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康社会论文

2016-12-24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当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康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小康社会论文范文一:小康社会下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摘要:对于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其实现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因此,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关键所在。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经济;新农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说,尽管产业结构方面有了一定的调整,却依旧是将传统的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很多农村居民依旧是将外出务工、粮食作物以及家禽养殖等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相关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局面中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收入是来自外出务工部分,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农作物耕种,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收入是来自小家禽养殖。整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是将外出务工以及传统农作物耕种作为主要的部分,传统作物自身增收比较难,同时效益也较低,农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继而使得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员支撑。产业结构不是十分合理,农村在增强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对家禽养殖行业的发展及投入依旧十分低。此外,农产品自身的输出以及相关销售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是很乐观,由于村民难以走出农村,加上经济发展理念和科学素质较低,很难真正找到销售和推广农产品的有效途径与渠道,继而也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二、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转变和调整,继而使得农村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化以及合理化。加强对农村畜牧产业建设力度,使得畜牧产业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另外还应当进一步发展观赏种植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之后,也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加以完善和优化,继而有效避免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层面上的单一性。对传统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加以转变,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是其中一项硬性条件也是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做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农村的经济是否会实现较好发展,要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往往就只是一句话而已。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农村产业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我国农村各个产业都能够顺利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助于更好地引进优秀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文化,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依据自身的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的地理位置等,突出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继而使得农村的产业效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来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不断完善。

(三)进一步加强村民思想教育,完善产业理念

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样就需要基层的领导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进行宣传教育,继而使得村民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在农村的宣传栏中鼓励以及支持村民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引导农村村民摒除等要靠等落后的思想和意识,进一步宣传农民生活中农业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在农村积极构建文化站来实现科技兴农,通过这一文化站为农民更好地引进生产和种植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增产和增加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发多种振兴农业发展的产业项目,多为当前农村居民积极谋划致富的途径和渠道。这就需要基层的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多为农村产品拓展和寻找新的销售市场,积极招商引资以及创建新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中的人口有更多收入来源和机会,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通过多方面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四)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人才加入农村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对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大学生人才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获取的作用,通过创造以及完善农村环境和条件,继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对于农民而言,农村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致富的空间与机会,可是当前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需要农村积极引入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其中大学生村官的招录机制就是其中一个相抵较好的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文化素质较高,贴近农村之后,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自身的实际状况,能够更加有效的将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进行有效地结合,将其带入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使得农民自身的种植技术以及文化知识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引导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帮助农村领导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推动,这样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应当从财政等方面入手加大支持力度,使得对学生村官的待遇能够有所提高,使得其自身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能够更加明晰,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农村发展的支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社会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例,国家针对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出台了诸多扶持政策,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依旧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比如说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方面不够科学,农民自身的意识以及素质较低等等,这样就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想方设法增加农民自身的收入,对农民的生活条件进行逐步完善,继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地推动,继而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08.

[2]金红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内涵界定与建设路径[J].湖湘论坛,2011.08.

关于小康社会论文范文二:高校服务农村小康社会的实践性探讨

摘要: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为涉农高校的发展带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涉农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农民和农业,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做贡献,是每一位从事农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意义和地方院校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抓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满足农村小康社会人才需求;抓科研课题研究,满足农村小康社会创新需求;抓科技成果转化,满足农村小康社会服务需求;抓教风学风建设,满足农村小康社会质量需求等进一步促进涉农高校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涉农高校;农村小康社会;服务“三农”;作用;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这一重大决策和要求是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为新时期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建设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生院”)发展带了重大机遇,面对机遇,要结合农生院优势,找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力求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更好地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做贡献。

