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与学术论文写作
把文件文稿、领导讲话、调研报告、决议决定、一通知通报类文章,称为公文。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公文与学术论文写作,谢谢你的阅读。
公文与学术论文写作篇一
漫谈公文写作
[摘 要] 公文作为政府日常工作运转的必要载体在政府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价公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行文目的和内容反映得好不好,有没有真知灼见,有没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而不是锦绣的文字。虽说文无定法,但作为公文写作来说,虽无定法,却有许多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这也是写好公文必须把握住的。
[关键词] 公文写作;写作规律;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 H1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12-3
我所说的公文,不仅包括党政机关的15个文种,还包括领导讲话、理论文章、汇报提纲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公文写作,俗称“写材料”。大到党代会报告,小到通知、请示、贺电、领导批示,等等。如何学习公文写作,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说。从广义的角度说,它涉及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等;从狭义的角度说,则是就写作谈写作,重点指提高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公文的写作。为什么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和很多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公文写作?这源于写材料本身具有以文辅政的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写材料,国家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具体到一个单位,没有人写材料,工作很难安排部署,信息很难传递出去,经验很难向上报告,整个机关的运转就会非常困难。这充分说明了公文写作的重要性。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难就难在不会抄。那么如何由不会抄变得会抄,甚至抄得更好呢?其实,只要把握住公文写作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就可以少走弯路。写材料究竟有哪些特点和规律需要把握,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理解公文写作的三种性质
把握好公文写作的三种性质其实就是毛主席讲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把握好这三种性质对于写好公文,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准确性。准确性就是逻辑要准确,即概念、判断、推理要准确。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学上的三个名词。通俗地讲,概念相当于词或词组,判断相当于一个句子,推理相当于两个以上的句子。概念准确就是用词要贴切,判断准确就是句子意思要恰当,推理准确就是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严密。
(二)鲜明性。鲜明性就是主题要鲜明,内容与主题相统一。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他明确指出了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失去统帅,文章便成乌合之众。只有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因素,都围绕主题这个“统帅”来调度和运行,整个文章才能成为一个协调紧凑的整体。一篇文章的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围绕文章主题来确定每个部分的主题,每个部分的主题确定之后,就要确定每个段落的主题,每个段落的主题确定后,就要组织句子。也就是说部分主题要紧扣整篇文章主题,段落主题要紧扣部分主题,句子意思要紧扣段落主题。如某篇文章中一个段落的主题是“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里面却有这样一句话:“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家都知道,体育应该属于社会事业的范畴,在经济建设里面讲体育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是句子意思没有扣住段落主题。句子意思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避免句子前后重复。
(三)生动性。生动性就是语言要生动。公文不是千篇一律、沉闷呆板的八股文,同样需要活泼生动,富有文彩。语言生动的文章,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如何做到语言生动?一是善用俗语。俗语就是广泛流传的群众语言。如“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二是善用古语。三是善用修辞。比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运用了对偶。四是善用短语。比如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等。给人以清新活泼、干脆有力的感觉。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善用,是恰到好处的用,不是滥用,如果在一篇文章用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
二、领会公文写作的三个符合
写公文与写诗歌、散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写诗歌、散文、小说都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公文是代表党委、代表政府、代表单位,不是个人行为,不能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何更好地体现党委、政府、单位的工作意图,走好群众路线,我觉得必须做到符合上级政策精神,符合领导决策思路,符合具体工作实际。
(一)符合上级政策精神。起草的公文要中央、省委、市委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把上级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主要决策、重大部署吃透弄懂,并及时了解最新精神。中央的精神主要包含在党代会报告、历次中央全会、中央文件和总书记、总理的一些重要讲话中,尤其是管五年的党代会报告非常重要。省委的精神主要包含在省委书记、省长的重要讲话和省委文件中。上级精神很多,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必须抓住核心、抓住重点。比如,中央的精神,必须抓住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点。省委的精神,必须抓住“两不三新”、四化同步,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扩大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以优化软硬件环境“一优带百通”等重点。对于这些重点的上级精神,要深刻领会、融汇贯通;对于其他非重点的上级精神,可以采取“现用现查”的方法,但平时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便在用到的时候能够及时查阅到。
