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的范文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的范文3篇,希望大家喜欢。
读书笔记的范文 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
前些天,看当当网的终身5星榜时,看到排在前10,想想自己竟然没看,所以,花了3个晚上的时间,穿插一点工作时间看完了。
第一感觉: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和开复职业不同。当然,教育亦不同,人家11岁就在美国了,算是标准的准美国人。这个世界,看到了APPLE、SGI、微软、谷歌……相当于登录了美国的最高峰。所以,今天,我向一位好朋友推荐了,我的推荐词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第二个第一感觉:开复很聪明,身边的人也很聪明。美国强大,有其强大的理由。他们找到了聪明的人,并将聪明人聚集在一起,让聪明发挥1+1=2,然后是2的乘方再乘方。可惜,在中国,这点很难办到,就像书中描绘的有时的微软一样,智商是抵消的。然而,部分抵消的智商也可以成就今天的微软,但在中国,官僚机制太浓,政体也不开明,社会公平公正缺失,酱缸文化太浓,自耗严重,我们不难选出聪明人,但却难以发现1+1=2。
第三个第一感觉:这书和很多书一样,虎头蛇尾。开复为何离开谷歌,今年,谷歌与中国闹翻,又是为何,是否与开复有关。在开复管理期间,是否意识到这一战略性后果……这些都是迷。我不能理解开复为何这么快就离开谷歌。如果开复知道这样,也许他就不会来到谷歌,还打那个官司了。其实,开复的那个网,我不觉得有多么榜。不知道他的创业工场会不会成功,希望能够成功。
第四个第一感觉:延伸第三点,但有必要单列出来。开复与微软的官司,虽然胜了,却一定让微软寒心,也可能会让不少国外公司,对华人的信任程度降低。如果世界首富对华人的信任程度降低,也许这种影响也是巨大的。李开复同志,你胜了官司,你牛,但尽管胜了,一些对华人的不信任,一定会让很多人记忆尤新。但愿我是杞人忧天的。
第五。多看书好。对外国,对IT,对知名公司……陌生的,看这本书会有启示的。当然,有些外国的东西真的很好,但在中国,还不知道50年后会不会出现。想到李开复提到的《死亡诗社》的电影,呵呵。
重要记录:
lead you life 引领我一生 而不是 live you life 过一生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美国10岁学生的文章: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历史课,扮演总统顾问。中学物理课: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道德教育:爱护小动物。
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创建学生公司,发售股票,召开股东会,竞选管理者,生产销售产品,财务登记,开展评估,清算公司。
美国学校高中,评:最帅男生,最美女生,还有most likely to succeed 将来最可能成功的人。
什么是制造不同:2个世界,一个有你,一个没你。让2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人生的意义。让世界不同。
哥伦比亚大学转专业,一年后转,非常方便。
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你可以同时真诚地反对和全力地支持。
并不是对每个人好,就能赢得尊重。尊重原则,有效执行,才是管理的真谛。
美国大学:学生与教授结婚。双向选择。
一个有思想,但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哲学家 伯里克利
如何演讲:做你有兴趣的演讲。演讲前,练习三遍。一定要录音,最好录像。随机看观众眼睛,接触3-5秒。可看最远处观众的头顶。
处理问题的方法:报纸头条测试。自己的亲友读到新闻,会读到怎样的标题,这样做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价值观。
管理人员,情商比智商要重要得多。
作为领导:架子最不值钱,点子最值钱。
微软总是作为NO2,追NO1。成为了NO1,就会松懈。EXPLORER NETSCAPE 火狐
微软考核:超过期望,达到期望,达到大部分期望,没有达到期望(5%),不改进就得走。
谷歌,20%的时间用来针对自己的兴趣、想法、灵感来创造产品。
为何好大学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没有束缚,运作灵活,更快转型,增加科系,提升待遇。
读书笔记的范文 《宗教思想史》读书笔记
没有来头的。假设你也曾经有很多问题从小以来或从无始以来一直困扰着你,可是至今却没有答案而碰巧你又是一个很执着的人,那么,你的郁闷就是注定的了。有些郁闷与生活有关,有些郁闷与心情有关,有些郁闷与现实无关,有些郁闷甚至与无关都无关,它就那么碰巧地让你思考、让你久久不能释怀。美国宗教思想史专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1285页的《宗教思想史》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碰巧的巧合,我只是一时冲动在文轩书店里购买了它,之后几年,就一直不曾想将它翻开来证明中国古人说的“开卷有益”的道理。或者确实是它太枯燥了,大量地引用文献、引用我们完全不熟悉的考古证据、我们不熟悉的外国人的名字、地名等等。可是,在这里我要感谢郁闷,也感谢带给我郁闷的小桌子,因为没有这样的郁闷,这样的人,我不会纠结郁闷及其解决的原因的。