1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在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工业支援农业是新的转向,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化是新的趋势,解决“三农”问题、由增加农产品转化为农民增收和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迈进等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就在“全面”,我们追求的是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和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2]。只有近9亿多个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2地方院校在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当前是一个演变和变革的时代,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也正在经历着变革,几千年贫穷落后的农村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未来农业和工业的界限将会消失,农业必然工业化,未来的科学技术是什么样,农业也就是什么样。农业和工业在现代社会已经结合在一起,现代许多农业产品都是经过科学技术“制造”、“培育”和“选择”等创造出来的。农生院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技术、服务农村经济等方面,这些作用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所有大学都应该为经济服务,如何为经济服务是每所大学都面临的问题[3]。教育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为了人的发展,经济是人生存需要的“产物”。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首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4]。但教育为经济服务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服务农村经济等来间接实现。因此,大学为经济服务不同于政府部门,也不同于单纯的科研机构,大学为经济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才而发展科学技术。大学为经济服务的重要特色在于不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更应具有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地方院校理应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方院校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3进一步促进涉农高校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3.1抓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满足农村小康社会人才需求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5]。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现代大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培养人才,而是发展成为多功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需要大批的农业人才[6],因此,要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围绕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人才需求[7],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的特征,把握农生院与产业的结合点,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的产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在教学目的上,坚持以用为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做到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对农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立志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去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使他们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为“三农”服务的热情[8]。

3.2抓科研课题研究,满足农村小康社会创新需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建成农村小康社会,这为农生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代农业不是凭经验,更不是凭力气就能进行生产的,未来的农业生产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通晓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9],在“四个全面”的学习活动中,农生院紧紧抓住这一根本,积极参与农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从自身优势出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引导教师、学生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倡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千万家”。开展农业科研,必须做到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生产实践,不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农生院教职工打破学科及教研室之间的界限,以科研团队的形式,紧密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立项攻关研究。近两年,农生院有在研课题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3项,星火计划项目2项,科技支撑项目3项,经费共计200万元。课题申报成效显著,成果申报了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土壤—蔬菜系统传递与积累过程研究、祁连山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形成机制、设施葡萄病害及其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玉米制种克服连作障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设施彩椒增效提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根据国家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农生院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合,利用当地农业秸秆等废弃物联合申报了利用混合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群提高秸秆利用率的研究、河西走廊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研究等课题,这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对保护环境,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3.3抓科技成果转化,满足农村小康社会服务需求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10],究其原因:一是实施条件不具备;二是市场需求不旺;三是转化成本太高,效率不高。如何将取得的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服务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加强与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合作,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科研开发与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和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科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咨询、专利入股和创办经营实体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尤其要加强与企业的结合,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围绕经济效益这一目标,在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动力,通过企业熟化技术、企业创立品牌、企业实现转化和企业带动农户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其次,要充分发挥农生院成人教育的作用。例如,积极参与甘肃省扶贫办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甘肃省农村人才、乡镇干部培训”等项目,因材施教,为农村培养各种农技推广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最后,建设服务农村小康社会的示范基地和实习基地,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以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从而为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服务,实现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3.4抓教风学风建设,满足农村小康社会质量需求

地方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建特色品牌过程中不能盲目攀比,照抄照搬其他院校的所谓经验,而是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填补社会需要和其他学校不愿意做的空白[11]。要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效益。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一所大学,没有质量,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切实抓好教风学风建设,一是强化院级教学督导,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院领导、教学秘书和督导组教师观摩教学,通过抓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每学期召开2~3次由每班1人组成的教学信息员会议,征求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及时将征求到的意见反馈给教师本人,督促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三是抓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考研率提高。加强学风建设,以学生考研为抓手,采取指标化控制,实行量化管理,引导学生能更深层次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层次,实现考研人数稳步上升。2015年,农生院有67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15.9%。同时,以学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大对考研学生中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举办考研学生经验交流会,以点带面,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定期举办名师讲坛,通过专家、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为学生引路导航,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培养更高层次和质量的人才。

4参考文献

[1]张艳.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集体经济,2014(15):1-2

[2]陈依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与着力点[J].浙江经济,2007(12):18-19

[3]陈玉江,张国才,王文东,等.吉林大学涉农学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4):73-76

[4]车刚,万霖,张伟.地方院校农机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学理论,2015(5):175-176

[5]山丹,红霞.邓小平农业思想对我国农业改革的指导意义[J].科技视界,2015(5):59

[6]马平轩.农村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5-16

[7]肖兰兰.成人高等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13(1):93-96

[8]全锋,陈淳,孙雄松.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0(2):48-50

[9]陈波.农业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6(4):4-5

[10]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

[11]张凌云.对高校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1):91-93•80•农业科技管理第35卷

关于小康社会论文相关文章: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城镇化特征分析论文

2.关于社会发展论文毕业论文

3.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4.产业经济学小论文

5.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6.形式与政策收获论文2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