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弟子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弟子规论文篇一
践行《弟子规》精华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里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了解的人生哲理在里面,是我的人生宝库,我现在就挑出一节就行自我分析。
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 ,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 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
蒙蔽我们 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国学经典弟子规论文篇二
由《弟子规》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更渗透到学生的课本中,新课改后,教材中《弟子规》的选入就是很好的例证。
《弟子规》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并不了解,其在近年的课程教育新课改中被选入初等教育小学一年级读本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是继《三字经》之后,又一儒家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据史料记载其成书于清康熙年间,距今约两三百年的历史,作者为当时的秀才李毓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对《弟子规》有这样一句评价:“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华古籍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算不上。”诚然,《弟子规》的历史并不悠久,其作者也并非赫赫有名的大家名士,它不是像《论语》《大学》《中庸》一样是放在庙堂中供奉的典籍,但就是这样一本“出身”并不金的小册子,却在其诞生后的岁月里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人们的传诵中吟唱至今。
那么《弟子规》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它的内容是什么?它又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呢?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的又一提倡者,开篇六句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涵盖的儒家思想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我在此无法一一阐述,仅取其精华之一二,联系我在日常教育生活的实例,探究《弟子规》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入则孝
在古语中“弟”即为“悌”。“入则孝,出则悌”讲究的是为人弟子在家时应尊重长辈,敬爱老人,出门在外待人接物需懂得一定的礼仪,《弟子规》“入则孝”篇中指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它的意思就是对于父母的呼唤,应及时地应答;对于父母的命令或要求应及时行动,不可懒惰。在这点上,很多学生都做不到,我在本班的一次“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班会上,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家庭,孩子都不是很多,父母都竭尽所能去呵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事必躬亲,恨不能一切都由自己代劳。这样的想法,也必然助长了孩子的懒惰心理,他们对于父母的呼唤往往是置若罔闻,甚至有时父母多说了几句,孩子的心中还会怨言不断,与父母顶嘴,埋怨父母。对父母的尊敬及孝顺荡然无存。父母含辛茹苦历经数十载将我们抚养成人,难道连最基本的感恩、孝顺及尊重都无法从我们身上得到吗?我想在这一点上,《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它规定了孩子在家中对待父母、长辈应有的态度,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更好的规范孩子的行为。
二、出则悌
《弟子规》不光对孩子在家中的行为做了规范,还为出门在外的行为提供了准则。在其“出则悌”篇中,明确地告诉了孩子在接人待物时应注意的问题。其提到的内容很多,在此我只想指出一点,也是我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发现在学生的身上存在的问题。“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立恭。”这两句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在路途中,若遇见自己的长辈,应及时打招呼作揖(古时礼仪的一种);长辈若对自己没有话说,晚辈就应退至一旁恭敬地站着。这两句强调的是弟子对长辈的尊敬及礼貌。这是非常基本也是非常容易的礼仪规范,但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我常常在校园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遇到自己的老师常常选择视而不见,与老师擦肩而过而不闻其呼唤一声,更甚者还会绕道而行,似乎老师是什么骇人之物。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主动上前一步,称呼一生“某某老师好!”似乎说了这一句,便是遭受了多大的折磨一般。有同事说,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孩子性格较内敛,性格内向不愿多言语,我认为并非其然,主要还是因为在孩子的思想中,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为孩子引路人的我们还应对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三、谨而信
这两点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会影响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谨”意为“严谨、谨慎”,“信”意为“守信,诚信”。“谨而信”就要求为人弟子者在一切的日常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讲究信用,万不可恣意妄为。《弟子规》“谨”篇有云:“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几句对孩子日常的走资及坐姿进行了规范化地要求,它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像圆规一样,也不要抖脚或者摇臀。”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优雅宜人的姿势,不会让他人觉得你毫无教养,不知约束。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观察过很多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体态毫不在意,随性而为,常常是“站无站样,坐无坐样”,很多学生坐在椅子上,身子都会一个劲地抖动,或习惯性地翘二郎腿,更有学生直接蹲在椅子上,扮演猴子;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出教室时直接“大脚开门”,从不用手,我曾对学生反复强调反复要求,并点名批评过此类学生,但效果不甚明显。往往过不了几天,他们又会旧病重犯,依旧我行我素。我想孩子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在他们的思想中,往往是怎么舒服就怎么做,完全地随着性子,这些都是非常恶劣的习惯,可能现在看来没有大的影响,但今后其走上社会,并然会阻碍他的发展,让其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若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领路人——教师,我们任学生发展而无所作为,其后果必然不容乐观。
古人有云:“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很有道理的,人无信则不立,信用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是他人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重要凭证和依据。《弟子规》“信”篇教导我们“凡出言,信为先”凡是开口说话,首先就必须讲究信用,但很多孩子有时为了逃脱惩罚会撒谎会编造各种理由欺骗家长欺骗老师。我常常在班里为我的学生说《狼来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浅显,但其蕴含的道理却极其深刻,它充分诠释了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的班级曾经就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他从不愿意写作业,每次临到交作业时常常找各种理由来欺骗我,或是没带或是布置作业的时候没有听到,我曾与其家长沟通,希望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可以让他改掉这个随便撒谎的习惯,但后来竟发展到他回家后,再次欺骗父母说老师当天没有布置作业,以此来逃避写作业。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用的流失,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德育工作远远不足,还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诚信的重要。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想这里的教育不光指文化教育,还更应该指思想品德的教育。试想,如果一个人文化很高但却出口不逊,我想这不仅仅是当事人的 失败,更是整个教育的失败。这样的人应该算不得社会主义的人才,只等算作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弟子规》作为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在新课改后被选入小学生教材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及健全有非常大的影响。《弟子规》所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正是我们这个年代所缺少的,学习《弟子规》,理解《弟子规》并且运用《弟子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意义重大。
国学经典弟子规论文篇三
《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探析
《弟子规》继承了“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儒家教育传统,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儿童在幼儿时期,尚未在经验与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尚不具备,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当然家长要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其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其德育观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
在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子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l、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二)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地处好与他人的关系。入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三)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德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弟子规》的情感教育旨在优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质,因为情感是认识和行为之间的纽带,强化认识,培养情意品质是良好行为的前提。《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向度,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其中“入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悌”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不正是我们今天基础教育领域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内容吗?
总之,《弟子规》的德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德育思想,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为人子弟立身处世的规范与要求,使儒家德育进一步向生活德育转变,《弟子规》中的德育内容、思想与主要方法对当前的德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又因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难免含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所以我们今天在继承这些传统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