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南》背景下对美术区域活动的再思考论文

2017-03-19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指南》背景下对美术区域活动的再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基于《指南》背景下对美术区域活动的再思考全文如下:

《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而幼儿园的美术区就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材料的选择,并用多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

那么在《指南》的背景下怎样的区域活动才能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终极目标呢?

一、从关注幼儿技能技巧的学习到关注幼儿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在《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兴趣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重点。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老师要弱化“教什么”和“怎么教”,多思考“怎么学”,努力去支持幼儿的审美感知和表现表达。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成人不应该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老师可以这样做:

老师要成为欣赏者、倾听者。首先,老师不应该以任何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学会欣赏幼儿的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想法。其次,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幼儿说“画”,多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中的想法和故事的机会。第三,让幼儿成为教室的主人,把环境的创设机会交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区域活动,并提供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展示每一个幼儿的作品,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美术表现表达的自信心。

老师要成为支持者。其中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支持幼儿多观察自然界真实的东西。如果多让幼儿接触大自然中真实的事物,引导幼儿去观察比较,那么幼儿就会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出求知欲。如:我们经常会让幼儿制作花,以往我们就会提供制作花的步骤图,然后让幼儿看着步骤图去操作。幼儿虽然制作了很多漂亮的花,但作为老师是否真正地思考过“为什么要制作花”?其实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会发现在美术区域中花制作得好不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幼儿会不会在生活中去关注身边的花,热爱不热爱大自然。所以在美术区域创设之前,老师要明确美术表现表达的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感受,重视直接体验。二是多观察少动手,支持幼儿的任何表达表现,不做过多的干预。这点很容易理解,就是沉下心来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通过材料的增添、内容的调整、情感的支持等方式支持幼儿的表达。

2.扩大自主创造和审美体验的空间

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设计多种表现形式,是幼儿自主创造的前提。但如果要进一步激发创造表现,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去思考。

(1)从老师提供材料到幼儿自主选择材料

在区域活动的创设中,老师会根据主题或者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相关的区域活动内容,并提供起点低、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幼儿就在现有的材料和规定的内容去操作和体验。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要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满足他们表现表达的欲望。作为老师,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调整材料,从原有的老师提供材料转变为幼儿根据前期经验自主选择材料。

例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下,老师设计了“化学实验室”的区域活动,第一阶段老师创设了“杀虫剂”的情景,并提供了三种颜色的滴管,让幼儿在任意用两种滴色的过程中,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会变成第三种颜色。这个阶段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玩色的兴趣。

第二阶段,老师又创设了“奶牛吃嫩草”和“培育菊花”的情境,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去配出绿色、橘色和紫色。这个阶段是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去探索颜色的变化。第三阶段,老师就开始调整材料,提供各种颜色的炫彩棒,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颜色并尝试配出各种新的颜色来。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自主性就更强了,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配色活动。在材料的不断调整和推进中,幼儿在积累了一定玩色经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颜色进行配色,扩大了幼儿创造和想象的空间。

可见,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材料除了要多元化,还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进行创造。

(2)从教师创设情境到幼儿创设情境

美术是幼儿表达对周围世界认知的一个载体,因此,在创设美术区域活动时不能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也就是说每一个区域内容的目标最终都要回归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幼儿去关注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产生好奇和不断探索欲望的最终目标。例如,之前的“化学实验室”,之前的“杀虫剂”“奶牛吃嫩草”等都是老师创设的情景。等到孩子对配色活动积累了很足的经验后,老师就把活动的主权还给了幼儿,鼓励他们用自己配出的颜色在生活中找相对应的实物进行表达,于是“纪念品商店”应运而生――他们自己开了一家在环保袋上画城市建筑的纪念品商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己创设了情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二、从追求单一的表达表现到建立多方位的联系

1.建立各个活动之间的链接

为了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幼儿经验的积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美术区域的创设中,活动间的有机链接,有利于激发幼儿前期的经验,并学习迁移,最终达到美术技能向美术能力转换的目标。那么怎样进行链接呢?

(1)建立小、中、大不同年龄阶段主题经验的链接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研读每个年龄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内容,找出共同点。以这个作为活动内容,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确定目标,层层递进。例如:中班的《我在马路边》和大班的《我们的城市》中都有关于车子的内容。因此,在两个年龄段都设计了制作汽车的内容。中班制作汽车的方法是折一折、剪一剪,然后添画车窗和车门。大班的汽车则在中班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在原有汽车外型的基础上,运用挖洞的方法剪出车窗和车门。可以发现大班是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2)建立已有经验和新课题之间的链接

当一个新的区域活动内容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很多时候幼儿会无从下手。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迁移,然后再引导幼儿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进行运用。长此以往的话,幼儿的美术能力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2.建立和其他领域之间的链接

认真研读《指南》,我们会发现艺术教育与其他四大领域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工区域是各个领域的经验综合再现。例如:在科学领域中科学探究目标(2)中“推动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记录”。而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目标3中“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等,这些目标大多是通过美术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开展美术区域活动时,我们在考虑主题目标的基础上,要关注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美术区域活动不再是封闭在小小天地的表现技能训练,而是让幼儿练就一对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因此,让我们努力让区域活动和幼儿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一点,让活动的方式更灵活一点,让幼儿在艺术创造中更自信一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