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经典文章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创新思维的经典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创新思维的经典文章1
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和环境支撑;着眼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北京理应担起更大的责任。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创新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必须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世界最智慧的头脑吸引过来、盘活起来。
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9月6日召开,近千人济济一堂共绘北京科研蓝图,郭金龙书记明确强调,要使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一种品格、一种风尚。《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为经费“松绑”,给人员“减负”,种种动作致力于营造开放宽松公平创新创业环境,按下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快进键。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忙着对付各种检查和写项目申请书”,这曾是不少科研工作者的烦恼。此次北京出台的措施,切中肯綮。科研经费管理权限下放、结余资金两年内可统筹使用、经费激励支出比例提高等等,五大方面二十八条,无不回应着科研人员的紧迫诉求,给出了实实在在的解决之道。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措施不只着眼当前,更在理顺体制机制,以期在更大层面上为科研创新做好服务。
让勇于创新成为北京的品格和风尚,需要像这样实实在在的政策环境支撑;着眼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北京理应担起更大的责任。所谓“风尚”,是一种风气,一种潮流。美媒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真正应该害怕中国什么?”他们的答案,不是中国GDP的增长,而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些咖啡店,店里有几十张桌子,每天都挤满了人,谈创意、创新、创业。诚然,不是每张桌子上都能产生惊天发明,但创新创业活力勃发本身就蕴含无尽能量和无限可能。近日,许多人都在围观杨振宁与丘成桐关于是否建造巨型对撞机的激烈争论,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建或者不建尚无定论,但两位科学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本身也是一次科研知识的普及,一次科学精神的示范。一个良好创新环境的生成,其实就孕育在这种越多人参与越好的思维碰撞、畅所欲言中。
智力创造活动,与一般性的活动不同。特别是科学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集诸多科研成果于一身的牛顿,曾将自己比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一块“贝壳”。的确,搞科研不是搞工程,它探索的是未知领域,不是下任务派指标就能完成。成功与否有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实现的。人们叹服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梁思礼创造了16次火箭发射全部成功的记录,殊不知他曾遭遇过无数次挫败,足以写出一本“失败者之书”。希冀科研成功必须懂得包容失败,呵护好创新的火苗,创新的热情才有望成燎原之势。
如果说,包容失败是给予创新创业者以勇气,那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则是赋予其底气。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而只要是人,就免不了衣食住行用等现实考量。有言道“长安居大不易”,特别是生活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倘若基本的生活无法保障,畸高的创新成本只会迫使其求得眼前生存,而无暇放眼长远;倘若“铁锹”和“锄头”都能得以肯定,而“人”的价值却被忽视,创新动力难免会不足。从这些方面着手,解除科研人员燃眉之急、后顾之忧,大家才可能做更长远的打算,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创新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资源所在,力量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如今,中央已经发出了动员令,首都北京必须率先出征、走在前列,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正如一个人,人高马大、体格健硕并不意味着天生就会打篮球,成为顶尖选手还有赖优秀的教练、合适的场所、科学的训练。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北京要把手上这副好牌打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必须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世界最智慧的头脑吸引过来、盘活起来,为北京发展、中国发展积蓄能量。
我们经常讲服务国家大局。当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是大局所在,就是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局所在,北京必须紧贴国家战略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到全球舞台上与人一较高低。瞄准世界,瞄准未来,奋勇争先,我们才能无愧“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无愧中央和人民的期望。
创新思维的经典文章2
创新思维是人类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它研究的并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创新一类的“创造技法”。创新思维还应该包括人类自身素质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创新思维的无穷魅力。通过分析“灵感、兴趣、预测”这三个因素以及它们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来研究创新思维的一部分内涵,激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创新思维,加深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从而极大的调动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潜能,促进创新思维的普及和提高,使创新思维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逐渐变成大众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水平。
一、灵感变成随感的理由
灵感最重要的特征首先体现在它是“创造能力”,其次它是“突然”爆发出来的。也就是说,灵感这种创造能力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也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但是,我们承认灵感的突发性,并不等于也同时承认了人类对灵感无所适从。灵感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来源于“创造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最终获取的灵感不管多么辉煌,都是在“创造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上综合运用的结果。当我们了解了灵感产生的过程,掌握了灵感产生的规律,我们就完全可能将无序的灵感转化为有序的逻辑推理过程并加以合理利用,使之成为能够受人类控制的“随感”,将其随时转化为一项计划的结果,一个问题的结论。
