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商务礼仪的案例
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有关商务礼仪的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商务礼仪的案例1
1960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度新德里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磋商、谈判,努力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与印方达成和解。其间,周恩来召开记者招待会,从容应对西方和印度记者的种种刁难,当时一个西方女记者忽然提出一个非常私人化的问题,她说:“据我所知,您今年已经62岁了,比我的父亲还要大8岁,可是,为什么您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这个问题使得紧张的会场气氛松弛下来,人们在笑声中等待周恩来的应对。周恩来略作思考,回答道:“我是东方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生活的,所以依然这么健康。”会场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分析
在公共场合不适宜问及他人的私人问题,女记者在严肃的回忆期间问私人问题明显是不恰当的。而周总理的幽默回答没有让女记者难堪,既维护了女记者的面子也没有透漏私人信息.而且,.周总理的回答还赞扬了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良好,极高的维护了我们的国家尊严,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是成功的社交事件。
有关商务礼仪的案例2
小张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业务员,口头表达能力不错,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很熟悉,对公司的产品及服务的介绍也很得体,给人感觉朴实又勤快,在业务人员中学历是最高的,可是他的业绩总是上不去。张自己非常着急,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小张从小有着大大咧咧的性格,不爱修边幅,头发经常是乱蓬蓬的,双手指甲长长的也不修剪,身上的白衬衣常常皱巴巴的并且已经变色,他喜欢吃大饼卷大葱,吃完后却不知道去除异味。小张的大大咧咧能被生活中的朋友所包容,但在工作中常常过不了与客户接洽的第一关。其实小张的这种形象在与客户接触的第一时间已经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对工作不认真,没有责任感的人,通常很难有机会和客户作进一步的交往,更不用说成功地承接业务了。
分析小张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是不符合商务礼仪规范的。在商务交往中,我们的仪容仪表是很重要的。头发的修饰是基本的仪容修饰。头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这男性的特点。所以对于头发,应该定期修剪和清洗。长指甲容易给人以不卫生的印象。衬衣应挺括、整洁、无褶皱。嘴巴有异味也是很不礼貌的,在应酬前应忌食蒜、葱、韭菜等刺激味食物。小张的形象给人不负责任之感,是失败的社交事件。
有关商务礼仪的案例3
某市文化单位计划兴建一座影剧院。一天,公司经理正在办公,家具公司李经理上门推销座椅。一进门便说:“哇!好气派。我很少看见这么漂亮的办公室。如果我也有一间这样的办公室,我这一生的心愿就满足了。”李经理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谈话。然后他又摸了摸办公椅扶手说:“这不是香山红木么?难得一见的上等木料呀。”“是吗?”王经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接着说:“我这整个办公室是请深圳装潢厂家装修的。”于是亲自带着李经理参观了整个办公室,介绍了计算比例,装修材料、色彩调配,兴致勃勃、自我满足,溢于言表。如此,李经理自然可拿到王经理签字的座椅订购合同。同时,互相都得到一种满足。
分析
在商务谈判中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礼节性的交际语言可以很好的增进谈判双方的了解、沟通感情、融洽友好气氛。而专业性的语言体现了谈判者措辞的严谨性、规范性、专业性,赢得他人的好感,体现自身的能力。李经理对王经理办公室的赞美,赢得了王经理的好感,同时是谈判气氛非常融洽王经理对办公室的夸奖,既有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对家具知识的了解。双方成功签订协议,都获得了自身的满足,是成功的社交事件。
有关商务礼仪的案例4
司马小姐至今都记得自己第一次吃西餐的情形。走进餐厅,就看到豪华而气派的装饰,而且整个餐厅很静,若有若无的音乐轻轻回荡,让司马小姐心动,同时也不免紧张。她走到餐桌边,伸手去拖餐椅,而侍从赶紧过来,帮她轻轻挪动椅子,司马小姐同时发现自己站在了椅子的右边,脸一下子就红了。接下来进餐的过程中,她牢记左叉右刀的原则,但是其实她是左撇子,而且第一次用,心里很紧张,更显得笨拙。整个进餐,司马小姐觉得像是在受罪,音乐、环境对她而言都不曾留下什么印象,只有紧张与小心翼翼,以及小心翼翼后的笨拙,令她终生难忘。
分析
在参加西餐宴请时,要注意西餐礼仪与中餐礼仪的不同。在走到餐桌旁时,应站在餐椅的左边位置,由侍者拖开餐椅。而司马小姐事先没有对西方餐桌礼仪进行了解,导致出现了失礼行为。在使用刀叉时,感觉不方便时,是可以换右手拿叉,但不宜频繁更换位置。司马小姐虽知晓左叉右刀的原则,却不知道变通,而是自己变得十分笨拙。因此,这是失败的社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