历史上的人,他们虽然物质生活条件与我们一样,但人的基本情绪想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他们会哭、会笑,会忧愁,也会喜悦等等。能至今让我们感动并流传至今的故事、传说等等,很多都是触动了我们意识深处,不易为我们所察觉的那个或者这个。这个或那个非常隐微地在我们的存在中表现,情绪或意识表现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与所谓“神圣”的情绪有关。比如:你受到伤害,那是因为伤害你的是你内心深处那个不能被人触及的“净土”或“神圣之地”;你高兴,或许也是因为外在的感觉与你内在隐秘的这个或那个相应,与是对其进行了自我相应的肯定,而这样的事实究竟是太多了。最近听说发生在吾国人民中一位老太太带着自己的女儿靠卖身挣钱故事,有人问老太太的看法,老太太说到靠自己的身体生活没有什么罪恶,有罪恶的是这个社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我不禁为此想到很多。比如,性与罪恶,对性的超越与对这个需要遮羞布维系文明的关系等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或者几乎所有的事件都与我们内心深处肯定的这个或者那个有关。这个或那个更多地隐藏在我们的基本道德,我们的宗教伦理的说教中去了。天理良心也罢、主的意志也罢、人的自然也罢,我们都生活在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概念或世界里。而你无处可逃,这样的概念已经决定了你就是这样的人,即使你是孙猴子,也逃不出五指山的定义。神圣的,历来如此。可是,谁是这样的代言人,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考虑起来都十分笼统。
十分感谢小桌子给我带了很多的郁闷,而解决郁闷的办法就是快乐,而快乐的途径就是把心打开。在没有更多的人与你交流帮助你这样打开的时候,书籍是你唯一的伙伴。而很多恰巧,就指向了这样的一本书《宗教思想史》。我认为应该读,而作为原因条件之一的朋友—小桌子也是我必须读的原因,尽管神圣的指向并不一定是这样一本枯燥的书。可是,选择了的时候,思想就因为这样的触动,走向了所谓的“神圣之旅”。必须走下去,可能什么结果都没有,这个或那个或许并不存在,这就是这个或那个吧。
关于《宗教思想史》这本书
译者晏可佳是这样说的:《宗教思想史》是西方著名思想家米尔恰@伊利亚德(1907-1986)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综合反映20世纪西方宗教研究成果的巨著。
一、作者的生平和著作
作者伊利亚德1907年3月9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摩尔达维亚人,摩尔达维亚人生性忧郁、充满诗意、还好玄想;母亲是奥尔特里亚人,奥尔特里亚人热爱冒险、精力充沛、性喜骑马。前者代表农民的性格,后者代表牧民和商人的性格。
中学时代的伊利亚德热衷于科普创作。在其所创作的小说“我如何找到哲人之石”中,发觉了炼金术中所包含的神秘主义思想。他认为,“炼金术并不是化学的残余,不是一种‘前化学’,而是一种灵性的技巧,完全不是寻求征服物质世界;而是寻求改造人本身:寻求人的‘得救’和解脱”
伊利亚德对于宗教东方学和神秘主义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学外语课程必须学习法语、德语外,他还自学了意大利语和英语,甚至还掌握了希伯来语和波斯语。
1925年,伊利亚德高中毕业,就读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和哲学系。1928年11月,通过学位论文后,前往印度先从师达斯古普塔,在其指导下学习印度瑜伽和奥义书,同时学习梵文。1931年底,他应召回国服兵役。1933年,他以自己在印度生活的背景用罗马尼亚问发表小说《弥勒薏》。1987年依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孟加拉之夜》问世。
但是,伊利亚德的学术重心却始终在宗教研究上面。“致力于在罗马尼亚扶植宗教史的科学研究”。他联络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印度的著名宗教学家,编辑出版了一份宗教研究杂志《查莫西斯:宗教研究述评》,其用意与他在研究中力图跳出欧洲中心主义不无关联。
二战结束后,伊利亚德辗转来到法国,一直居住到1955年。他的宗教研究达到一个高峰。《比较宗教的范型》、《宇宙和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瑜伽:不死与自由》、《萨满教》等一系列宗教学名著都在这段时期以法文出版。。这些著作几乎涵盖了所有宗教研究的重要领域,使他迅速成为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宗教史家。
1956年,以访问教授身份因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宗教学家约雅敬@瓦赫邀请,主持哈斯科尔讲座,教授“入会礼节的范型”,次年即任该校宗教史系主任和教授等职。与同事一道将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中心。1961年,他主编出版《宗教史》创刊。20世纪80年代,担任麦克米伦出版社《宗教百科全书》主编,不幸于1986年逝世。
二、作为一门学科的“宗教史”和《宗教思想史》
不能简单将“宗教史”简单理解为宗教通史或专题史,而应该从宗教学或者比较宗教学的意义理解宗教史。
