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前后教学心得

2017-06-22

导语: 这节课是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使原本枯燥地“空间与位置”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对“上下、前后”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了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

上下前后教学心得

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上 下、前 后”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体验数学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指出,数学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上下前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也十分重要。同时,正是通过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但是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将他们所具有的数学经验系统化,规范化。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抓住这一特点去思考,根据学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桌子上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知道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面,但是不能完整的说出谁在谁下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对于上下的相对性孩子刚开始就更加不熟悉,但是经过适当的点播之后学生很快的就会明白,引导孩子完整的说出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然后就地借助教室里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在练习巩固的时候我主要是根据低年级儿童心理特点,采取游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玩中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游戏一,自我介绍:自己介绍我在xx的前面,我在xx的后面,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

游戏二,按指令做事,看谁反应快。在游戏活动中复习巩固上下前后,我说xx前面的一个同学站起来,xx后面的同学情举手,xx前面的同学请做一个鬼脸······。

几轮之后之后又请小老师来发号施令,其他同学执行,这样不直接点孩子们的名字,而是通过说xx前面或者后面的同学,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只有认真听才能思考才能按照老师或者小老师的指令去完成。

游戏三,猜猜我是谁。我说这个人在xx的前面,在xx的后面,让孩子们来猜她是谁,被猜中了的就站起来。

游戏四:动动你的小小手,看谁动作快。把书放在文具盒的上面,把书放在文具盒的下面。书在文具盒的上面,书在文具盒的下面,书在······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基本掌握了上下前后的关系。课堂气氛较活跃。通过课堂的反思我认为有以下不足:

1、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强,对学生活跃的局面有点招架不住。

2、语言不够简练规范,板书不规范。

3、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评价语言单一。

上下前后教学心得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上下前后教学心得

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只是表面的认知,只知道谁在上面,谁在下面,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但是对于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的理解,也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还没有都达到。正是因为我们认为简单,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了,往往学生对此位置关系不清晰,那也就谈不上空间观念的建立了。

这两个位置关系我是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的。在设计时我也力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如在学习《上下》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我的脸,说说脸上都有什么?然后我问“鼻子在嘴巴的( )面》。”学生回答“上面”,我引导学生用我提问的句式来回答,把话说完整。接着,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述脸上的嘴巴、鼻子、眼睛、眉毛的排列位置关系。同桌互相说,小组内互相说,然后再找学困生同学汇报说位置关系。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观察书上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汽车、火车、轮船的位置关系,来自学并回答图下问题。通过检查,只有两名学生答错,但是口述的答案却是对的。这让我想到会说了还有会根据图和题目来回答问题。那就得多练习一些题目,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动手摆桌面上的书本文具来明确上下的位置关系,再到黑板前来回答我出的“( )在( )的( )面”这样的句式问题。

《前后》的教学也是如此,因为前后在做题时要求填写这两字,所以我先教学这两个的书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面和后面都是谁。再让学生用“( 我)在( )的( )面”来描述自己的位置,课堂气氛马上激情昂扬,都争着说。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不光是数字的计算问题,其实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就是生活,更来源于生活,对数学课充满了信心。

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真的很重要。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表述自己和 他人的位置关系,再表述物品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想今后我会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不就教材教教材,而是更多的搜寻生活涉及多的问题来进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