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称发表论文
高校为社会各界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或综合性人才,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小编整理了高校职称发表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高校职称发表论文篇一
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研究
摘要:21世纪的国家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师职业意识的确立。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学校教师的职业意识存在问题。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意识及其重要性,有助于解决教师职业意识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s national competi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competition, but fosters talent's key is the teacher craft consciousness establishment.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Our country Present school teacher's craft consciousness existence question. Understood correctly teacher's craft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ortance, are helpful in solve the teacher craft consciousness existence problem, thus establishes the correct craft consciousness for the teacher to build the good foundation.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意识 研究
key word:university teacher craft consciousness research
作者简介: 姜雪(1987― ),女,山东青岛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邬洋:(1970― ),男,江苏如皋人,江南大学工会副主席,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孟庆恩(1956― ),男,山东济阳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学历,双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研究教师的职业意识,不能不谈到意识。所谓意识,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①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现实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可以这样说,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的产生与人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②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事某一领域劳动的职业劳动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脑关于职业活动的反映,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和观点。职业意识来自于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工作者约定俗成 、师承父传的职业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意识的基本要求可以用法律、法规、企业或行业自律的规章制度来体现。它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该项职业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与约束。同时,职业意识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来讲,职业意识最基本的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具有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③
学校教师亦应具有职业意识。教师职业意识的正确确立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国家的未来。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就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高校教师队伍充实了一批新生力量。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问题,深刻理解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确立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就成了高校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任务。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现状,笔者在江南大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职业意识问题。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发放问卷280份,获得有效问卷240份。其基本情况是:性别方面,男性106名,女性134名;学历方面,专科学历者23人,(占9.58%),本科学历者91人(占37.92%),硕士学历者81人(占33.73%),博士学历者45人(占18.75%);教龄方面,1~10年者78人(占32.5%),11~20年者70人(占29.17%),20年以上者92人(占38.33%);职称方面,未定级者3人(占1.25%),具有初级职称者31人(占12.92%),具有中级职称者124人(占51.67%),具有副高级职称者69人(占28.75%),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人(占5.42%);年龄方面,≤35岁者76人(占31.67%),35~50岁者129人(占53.75%),≥51岁者35人(占14.59%);工作性质方面,理工科教师99人(占41.25%),文科教师69人(占28.75%),教学管理与教辅人员72人(占30%)。
二、教师职业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态度问题凸显
一个学校能否办好,关键在教师队伍问题。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般的高校更为关注的是师资的结构和培养,而对于教师职业态度可能会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的问题却很少顾及。然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员工,你无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而是要首先具备一种精神,那就是主动性”,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教师的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很多教师现阶段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职称职务”、“科研项目”和 “经济收入”。而关心“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的力度不够。在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成就来自科研,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成就来自教学。固然科研对于学校“产、学、研”结合以及教师的发展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忽视另一主要任务:教学工作。经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的科研要求太高,任务繁重,教师职业压力太大。
经调查显示,60%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较大,只有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在压力的来源方面,有52%的教师选择了工作压力,15%选择了经济压力,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占7%。工作压力中,33%的老师选择了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25%的老师选择职称评定制度,选择分配制度的占12%。58%的老师认为领导轻视教师,教师的不到应有的尊重,11%的老师认为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只有29%的老师认为没有这种情况。在经济压力上,经调查,78%的教职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其中有53%的老师经常会感到自己待遇较低,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笔者认为,学校教师在工作、经济中存在的这些客观的现实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中。工作中的压力使教师忽视“学生发展”,而只顾“职务职称”;经济中的压力导致教师对“教学质量”漠不关心而热衷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压力与教师职业态度具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2、职业道德有所滑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背景下,许多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导致了许多教师理想情操的失落、权力物欲的上升和道德水准的下降,这无情地践踏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⑤例如,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一般来说,教师的敬业精神应该包含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敬业精神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优秀老师的首要标准。但是现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做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再如,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影响,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 “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安心本职工作,擅自离职离岗,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
笔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在经济上,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相对较低是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教师的经济高收入是教师社会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甚至影响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劳动强度大,但收入相对较低。如随着教师住房的商品化,高额的房价使得许多年轻教师只能望“屋”兴叹,使得教师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⑦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待遇低,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相应的教师职业意识也受到了影响,慢慢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的心理由此产生,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以放弃,什么都可以简化,什么都可以放在第二位。其次,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而来,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在无形中正侵蚀着教师们的思想,使其渐渐发生着蜕变。一些教师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早已把以奉献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抛之脑后,以往的教师育人变成了单纯的教师职业,上完课后就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这与其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出现了方向上的偏离,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3、职业能力偏低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能力和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相结合而转化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能力的知识结构是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补充,以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问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随着学校的扩招,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到了学校,这在满足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许多教师虽然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但在教学方面能力很低。有一大部分教师本专业并非师范类的,未经过专门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教师,本身肚子里的东西是不少的,可一到课堂上就倒不出来,学生很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再加上一些教师自身也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样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低下,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教育。