从创新思维的直接结果——创造发明活动来看,创造发明的基本进程常常是由问题引发的思考。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煮饺子问题,煮饺子时要等到水沸腾了的时候才应该下饺子,可是当生饺子下到锅里的时候立刻将水冷却了,这时如果不加以搅拌,水就会由于达不到100℃的温度,不能迅速加热饺子内部的空气、增加浮力而导致饺子沉入锅底并且粘在锅底上。如果加以搅拌,就要打开锅盖,这样不仅浪费了能源,而且还延长了升温的时间,导致饺子的口感大打折扣。如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下了饺子之后的水重新沸腾而又不使饺子粘锅,就必须满足既要不打开锅盖,又要不断的搅拌这个条件。想到这里,方案也自然就清晰了,“在锅盖上安装一个搅拌器”。上面可以看作是一种 “灵感”。但是这类的灵感是完全可以驾驭的。当前,在一些具体的小发明项目中常常使用这种思维方式而且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现在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开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具有它本身的规律性,如果找到这个规律性加以分析,就可能会得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也就是说,“灵感”是可以有机获取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事物的整个过程量化,把一个整体细分为若干个微小的部分,依据原理和规律性分析,将会容易实现这个微小部分的理想化,这就是我们大家都懂得的一个道理。例如,我们虽然不能说一下子解决整个人生的发展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就能够将某一项具体的工作做得很好之后还会将下一项具体的工作也做得很好。如果我们逐次逐个地将一系列做得很好的具体工作串联起来,使之全部成为“有用功”。那时我们就完全有能力说,我们把握了自己人生的轨迹。如果我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待周围的事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灵感,捕捉灵感,将“灵感”转化为我们工作和实践中的“随感”,使之成为创新思维链条中的有机环节,我们就能够正确解决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二、兴趣和需要是创新的动力
兴趣是人对于所喜爱的其他人或事物,在自己大脑中形成的一种兴奋点和倾向。这个兴奋点和倾向性可以驱使人向着所喜爱的目标不断的付出努力,不为挫折所阻碍,矢志不渝地追逐成功。当感兴趣的目标出现的时候,人可以调动自身最大的潜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解决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兴趣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暂时忽略兴奋点之外的大部分信息,最大限度的对工作目标投入力量,因此往往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展,在创新活动中取得较大的收益。
一般而言,人们对物质产品感兴趣,是因为生理需要的满足;人们对精神产品感兴趣,是因为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是兴趣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有需要就一定会有兴趣;没有需要,兴趣一定不会持久。例如在外语学习的问题上,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教育、鼓励和引导人们学习外语。可是由于不经常使用,今天学了、明天忘了,再学、再忘,最终使人们丧失了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但是早年的广东和上海,特别是香港,会说英语的人比比皆是,不懂英语反倒成为了怪事。在一些欧美国家,熟练掌握两、三门以上语言的人早已不是凤毛麟角。再来看中俄边境的一些地区,一直被认为难学难懂的俄语,竟然成为了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小商小贩们用来谋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许多人学习俄语,乐此不疲。其原因何在?还是需要!
兴趣来源于需要,保持于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成就感和满足感都与“依赖性”有联系。让我们来看看电子游戏,由于游戏本身所具有的赌博特征以及其精彩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游戏者的大脑皮层建立强烈的兴奋灶。随着游戏进程的深入,游戏者会随着不断取得的成功和胜利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为之感到愉悦。但是,由于游戏的特殊设计,多数人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都不能顺利的“将游戏进行到底”。成就感所引发的自信心以及对成就感的进一步追逐,再加上不甘于失败的求胜心理交替刺激着游戏者的大脑,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态势,它迫使游戏者建立多次重复的心理趋势,要求自己必须将游戏再重复进行下去,直至取得胜利。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意外原因使游戏终止,游戏者便会产生懊恼、焦虑、烦躁、愤怒等一系列的心理不适的反应,这也是典型的依赖性的表现。相同的例证除了以上列举的之外,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
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使得到需求的人形成依赖性,兴趣就可以长盛不衰。要想培养并保持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建立经常的依赖性刺激环节是关键,而建立依赖性刺激的重要因素就是要注重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培养,形成循环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具备了这些因素之后,兴趣就会始终伴随在创新思维的左右,也就等于为创新思维注入了青春和活力。如果再加以进一步的强化训练,使创新思维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形成依赖性,就一定会使人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三、预测从来就不是神话
预测是创新思维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能动的控制和把握机遇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讲,如果要适应和加速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对未来的事物有一个前瞻性,有一个预测。如果掌握了这个预测的方法,我们就会抓住事物的脉搏,发现和了解事物发展的走向,掌握了主动性,就会提前对未来的事物做好准备,有条不紊的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变化并且利用这些变化去达到理想的目的。因此,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有些“算命先生”的色彩。但是详细分析之后我们就会知道,预测是实实在在的唯物主义的方法,也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杂乱无章的。事物的发展有着它自己内在的规律可循,就像数学上1+1必然等于2这个事实一样。发展的结果必然建立在事物本身内在的特性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逻辑基础之上。若要获得预测和前瞻的能力,就必须要在对事物进行深入调查了解、认真分析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摸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在逻辑基础上的特点,并将其作为下一个具体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前提来对待。如果说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那么,我们说,明天是可以预测的,比如明天我们该做什么,明天会有怎样的天气等等,肯定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既然我们能够把握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就能够把握未来的某几天,把握未来的某一段时期。整个人生历程、整个社会发展历程同“某一天、某几天和某一段时期” 相比,显然只存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差异,而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据这个规律,或许我们会因此从这里推断出一个连我们自己都为之一震的假说,那就是,科学的预测人生和未来,就如同天气预报一样,也是完全可行的。谁能够有效的把握未来,谁就等于找到了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使创新思维变成涌动的喷泉,谁就可以成为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
