间人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网购、网聊和网游中,时间久了,人们的身体便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颈、肩、腰椎等疾病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些现象抹杀了消费的真正意义所在,使人们一味地追求感官欲望上的满足感,最终导致“消费致病、娱乐至上”不计后果的疯狂性消费。
4.“虚假广告”下的冲动性消费
广告等传播媒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背离其实事求是的基本传播功能,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广告的推广使人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其灌输的无形的价值体系,在广告的连番影响之下,普通民众逐渐失去了判别真假的能力,盲目从众、冲动消费。有一类人贪图小利,在打折、抽奖等促销手段的影响下,往往心血来潮,疯狂选购可能对自身并无大用的商品,造成钱财上的浪费。还有一类人易受他人鼓吹进行消费,因受销售人员的虚假鼓吹而消费大量其使用价值并不高的商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会因情绪变化进行冲动、发泄性消费。人们在自身异化的同时也将自身深陷在异化消费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逐渐失去自我,人们无意于对消费商品的真实需求,而是将自己“囚禁”在金钱、欲望、符号、名利带给人们的片刻欢愉之中。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的:“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在金钱的本质中,没有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就越大。这不是填满一个欲壑,而是制造另一个。”
三、异化消费的克服
关于我国消费领域中异化现象的克服与扬弃,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从个人自身发展来看,应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克服西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对我国民众思想观念的冲击,摒除物质主义思潮,避免攀比、盲从、冲动消费。人幸福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力量,但过度追求物质、追求享乐只会削弱和钝化人的自主性,因此,人们在进行物质消费的同时还应重视精神消费。人始终是消费的主体,具有自主、自由、富有创造力等特征,为不使人沦为物的奴隶,受物支配,只有使自己的消费观念符合人类发展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而不是使欲望成为一个外在的“他者”来反对人本身,这样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此时的消费也称之为真正的消费。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健康消费模式的建立。当前,各种全球性生态问题凸显,迫使人类对发展方式以及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强化人的责任意识与环保意识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着想,今天的消费不以破坏明天的健康发展为代价,使人人都能在安定有序、资源富足、生态和谐的社会里快乐生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与消费模式。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异化消费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一小部分人处在社会顶层,享受着各种优质商品、服务带来的尊荣,而大部分人则仅仅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生活而奔波劳碌、辛苦耕耘,这种收入、生活与消费上的差距,会造成社会潜存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国家应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消费权利,采取措施提高其收入水平并对富人阶层的消费异化问题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对于与富人攀比、心理失衡的人群纠正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消费观,教导其认清现实,尊重个人发展规律。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很多人来说消费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生存、自身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行为,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异化消费产生。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迷失在商品拜物教幻化出的怪圈之中。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在于正视人自身,首先解决人的异化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克服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更不能从弱化主体意识让人回到自然生活状态中去求得解决;而是应该通过升华人的主体意识,使人类尽快从个人本位提高到类主体形态去获得解决。”[8]83通过控制人的无底洞似的欲望,树立理性合理的消费观念。因此,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进而对异化消费进行合理克服与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