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调查报告
创业就是折腾,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创业调查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青年创业调查报告:巴中市青年创业现状调查报告出炉
近期,共青团巴中市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巴中调查队深入基层,对全市青年创业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以全面了解巴中市青年创业的现状和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
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分布广,现状合理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等距的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调查员面访、重点对象询访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是拥有巴中市户籍,年龄为18-40周岁,并在巴中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公司(企业)、专合组织等的法人代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青年的基本情况、创业软环境的优化情况、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创业技能的培训情况、创业青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创业青年的需求和期盼等二十余个方面,调查的置信度为95%,总体均值的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5%。
本次调查的样本总量为1200个,其中,市本级240个,经开区60个,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各180个。从调查的创业青年的性别来看,男性688人、占57.3%,女性512人、占42.7%;从年龄来看,18-24岁的62人、占5.2%,25-29岁281人、占23.4%,30-34岁的275人、占22.9%,35-40岁的582人、占48.5%;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的36人、占3%,初中文化的264人、占22%,高中(含中专)文化的468人、占39%,大专/本科文化的414人、占34.5%,硕士/博士18人、占1.5%;从创业地点来看,农村324人、占27%,乡镇街道228人、占19%,城乡结合带126人、占10.5%,城区458人、占38.2%,产业园区64人、占5.3%;从创业所属行业类别来看,农、林、牧、渔业76人、占6.3%,采矿、制造业50人、占4.2%,建筑房产13人、占1.1%,批发和零售业707人、占58.9%,交通运输、物流仓储64人、占5.3%,住宿和餐饮业109人、占9.1%,软件及电子信息技术10人、占0.8%,中介、租赁、技术咨询等37人、占3.1%,修理服务34人、占2.8%,文化、教育、卫生等26人、占2.2%,其他74人、占6.2%;从创业阶段来看,处于筹备的90人、占7.5%,试运营的159人、占13.3%,正式运营的369人、占30.7%,上升期的138人、占11.5%,稳定发展的285人、占23.7%,难以经营159人、占13.3%;从创业的投资规模来看,10万以下的288人、占24%,10-30万的321人、占26.7%,30-50万的120人、占10%,50-100万的123人、占10.3%,100万以上的348人、占29%。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的分布较为广泛,年龄结构、投资规模、经营现状、行业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满足此次调查的抽样要求。
创业青年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创业青年分布情况:占创业总人数41.3%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5月底全市共有18-40岁的青年1242723人,其中,男性666476人、女性576247人。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和公司(企业)、专合组织等108591家,其中,今年新登记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736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9.36%;18-40岁注册登记的青年共有44896人,创业青年占创业总人数的41.3%、占青年总数的3.6%。根据调查结果的相关数据推算,创业的男性青年25730人、女性19166人。
青年创业的特点:地点相对集中,行业覆盖较广
调查发现,随着巴中对外开放合作的加快和投资软环境的不断优化,不少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有志青年充分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投身创业,逐步形成了广大青年想创、会创、能创、共创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巴中经济加快发展。通过对创业青年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创业青年的人数分布、创业地点、创业行业、创业次数、创业时间、创业收入等主要有以下特点。
创业人数分布不均。调查发现,在18-40周岁的创业青年中,创业人数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其中18-25周岁的创业青年3378人、占7.5%,26-32周岁的15202人、占33.9%,33-40周岁的26316人、占58.6%;从创业青年的性别来看,男性比女性多,其中男性25730人、占57.3%,女性19166人、占42.7%。
创业地点相对集中。调查发现,由于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大力倾斜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创业者在创业时都优先考虑到城区和农村发展,通过对青年创业的地点的调查表明,在城区创业的占34%,在农村创业的占27%。
创业行业覆盖较广。调查发现,创业青年所涉行业基本覆盖了市场中所有领域。其中,由于批发零售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大,创业青年占58.9%;因巴中属于农业大市,发展传统种养殖业基础较好,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农业和养殖已得到各级高度重视和社会充分认可,创业人数大幅增加,已占青年创业总数的6.3%;同时,随着巴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也较强劲。
首次创业人数居多。调查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青年不得不选择自主创业,通过对青年创业次数的调查表明,首次创业青年的占比为48.5%,第2次创业的占比为30.5%,而多次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
青年创业调查报告:2015年上海青年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前 言
(一)调研背景