(二)符合领导决策思路。我们写材料,是根据领导安排来写的,是为领导执笔,为单位代言,写出的材料光自己满意不行,重要的是让领导满意,这也是衡量文稿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因此,必须符合领导意图。如何才能做到符合领导意图?一是把握领导的讲话风格。领导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性格特点不同,讲话风格也不相同。毛泽东习惯大气磅礴、通俗易懂;邓小平习惯实事求是、朴实无华;江泽民习惯逻辑严密、铿锵有力,胡锦涛习惯高屋建瓴、深刻严谨,习近平习惯清新自然、具体实在。我们起草公文,就必须适应领导的风格。给习近平写材料最好真实一些,给咱们服务的领导写材料,就要尽可能地往他们的风格靠拢。二是把握领导的主要思路。领导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稿都直接授意、详细授意,文稿起草者必须抓住领导在各种场合、不同时期的讲话、文章,特别是较能体现领导思想的脱稿讲话、重要批示、亲自修改稿等进行研究分析,并把领导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见解串联起来,用心揣摩,及时跟进。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的大思路一定要把握好,这样就不至于写出的材料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只有真正把握住了领导的风格和思路,才能写出符合领导意图的文稿。 (三)符合具体工作实际。公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主要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如果离开现实,就不会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没有实际意义。关于符合工作实际的问题,李瑞环有段名言,他说:“写文章讲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讲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但如果缺乏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了解,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也就无法写出具有“三性”的好文章。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的功夫太少。为文章而文章,从文章到文章,这种方法,永远写不出好文章。”如何做到符合工作实际?一是深入实际。要寻找机会,尽可能多地深入到项目工地,深入到企业车间,深入到大街小巷,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群众中间,多看、多问、多听,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情况。二是研究实际。要将繁杂、零散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摆正了、捋顺了。要分好类、排好队、归好堆、论好辈,不断地分,来回地分,边分边合,分分合合,直到弄清弄懂。比如招商引资,应把握好哪些环节,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应把握好六个重点环节,就是包装项目、广泛接触、促成意向、确定合同、开工建设、后期服务。只有把实际情况吃透了,才能够写出符合工作实际的文章。
三、弄清公文写作的三个要素
写好公文的要素就是讲道理、摆事实、提要求,这三个要素是公文的基本构成。随便从一篇公文中找出一部分内容,要么是讲道理的内容,要么是摆事实的内容,要么是提要求的内容,也就是都跑不了这三个要素。讲道理、摆事实、提要求三个方面一般在文章中特别是在讲话稿中都会出现,但在某个部分或某个段落不一定全都出现,有时具备其中的两个方面,有时是一个方面。大家都知道,领导讲话最常见的是三段论模式,即:第一大部分讲为什么,强调做好某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大部分讲做什么,强调需要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第三大部分讲怎么做,强调加强组织领导。相对来讲,在“为什么”部分,讲道理、摆事实会多一点,在“做什么”、“怎么做”部分,提要求会多一点。把握这个特点,对于初学者最为管用。
四、掌握公文写作的三个步骤
如果说以上讲的三个方面是理论层面的东西,这个方面就是实战层面的东西。公文写作大体上可以分为酝酿、起草和修改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酝酿。一篇好的文稿往往孕育在动笔之前,就是说,基础工作至关重要。这个阶段也是出思路、列提纲的阶段,关于提纲,有时领导直接交代,有时没有交代;有的领导交待得比较细,有的领导交待得比较粗。对领导交待的提纲,酝酿阶段相对容易一些,但也不能固守领导交待的思路,还要对领导的思路进一步的完善、拓展、提升。领导没有交待提纲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在接受任务之后,只要不是紧急的文稿,先不急于查资料、动笔写,而是先根据自己大脑掌握的情况,围绕领导为什么让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才能达到目的进行深入思考,列出一个大概的提纲,然后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要搜集上级的有关要求,搜集领导过去在会议上、在调研中的有关讲话和观点,搜集外地的类似材料,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弄清思考过程中的疑问,尽可能地把有关素材搜全,把所有问题搞清。接着,根据搜集到的材料和弄清的问题,完善提纲,这个提纲也不用太细,把部分和段落的标题粗略地列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是起草。起草的过程,实际上是苦心经营、精心制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就是刚才讲的把握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把握三个符合(符合上级精神、符合领导意图、符合工作实际),把握三个要素(讲道理、摆事实、提要求),在写的过程中脑子里可能会闪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如果感觉比提纲中的思路好,就要敢于调整,不要受原有思维的限制。其实,起草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完善提升的过程,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创新思想,甚至可以把原有的提纲推倒重来,这都是可以的。起草初稿,不要讲究尽善尽美,尽可能一气呵成,大头落地,心中就会轻松一些,也为修改留出足够的时间。
第三步是修改。渡过难关、写出草稿之后,必须回过头来进行推敲打磨。在修改过程中,还是要把握三种性质,把握三个符合,把握三个要素。该补的补,该删的删,该改的改,尤其是对某些政策原则和敏感性问题的提法,更应反复斟酌,切不可疏忽大意。比如有个材料上写到,“要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看似没毛病,实际上有大毛病,这是政治性问题,应该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总的来讲,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到方方面面,反复修改,不厌其烦,精益求精。
五、掌握提高公文写作的技巧
循序渐进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公文写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倘若想一锨掘出口深井、一锤打成把镰刀、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是绝不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策略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慢慢积累,逐步实现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转变。写好公文也是一个渐进提高的过程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途径有很多,但最基本途径是学习、实践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会因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光有学习、思考还不够,需要再增加一点,就是实践。学习、思考、实践,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一)在学习上下功夫。写好公文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包括理论、哲学、历史、文化等,我觉得要写好文稿,最实用的是学习“五情”,即吃透上情、熟悉下情、摸清内情、了解外情、留意闲情。有的刚才已经讲到过,这里简要说一下。吃透上情,就是吃透上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精神。熟悉下情,就是熟悉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摸清内情,就是摸清领导的意图。了解外情,就是了解外地的一些发展和工作情况。留意闲情,处处留心皆学问,闲情就是闲谈的情况,人与人相处总要交谈,要多留心他人的言谈,把其中有益的东西记下来,或许就是文稿有用的东西。如果把这“五情”把握好了,情况摸得就会比较透,思想观点就会比较丰满,下笔就会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