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2017-03-13

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中学思想品德课走在了改革创新的浪尖前沿。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对我们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课程发展,以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成为新课改浪潮的弄潮儿。“开放式”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改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那么,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大家探讨。

一、正确地认识“开放式”的内涵

在这里,“开放式”指的是授课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教学手段不循规蹈矩,教学思路敢于放活。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对待教材因地制宜,是其最重要的体现。而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则是其中心。

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中,课程标准与要求提出: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针对这一目标,不管是围绕教材来教,还是舍弃教材,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出发点,或是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活动,都可以实施教学,形式多样。但不论哪一种,一定要能实现新课标要求,要能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

二、让“开放式”走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要“开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要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绝不能再是一味的说教者、单纯的传道者,要成为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这样的角色意味着教师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必然要求其不断提高和更新自我的思想素质和认知观,要敢于接受科学的新生的事物,要能够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知道当代的学生喜欢什么、爱做什么……进而,能够因势利导地“投其所好”,这样才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

其次,“开放”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最关键的环节。

随着中学思想品德课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不断演变,教师要在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开放式”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举办黑板报、做调查报告、倡议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在学生参与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涌现出来,把学生的潜能极大地发掘出来。这将使我们思想品德的课堂意趣横生,学生倍加喜爱。

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第一课时《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我把品德课堂设计成主题是 “我与我的班集体”的主题班会,课前帮助学生组织了主持人、记录员、学生小品等活动角色,然后,课堂上让学生展开活动。整个活动,主持人组织得有条不紊,表演者也演得惹人喜爱,学生们各抒己见,各司其责。学生通过活动中自己的切身体会,既领会到了“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正确关系,思想上又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集体观念更强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最后,要设计“开放”的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效果的体现。因而,作业要体现新的“开放性”的特点,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能够体现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开放性”习题。

三、创新改革,开拓进取

这是我们能够实现“开放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和必备素质。我们所面对的是有着灵动思想但不稳定、有着奋发精神却可塑性很强、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极易混淆是非的未成年学生,只有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课堂,才会被他们接受,只有我们认真钻研、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组织出学生喜爱的思想品德课堂。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在讲《认清基本国情》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变化的原因。我在讲本课前,先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我家的变化”展览活动,让学生收集反映以前农村自己家庭生活的老照片、资料和反映现在生活的照片、资料。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展过程中,新老照片的对比,在引发学生欢笑讨论时,家乡以及老一辈以前那些贫穷和泥腿子的形象,与现如今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积极地探讨发生变化的原因。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借助教材,查阅书籍,搜索网络,去查找相关原因。学生在求知欲的支配下,运用多种手段,把那些原本枯燥无味、深奥难懂的政治概念一一解惑,有些比我们说的还好,教师也只有旁观的份了。剩下的再组织教学,就易如反掌了。在这里,我打破了教材知识框架的顺序,集中性地处理多个新的知识点,压缩了教材内容,取得的效果却是令人耳目一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放眼时代的发展,主宰明天的必将是我们课堂下这些还带着稚气的眼光、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学生,就让我们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