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及策略

2017-06-13

金融企业能否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能否规范自身财务行为,取决于其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和策略。

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1.规范财务行为,提升抗风险能力

与非金融企业相比,金融企业多了一条由财务风险升级为金融风险,进而造成财政风险的风险链,因此必须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该风险的预防与化解,从而为金融企业相关权益和日常运营秩序提供保障。金融企业主要是从资产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绩效评价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做什么、怎么做”进行明确的规定,并通过流程创新、制度创新来对金融企业的收支进行规范,进而实现其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2.改善经营业绩,发挥价值创造功能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企业从过去的以盈利为目标转向现如今的以资本收益率的提升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企业必须努力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控制资源,对费用和成本进行科学调整,从而达到日常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金融企业无论是采买办公用品还是购置固定资产,都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同意,避免出现该用钱时没钱、不该用钱时严重浪费的情况,确保财务资金的高效使用和金融企业的平稳发展。与此同时,少数商业银行存在着内部约束缺失、乱花乱支等不合理现象,必须尽快得到整改与控制,否则将极其不利于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3.提升核心竞争力,维持有效经营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之下,金融企业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其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并更好地发挥其中介性服务功能,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状况都能从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中得到体现,因此企业需要对财务管理报告进行认真地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改进策略。若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较差,其经济效益必然也不会理想,企业不仅会在风险预防上存在缺陷,也很难发现其他既有问题。相反,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体现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基础性作用。从总体上来说,金融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目标在于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先从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上着手。

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策略

1.改良内部决策流程,强化对管理层行为的约束

现如今,金融企业的融资、投资等活动常常会受到管理层和政府部门的干扰,由投资分析报告得出的标准投资决策很难充分落实。实际上,经济分析人员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往往是立足于微观经济动态和宏观经济环境得出的,具有着较高的专业性,也更加符合金融企业的利益。因此,金融企业在调整和改进内部决策流程时,应从长期发展和维护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层进行约束,避免其以权谋私,使各项决策都是出于管理风险、创造价值的目的。

2.强化检查与监督工作,建立内控制度体系

要想实现金融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增强,就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1)改良风险评估,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2)通过人力资源政策、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实现内控环境的改善,推进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以及机构设置的明确化,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大力加强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3)强化协调沟通,改善反馈机制;(4)制定更加合理的牵制、控制制度并严格落实;(5)将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结合起来,提升检查深度与检查效率,实现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的有机结合,加大检查监督的处罚力度。

3.构建和强化来自外部的监督体系

财政部门的职责在于使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有效预防和处理财政风险,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认真对待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确保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有力,避免引发全局或局部范围的金融动荡。第一,应强化对财政工作的监管,实现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的有效结合;第二,对金融企业进行经营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对其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指标进行细致分析;第三,更好地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效果,从而为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风险预警保障;第四,各级政府要与财政部门通力合作,提高对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

4.推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这在过去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下是无法想象的。若会计核算工作无法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就很难在企业中推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基于这一点,企业必须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推进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并建立起信息代码数据库,使业务的核算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输出等诸多功能得到扩展和强化,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对信息数据的需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