灵感、兴趣和预测构成了创新思维体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在创新思维的这几个要素之间,灵感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生命和动力,而预测则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场。掌握了灵感产生的规律,把灵感变成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随感,我们的创新思维将会蓬勃发展;不断的发现兴趣、保持兴趣,我们的创新思维就会化枯燥为快乐,化腐朽为神奇;如果再获得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这个法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盲目性,就会高屋建瓴,将浩瀚的宇宙“尽收眼底”。构建于这几个要素之上的创新思维如果应用于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出不断领先的有形产品;而如果将其应用于人类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则可以引领人们由认识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挺进;准确的把握人生轨迹,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人独有的自身潜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时间、智力、财力和生命的浪费,进而不断形成具有巨大创造力的人才群体。当我们全民族内部这种人才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将必然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创新思维的经典文章3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命题创新
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
命题创新首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也是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出发——到达》一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用读者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出发”和“到达”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悟透了这一层,结合人生实际进行联想,“追求”无时无处不在:学业的进步,友情的发展,事业的开拓,科学的探索,品行的提高,人性的完善,民族的振兴——所有这些都是切合题意的表现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出发”和“到达”的认识不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其次,命题创新还可以从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着手。由于学生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不同,由于学生个人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我们不能否认,人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看到学生在兴趣爱好、思想认识、情感情趣等方面的差别。正视这些差别,采取话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的形式,就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成长提供机会,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
二、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三、材料喜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比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榜,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四、体裁出新
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一篇作文仅仅有美好的内容而缺少形式的美观,仍然不能称作美文。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许多体裁新颖的作文。比如,有写寓言故事的,有写话剧的,有写书信体的,有写会议记录的,有写日记体的,有写文言小说的,有写新闻的,甚至别出心裁写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的,等等。形式的创新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千万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体裁新颖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五、语言思新
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
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像,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的读其苍茫,近近的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
句式灵活常常表现为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语序的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如“宫廷的猜忌、冷漠、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这个片断准确表现了昭君面对心灵选择时的矛盾心理,前面两个句子是长句,成功地渲染了昭君进退两难矛盾犹豫的压抑感,后面的几个句子是短句,准确地描绘了战争造成的一幅幅惨状,营造了促使昭君痛下决心的催人力量。整散句是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的句子。“失金者小失,失友者大失,失信者全失。”“没有诚信的滋润,心灵也将干涸,灵魂都会枯萎,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啊!”整散结合在表达上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整中有散,散句就使语气有舒缓之处,也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能让读者产生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像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应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喻体要新。如“妻子如钟表。漂亮时髦的妻子像手表,随身携带,一刻不离,大家都看得见。老实的妻子像挂钟,只在家里尽她的义务,但不能跟丈夫到外面去。泼辣的妻子像闹钟,只能在家里,她发脾气时,即使是更深夜静,也会放声大闹。健康的妻子像老牌的手表,久用不坏。文弱的妻子像冒牌钟表,一碰就坏,屡修屡坏,派不上用场。”这段比喻新奇而合理,广博而贴切。善用排比可以扩大表达的容量,形成磅礴的气势。比如:“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失去了,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好的作文还善于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借此展示自己的积累,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留清白在人间’高洁。”
文句有意蕴主要表现为句子含有丰厚的内蕴,追求警策性、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句子增加厚重感,让人读后产生思想的享受,以及联想的收获。要写出文句的意蕴,需要常常对事理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常常优化自己的语言习惯。只要有心追求,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写一些这样的句子并不难。如关于生活、思想、学习等,我们完全可以写出类似高考作文中这样一些哲语佳句:“一次心灵的选择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在人生的关节和转弯的地方,要学会转身”;“一生都追赶春天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我们的生活是一本书,在每一页晴朗的日子上,都闪耀着太阳鲜红的印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创新的大门,见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