不得不说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不足造成的。我们承认术业有专攻,现在高校设置了各个专业,有的学校只顾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对一些关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却缺乏重视,这些公共课就相应成了“不相关课”,公共课“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理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学校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的不重视,这些不重视造成了以后成为教师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另外,现在很多学校存在教师职业能力偏低的现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踏上讲台经过教学实践后教师的职业能力固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只是实践方面的,还需要在理论层面有一个提高。特别是对非师范类出身的老师来说,在参加工作后学校能进行教师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是多么宝贵,通过这些培训,这些非师范类毕业的老师就可以学到自己在学习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职业意识的好坏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我国正处在大调整,大变革,大激荡的时期,社会问题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反映在教师的意识中,从而引起教师在职业意识中出现相应的变化,关注这些问题,全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追根求源,尽快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减缓教师的工作压力,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意识,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 华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72页
[3] 李三支.《职业意识训练――认知职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沈春英.《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意识探析》[A].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 赵秦.《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A].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6] 谢芳.《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专业为例》[A] .物流教学,2008(7)
[7] 张运霞.《如何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A]. 社会主义研究,2003(3)
高校职称发表论文篇二
高校教师素质古今评析
摘 要:古言之“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这句话道出了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也体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为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的文化修养及相应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要对自己主攻学科的全部内容及理论基础有较深的了解。要把握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此外,高校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强调并重视高校教师的素质,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质;透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59-02
一、古代中外学者对教师素质论说之评析
教师素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倡教师素质的修养,开教师素质之先河。孔子认为教师首先应当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曾说:“爱之,能勿劳手?忠焉,能勿海乎?”[1]。
要求教师爱生忠海,任劳任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另一重要要求。孔子还主张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指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教师必须具备“以身作则”这一品质的意义。另外,孔子还要求教师虚怀若谷,学习别人的长处,正如他所讲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著名教育家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首次将教师与天、地、君、亲相提并重,与此同时,他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有信,可以为师;漏说而不陵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这四个要求在现代来理解则是:(1)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2)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3)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4)教师要有渊博的学问,且能“中理”的加以阐发。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才可以为师。
唐代教育家韩愈的《师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教师问题的专论。其中也论及教师的素质。《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应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三项基本任务[2]。如果具备了完成这三项任务的能力,也即符合了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西方,比较明确地论及教师素质的教育家可推古罗马的昆体良。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公认的有学问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决不能“以本身的愚蠢去教人”[3]。昆体良还认为,教师的道德面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
总之,中外学者研究教师素质的历史可谓久远。他们的观点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但其中很多见解在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
二、当今高校教师素质之评析
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有一大批政治合格,品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高校教师。
当今在高等学府里,“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能。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或个性品质。同时“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既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知识经验的传授者;既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又是活动的指导者;既是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员。
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我们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七项因素。
1.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关于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素质的总和,它决定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教师是国家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而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以身作则,为人师。
2.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它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的某些稳定的特征系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推动力。
3.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力量,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的知识。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各起特定的作用。这三个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文化素质水平的主要指标。
4.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的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四是教育机智;五是教育能力。教师能力素质的这几个层次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构成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体。
5.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还以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形成。
6.身体素质
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身体的基本情况,是教师体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机体能力。教师的劳动量大,任务艰巨,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难以胜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记忆良好,思维敏捷,能坚持正常工作,无慢性传染病,懂得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用脑科学,坚持体育锻炼,善于娱乐休息,注意饮食卫生,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7.外在素质
教师的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它是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所形成的独特风貌。一般认为,优秀教师的外在素质包括:健美的体格,端庄的容貌,整洁的仪表,安详的举止,文明礼貌的谈吐,幽雅的风度,振奋的精神,严肃活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外在素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集语言大师、演员等艺术形象于一身,其外在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文明,乃至学习情绪,对教师教育接受的程度。
总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道德、文化、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在高等学府里,也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和不良现象,教师的素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青年教师,忽视了本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相信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认真的解决。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培养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已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各种心理品质,以自己的德、才、学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发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张承芳.教师素质学[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赵立伯.教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于萍滨.师德记[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鞠献利.教师素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宫作民,张柱芸.新世纪教师素质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