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

2017-03-21

太极拳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武术百花园中一枝奇葩,由于它具有生命在于运动的“动”,又有意、气、力合一,以柔克刚之妙。下面是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

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弛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习练太极拳如何增强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①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②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③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

杨澄甫式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延伸阅读:

太极拳内气的表现

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

红。

二、小腹沉实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

六、腰眼发热

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