创业于个人带来财富的积累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于社会带动就业增强社会活力,于国家带动民族企业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各级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青年创业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鼓励创业”写入就业方针中。上海当前已进入改革开放、创新转型的新时期,城市的创新活力离不开广大有志青年的创新创业。同时,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将长期存在,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二)调研过程和对象
本次调研从2013年6月开始,历时半年。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座谈、走访部门等多种形式开展,共问卷调查了500位创业者,组织了9次座谈会,与20位创业青年进行了座谈,走访了4个部门,实地走访了3家企业和组织。
调研对象范围广泛。一方面,面向全市17个区县发放调查问卷;另一方面,对创业者进行调研,创业者身份包括海归、大学生、女性、高级白领以及普通青年等,同时对政府主管部门、创业服务组织也开展了调研。创业企业行业各有不同,既有商贸、广告等传统行业,也包括文化创意、专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阶段各有不同。
二、在沪青年创业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为了解青年创业者的基本情况、创业过程、公司现状、以及对上海创业环境的看法和意见建议,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
(一)在沪青年创业的基本情况
1、创业青年的创业能力较强,动机更加明确
一是创业青年普遍文化水平较高,知识结构较新。受访青年中,本科及以上占80%,并且近20%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验;大多数受访者能敏锐感知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经济情况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近2/3明显感知到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影响,约1/3企业表示经营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
二是创业动机更倾向于机会型。根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创业者中机会型创业占55.8%,生存型创业占44.2%。而在本次调查中,逾七成受访者之所以开始创业,是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或发现商机,仅两成受访者创业是由于就业形势不理想或是意图改善生活状况。机会型创业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三是普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思维模式。受访者普遍在创业前已具备工作经验,其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占近80%,具有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经验的占16.3%,具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占2.3%。在回答“对政府服务、市场中间机构、市场环境等方面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时,部分受访者提出,政府要加大向“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公平政府”转型的力度,营造诚信、透明、鼓励创新的创业环境,同时,考虑在财税政策等方面向中小型创业企业给予更多倾斜,如要“为我国长远发展制定政策,而不仅仅是为某一行业的短期目标制定方略”、要解决“产品销售受到地方保护主义,不能打开新市场”问题、要使“各种优惠政策透明化普及化”、要“简化行政审批项目的申请材料和办理手续”。对行业协会和创业园区等平台,创业者希望他们在规范行业方面发挥更多作用,提供更多贴合实际需求的服务,如要“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减轻鱼龙混杂对优质企业影响”、“强力打击行业非法或不正当行为”等。
2、创业企业契合产业发展导向
一是创业规模以小微型为主,盈利情况较好。2012年,受访者公司的营业收入有近半数在2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5%左右。从盈利情况来看,逾八成受访者公司在2012年实现盈利,16%为收支大抵平衡,仅不到2%为亏损。
二是创业行业契合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导向。创业行业中以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主,受访者中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过半数,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的约占12%,仅三成左右受访者选择传统服务业、传统制造业、资源开发等行业作为创业方向。
3、创业启动资金基本来自合伙融资或家庭支持
45.9%受访者的创业初始资金来自合伙融资,35.1%来自家庭支持,政府创业基金占10.8%,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各仅占2.7%。
4、创业青年普遍对上海创业环境评价较高
一是上海在内地城市中的竞争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最高、资源交互最集中。在回答为何选择上海作为创业地点时,27.3%选择客户资源丰富,18.2%选择市场配套齐全,14.5%选择信息交互快捷,12.7%选择市场秩序规范,10.9%选择政府高效公平,9.1%选择创新意识强,选择科研力量强和土地、税费优惠政策的仅占5.5%和1.8%。
二是上海市政府在减少市场干预、廉洁守法方面领先,但在信息服务方面较为落后。问卷中要求企业对上海的政府职能履行情况进行打分(1为最好,5为最差,下同),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1.7分)、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2.0分);做得较差的方面有:政府部门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9分)。
三是上海在市场环境方面,基础设施得到企业肯定,但存在从银行贷款较难、与企业需求匹配的人才难寻和行业协会帮助度不够等问题。问卷中要求企业对上海的市场环境进行打分,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基础设施条件(1.9分);做得较差的方面有: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3.0分)、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2.9分)、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帮助程度(2.9分)、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2.9分)。
(二)在沪青年创业企业家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上海在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优化创业融资和创业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瓶颈。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青年在沪创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业成本居高不下,转型期间带来的压力尤为明显