伊利亚德认为,如果从宗教本身去研究宗教就会发现,任何宗教都有一个不可化约的因素,那就是“神圣”。它可以通过“世俗”来显现自己,成为与“世俗”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显”。宗教的历史就是由无数“神显”的实体所构成的历史。处在历史中的人,通过“神显”而与“神圣”相遇,体验“神圣”。因着与“神圣”的相遇,生存的空间和时间都被圣华了。由此获得与“世俗”全然不同的意义。在“神圣”赋予人类生存以意义的层面上,人不是“世俗”的存在,而是“宗教的人”。
在方法论上,伊利亚德强调宗教学家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现象学家,作为历史学家是对宗教进行历时性的研究,作为现象学家则要对宗教进行“共时性”的研究。他特别重视“宗教史”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应当通过宗教研究深化对于人类本性,特别是自身所处世界的认识。在这层意义上,“宗教史”的最终目的乃是建立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1961年,伊利亚德在其文章《一种新的人道主义》中阐述了这一思想。作为一个宗教研究的大师,他常将现代社会描述成为一个“去神圣化”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俗社会中,以研究宗教历史,解释其意义和价值为己任的“宗教史”究竟有怎样的意义?首先,它能够丰富现代社会关于宗教的知识;其次,它分析了“神圣”以及“神圣”在历史中的显现,揭示了“宗教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由此形成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现代社会所谓的非宗教的人其实是去神圣化的过程的结果,而这种去神圣化不能摆脱过去的神圣历史。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宗教的遗产,各种新兴宗教、通俗小说的文学主题、政治意识形态,也会显现某种衰减的、隐藏的宗教行为。
《宗教思想史》的整体结构分为三卷。第一卷副标题为“从石器时代到厄琉西斯秘仪”,勾勒了旧石器时代、包括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希腊、小亚细亚、巴勒斯坦以及伊朗在内的古代文明的宗教观念。第二卷,“从乔达摩悉达多到基督教的胜利,叙述了中国宗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发展历程;第三卷”从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则讲述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基督教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激荡、中世纪犹太教神学思想的演进、中国西藏宗教的基本发展等。
在《宗教思想史》中,伊利亚德特别注重那些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宗教思想的创新,突出了人们在遭遇深沉危机之际是如何通过宗教的创新来解释、摆脱和化解这些危机的。当时,他也同时强调,任何宗教思想的创新都不是凭空而起的,都以一定的传统宗教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的历史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是二者的统一。
《宗教思想史》大量吸收和融合了20世纪在专门研究宗教领域中其他大师级宗教学者的研究成果。还特别关注了一些被以往宗教家说忽视的宗教思想,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宗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读书笔记的范文 《童年》摘录式读书笔记
1、 瓶子碎了,牛奶见了我满腿,流进了靴筒里。
我因遭到失败而感到懊丧,便躺在包袱上,悄悄地哭起来,哭着哭着,噙着泪水就睡着了。
2、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打进我的记忆里。
3、是他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生活的。
4、太阳在伏尔加河上空静悄悄地浮动着;周围的景致时时刻刻变换着,时时刻刻都是新的。
5、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一个悲惨的童话。
9、无声无臭地,被人遗忘,埋掉了。
10、上帝赏给个人应得的--有人赏给不幸,有人赏给欢乐。
11、天使,我倒见过:当你心境清爽的时候,她们就会出现。
12、她双手捧起圣像,笑容满面地望着它,感动地说:"你瞧这脸儿多可爱!……"
13、火苗曲卷着,旋风似的直绕梁坊的门外冒。火焰的红花,纯净无的红花,在静静的黑夜里盛开着。
14、他闭上眼,黑色的嘴唇,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像被针刺着似的,他浑身颤动起来,自言自语说。
15、在花园下边的山谷里,孩子们吵吵闹闹,在灌木林里乱窜。很想到外面去玩,黄昏的惆怅涌上了心头
16、细心地回忆过去。
17、她亲了亲我走了,我心里难过得受不了,我从又软又暖和的宽大的床上跳下来,走到窗前,望着下面寂静无人的街上,难耐的愁闷使我发僵了。
18、它有一种忧郁的美和庄严的气象。
19、梦境般的疲倦,在大街上无形地流动着,它挤压着人的心,和眼睛。
20、我似乎觉得,在他说了这几句话后,屋子里显得特别肃穆,连嗡嗡叫的苍蝇都飞得更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