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变色龙效应 变色龙效应的相关实验

2017-06-15

你知道变色龙效应是什么吗?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包括交际中)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接下来,小编跟你分享变色龙效应的相关实验。

什么是变色龙效应

心理学家巴奇(Bargh)和查特朗(Chartrand)识别了他们叫做“变色龙效应”的部分肢体语言。变色龙效应是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包括交际中)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

大量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已证明:在西方群体中,变色龙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关于东方群体变色龙效应的研究非常得稀少,只有Baaren(2003)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的日本也存在变色龙效应。那么,对于在文化方面与日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中国是否也存在着变色龙效应呢?目前没有研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变色龙效应的研究领域里,Baaren(2006)以荷兰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确实能够影响变色龙效应的发生。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人,并且仅仅探讨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那么,在中国群体中,情绪是否对变色龙效应起着影响作用呢?中性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是否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不同呢?

因此,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来研究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研究一中,采用面对面相互作用的实验范式,主要考察中国人是否存在变色龙效应。研究二中分为两个实验进行。实验一,让83名在校本科生完成面对面相互作用任务和PANAS问卷,主要考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中,对143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情绪启动,引发出被试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或中性情绪,然后完成观看视频任务,更细致地考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对变色龙效应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群体也存在着变色龙效应,并且男女之间不存在差异。

(2)情绪对变色龙效应存在着影响。个体情绪水平不同,变色龙效应也不同。具体地来说,积极情绪高的被试变色龙效应也更多,而消极情绪高的被试变色龙效应较少。

(3)不同情绪状态下,变色龙效应的发生率存在着差异。相比于中性情绪状态下,积极情绪状态下变色龙效应的发生率更高,而消极情绪状态却会抑制变色龙效应的发生。

变色龙效应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

人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么,甚至是陌生人?

测验所谓的“变色龙效应”。在第一个研究当中,78名试验参与者会与试验知情者或者说是“同谋”坐下交谈,这些同谋事先已被告知有计划地使他们的肢体小动作各不相同:有的老是微笑,有的老是抓脸,有的则不断晃脚。

结果:的确,通过测量参与者抓脸,晃脚以及微笑的的情况,我们发现试验参与者自然地会模仿试验同谋(他们刚刚才认识)的肢体语言。抓脸仅仅增加了20%,但晃脚的比例却惊人地增加了50%。

实验二

模仿增进好感?

在第二个试验当中,沙特朗和巴夫想要知道这些晃脚或者抓脸的动作有否实际作用,还仅仅是社交互动的副产品。

试验设计:这78名参与者会被安排到一间房间与一名陌生人(另一名试验同谋)谈论一张摄影作品。在交谈过程中,这名同谋会模仿一部分参与者的肢体动作,其他的则不然。试验结束以后这些参与者会被询问对这名同谋的好感程度并对交流的顺畅性进行打分,两项的分数都在1到9分之间。

结果:模仿确有其效。肢体动作被模仿的参与者,对同谋的打分平均是好感度6.62,顺畅性6.76,而其他的参与者打的平均分则是好感度5.91,顺畅性6.02.你可能会说,差别也不大么,但对于人们几乎都觉察不到的这种微妙的行为的变化,这种效应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

实验三

对他人观点接纳程度高的人会表现出更多的变色龙效应么?

因为我们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的人会自然地比其他人更容易去模仿。但什么样的心理层面的性情会对此有影响?沙特朗与巴夫考察了观点接纳:人们自然地接纳他人观点的程度。

试验设计:55名学生在完成了观点接纳调查问卷和移情测量之后,坐到试验同谋的对面,同谋如前例行常规。

结果:与观点接纳得分低的相比,那些分数高的参与者抓脸的比例增加将近30%,晃脚增加将近50%。而人们的移情关怀程度的区别,对此却没有影响。这表明,观点接纳的认知成分,而非情感成分对促进模仿起着重要作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