一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大幅提高了企业用人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规范用工、保障劳动者权益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创业企业,却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如关于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用工的灵活性,而关于补偿的规定增加了企业的解雇成本,试用期标准工资的规定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对人力资源的规范要求也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据问卷调查显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工成本上升取代融资难成为青年企业创业的最大困难,23.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创业企业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用工成本上升,认为是融资难的占12.9%。特别是对一些以人力成本为主的轻资产、小规模的创业企业,如设计类企业,影响更大。此外,每年以平均13%速度增长的社会保险费给创业企业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
二是商务、税费等成本挤占过多利润空间。创业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性领域,利润较为微薄,税费占利润的比例偏高。随着近年来房价、租金不断攀升,融资成本陡增,用电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或大起大落,中介寻租,以及土地物流等成本不断提高,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再加上我国税制结构问题,创业企业利润少,交税却不少。此外,创业企业比较容易成为基层执法单位寻租的对象,杂费和隐性费用较多,访谈中有企业反映“被入会,要求交会费”。在当前转型期间,实体经济发展还不强劲,发展面临环境仍然严峻复杂,成本攀升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更加明显,甚至直接导致了部分创业的失败。
2、创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创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较为普遍。创业企业大多从小微企业开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和上海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仍有不少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申请门槛较高等原因信贷无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为3分。从表面上看,创业企业是缺钱,但实质上是缺信用、缺信息。当前,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创业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资产偏轻、信息不透明,贷款者对企业的了解缺乏有效的、完备的数据支撑,因此贷款意愿相对较低、利率相对较高。调研中得知,部分金融机构也知道贷款给中小微企业,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但往往缺乏了解企业和创业者真实经营情况的渠道或平台,现实操作中,有不少企业出于避税等原因出两套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放贷风险。此外,上海凭借开放的传统等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的创业投资人,但创业企业反映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人难度非常大,许多投资人关注的重点并不是早期创业者。创业者和投资人交流的场所虽有所增加,但运作效率相对低下。
二是创业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小微企业受限于自身市场竞争力弱等先天劣势,一般生命周期比较短,银行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往往考虑该企业在银行的存款余额、是否有固定资产、是否购买理财产品等因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浮。再加上部分银行仍然存在着乱收费的问题,各种费用加起来,创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很多超过了15%。而典当行、小贷公司、P2P理财公司的贷款利率更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100多家小贷公司的平均利率达到17%,P2P理财公司的利率平均高达20%以上。为此,创业企业不得不承担高成本的融资,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进一步的挤压,非常不利于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创业服务缺乏整合,创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现有各类服务和资源缺乏整合。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并于2009年和2012年先后实施了两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开业指导服务体系;市科委推出科技项目开发、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等创业服务等;市经信委、市金融办、市小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各区县政府也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帮助创业的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一方面政出多门,没有设置专门为创业者提供一门式受理的部门,各部门的政策和服务条块分割明显,较为碎片化,部分创业企业还存在着多头享受政策的情况,降低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有些扶持政策的重心尚未完全适应创业群体结构的变化,如较多集中在“4050”人员,较少专门针对青年创业;在资金扶持上,风险投资对青年的倾斜不够。不少创业者反映,政策知晓度低,许多政策限制多、针对性不强,加上申请流程复杂、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解决企业困难。
二是创业服务业发展需要加大培育力度。据“2012年度本市居民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创业者最需要的扶持政策和服务是创业免税减税政策(91.7%)、融资支持(83.6%)和创业场地支持(78.9%),与2011年基本一致。但2012年选择“其他”的创业者为55%,远远高于2011年的0.7%,说明创业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但政府相关部门往往只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源提供服务,难以满足创业企业的全部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力量,尤其是需要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业,搭建提供各类服务的平台,以解决资金、经验和人脉等问题。目前来看,创业服务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公益性的创业服务组织虽有兴起趋势,但缺乏有序引导。对于创业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完善的政策设计,创业服务的整体效应还没有得到发挥,创业服务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人才留用问题仍然突出,各类创业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一是对人才的相关配套服务还有待加强。创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尤其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关键人才的去留甚至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而创业企业自身在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决定了人才的引进和留用难度更大。教育、医疗、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服务,与创业者的期待仍有差距,现有的很多政策扶持、服务都与户籍、学历等挂钩,非本市户籍创业者及子女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留用,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是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降低。持续上涨的高房价高房租提高了人才的生活成本,目前高房价已对人才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挤出效应,青年企业创业缺乏很好的人才支撑。逃离北上广成为时下困惑广大青年的一个问题。据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认为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为2.9分、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为2.9分。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为3分。同时,交通拥堵、PM2.5、臭氧和酸雨污染等新的问题也对高端人才的引进造成了一定影响。
5、创业教育有待加强,创业氛围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是创业氛围还不浓厚。创业氛围是决定创业者群体层次的创业意愿、创业冲动和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源。上海受环境、观念、体制等因素影响,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上海传统白领文化深入人心,社会上对创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不少青年存在着创业意识缺乏,创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求稳、怕吃苦等现象。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上海还缺乏对创业价值观的早期熏陶,大学生求职“求稳定、惧失败”进一步束缚了创业意愿的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有开展,但实效性有待加强。
二是创业发展环境还有待优化。创业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帮助还不够,创业者的主导地位没有真正建立,创业群体与政府尚未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机制,适合创业者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创业的外部环境都仍需改善。创业青年在创业素养、创业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政府还缺乏宽容创业失败的举措。创业园区等相关配套服务对青年创业支持力度不一,缺乏契合创业企业实际需求的一体化服务。
三、在沪青年创业典型案例剖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掌握了在沪青年创业的基本情况,对于问卷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我们进一步通过企业座谈、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了解。课题组分别选取了主动实施产业转型的创业者,多年来从事创业投资的机构投资者,默默扶持青年创业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创业服务机构等进行访谈。企业的具体情况是:
(一)艰难的产业转型之路
案例1:米丈堂木作
创业者,40岁,全国优秀青年建筑师,市青联委员,2005年创立米丈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文化传播。因为预见到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会逐渐下降,2012年开始积极寻求产业转型,发展高端木作,成立了米丈堂木作公司,专门从事高端木业设计、制作、展示和销售的公司,致力于打造一条由工厂制造、市区展厅、文化课程构成的体验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更高附加值的创意制造和商业模式转型,打造属于民族原创的文化品牌。
在积极推动新产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虽已是二次创业,但仍感觉困难重重,一是急需寻求展示空间,希望在市中心能租赁一个200-300平方米的展示厅,但与几个中心城区商谈之后,都无法落地;二是无法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申请过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均无果而终。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未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创业者感到委屈和迷茫。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为引进世界知名一线品牌,部分区县专门免除年限不等的高昂房租、还补贴装修,区县感觉引进国际大牌“有面子、上档次”,其实经济贡献并不见得很大,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原创品牌的发展。我们认为,如米丈堂木作这种与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方向相同的民族原创品牌,各级政府理应大力支持,改变“攀大求洋”,实现促进创业与产业转型的有机结合。
(二)不断上升的创业成本
案例2:上海奥轩自动化科技公司
创业者,36岁,毕业于上海交大,工作五年后于2008年与三个同学合伙成立了上海奥轩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自动化控制的专业公司,在纺织、包装、医疗等行业都有应用。创立前两年业务很少,2010年抓住了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机遇,进入高速发展期。近两年总体情况保持平稳增长,销售额从2008年的200万,提高到2013年的1000万元。
公司目前基本的固定支出包括人员费用、办公成本、生产成本和研发投入等。公司人员2008年为5人,目前在职职工有17人,人均月工资从2008年的3500元上升到8000元左右,人均月缴纳社保金额从700元上升至2000元。所在的办公区域从工业园区升级为高新技术园区后办公用房租金从1.5元/平方米.天上升到3.3元/平方米.天,租房费用从每年8万元上升到每年48万元。5年来,公司销售额增长了5倍,但人力成本则增加了12.6倍,办公成本增加了6倍,公司的研发投入从创业时的约占销售额的10%下降到4.5%,利润率从21%下降到9.5%。
调研中,我们针对人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过快的现象进行剖析发现,固定成本上升是由国家政策调整、生活成本上升和房价上涨等多方因素促成,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人力成本、物价上涨和商务成本增加是新时期影响企业创业的三个重要因素。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各项成本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对创业企业在最困难的初始阶段提供针对性的帮助,需要我们开拓思路,积极应对。
(三)创业项目与创投风投资金对接困难
案例3:一位机构投资者的困惑
石岚是一位留学归来的机构投资负责人,毕业于美国名校,从事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工作多年。访谈中,她讲出了自己的感受:随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启动,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上海是创业最好的地方,这是创业者不能错过的精彩篇章。但现在是“投融资两难”:一是社会大量的资金在寻找投资方向,但绝大部分优秀企业却为资金发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政府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手握大量资金,但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26%的私营企业资金来源依靠内部留存收益积累资金,利用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但超过95%的创业者找不到VC融资。在风投眼中,现在可供挑选的项目是越来越多了,但愿意投资的项目数基本没变。二是创业企业在发展的各阶段都需要外部资金支持,但仅有少部分能获得持续融资。风险投资分析机构CB Insight从2011年第三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跟踪了获得种子投资的2283家创业企业,调研这些公司不同阶段的融资能力,这些企业中仅有102家在开业一年内获得开业后的第一轮融资,212家创业企业已经被收购,约40%创业企业得不到外界的资金支持。
从问卷和企业座谈中,我们也多次感受到,对于创业企业而言,融资是一个巨大难题,始终困扰着创业企业,如何有效破解投融资的难题,畅通资金与项目通道,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企业自身共同努力,努力探索更多有效机制与办法。
(四)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
案例4:金桥青年创业服务社
浦东金桥青年创业服务社成立于2010年6月,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从事创业服务,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和社会捐赠。主要服务对象为无启动资金、无经验,但怀揣创业热情的青年实现创业梦想。服务社搭建三大平台,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创造力培育市场。第一平台是创新能力培育平台。依托高校联盟、专家组联盟、企业家联盟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第二平台是创业实践平台。通过高校联盟的项目竞标大赛,评选出优秀创业项目并组建工作组进入到创业实践平台孵化,服务社向各工作组提供内部管理、法律咨询等各类服务,帮助工作组进行创业活动。第三平台是新创企业的管理服务平台。新创企业是工作组被孵化后正式独立运营的企业,服务社将继续为其提供各类服务。
两年以来,服务社已孵化成功11家不同领域的新企业,这些企业注册资金皆为创业者自筹,已直接解决就业30余人,每年都提供10个以上青年见习岗位。
作为公益性的创业服务组织,上海目前还有其它一些公益性创业服务组织,如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YBC)、EFG(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对促进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普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后续扶持资金如何跟进;二是如何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方式还是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方式;三是孵化成功的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反哺服务社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否可行。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政策机制、财政扶持和利益分享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五)市场化的创业服务业展露头角
案例5:飞马旅-为创业好马插上飞翔的翅膀
“飞马旅”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首家致力于从创业指导角度帮助创业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专业机构,由国内若干位知名服务业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下属有飞马旅创业支持机构、飞马创业基金、飞马投资基金联盟、飞马国际君子会。飞马旅坚信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点方向,专注于电子商务、连锁服务、知识服务、物流服务、文化娱乐五大服务行业,遴选具有快速成长潜力的创业企业,以微股份置换的方式(2-4%),深入创业企业内部,指导服务企业发展。
作为国内创业服务企业的代表,“飞马旅”凭借其飞马诸君子的专业型服务实力,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在筛选具有快速成长潜力的创业企业基础上,将附加值服务作为核心价值提供服务,进行资源转播与整合,提供企业管理基础诊断、战略梳理、管理系统咨询等9项定制型创业服务,在资金和载体上不提供直接支持,不同于其他企业侧重于财务投资的做法。与创新工场不同的是,创新工场集中于IT技术与网络,飞马旅是支持创新服务业,服务方式集服务、推广、路演于一体,展现全球首创的创业支持新方式。
目前“飞马旅”已进驻全国30多个城市,通过“赛马会”、各类论坛等形式,进行了超过50场巡回路演,10000多家企业申报,现已选中60多家企业给予服务,包括家居市场知名的线上交易平台“齐家网”、提供健康技术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九九维康”等。今后,“飞马旅”预计将以每年40家左右的速度扩张服务规模。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创业服务,活跃在市场上的还有起点创业营、创业公社等,但在提供创业服务过程中,政策、信用和规范化操作等方面还有尚待完善的地方,作为一种尝试和创新无疑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