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缺翻译专业人才
导语: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个过程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源语言中译码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编码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语义学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翻译分为口译和笔译。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近日在《环球时报》撰文说,他下决心改行离开科学界、投身新闻界,始于他在1982年夏天一次尴尬的翻译体验。他没能翻译好印度驻华大使给钱三强教授的致辞。
殊不知,他做不好翻译是正常的,因为翻译是个专业活儿,并非是懂外语的就会翻译。而这是很多中国人的误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说,翻译专业和外语专业不能划等号,是两个既相关但又不同的专业,同时,专业翻译工作者就像医生一样,提供的是专业服务,有专业操守,也需要专业付费。
懂外语不等于会翻译
外语学习是以听说读写为主,学习的是语言表述能力,表达的是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而翻译不是这样。这里提及的翻译,主要指的是非文学翻译,比如外交、外事、科技、商务、投资、法律等专业翻译。这些翻译有一定的行业规律,有使用的特定场合,以及一定的文本格式。柴院长介绍说,专业翻译的这些能力必须建立在完善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都是可培养的。外语专业不等于翻译专业。前者要学会听懂看懂,后者则是在看懂听懂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是原文本或原语言的内容,不是自己的思想。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师资也不同。
据柴院长介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翻译教育和翻译服务还刚刚起步,需要教育内部人士的共识,也就是说,不要再把外语和翻译混同看待,它俩有关,但不是合为一体的专业。中国长期以来进行的主要是外语教育,而专业翻译的要求更高,需要做到翻译者不能自说自话,不能进行再创造。中国一些翻译者经常会出的问题就是,认为自己有更好的译法,而不愿意遵循服务对象的行规和行业用语。究其原因,始于我们在外语翻译课上长期使用的是文学翻译。这方面,就曾出现我们翻译的专业文本被国际组织打回的案例。举个例子,国际粮农组织阐述食品安全的文件,在翻译时,需要用到的一些词是有固定专业术语的,需要表达清楚行业行话。而国际组织在收到翻译文稿后,很快就能做出这份文稿是否在讲行话的判断。如果讲的是外行话,语言没错,也是不能被采用的。
请翻译不是买白菜
在中国,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请翻译就跟买白菜一样,货比三家,然后挑价廉者下手。对此,柴院长说,如今的中国社会还没有把翻译看成是一项专业服务。而专业翻译就像医生一样,是专业服务,来不得半点掺假。懂点外语就做翻译,很可能就会出差错,使翻译成本增加。修补劣质译文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还可能损及形象和声誉。
中国翻译协会的网站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对翻译服务的购买标准进行了简单说明:一是原稿是一份合同、使用手册、服药说明、销售宣传单、一组网页,还是一份财务报告?二是译者所需的专业知识。谙熟医学技术的译者未必精通财务、可持续发展或等离子熔合等方面资料的翻译。三是目标读者是少年网游爱好者、遗传学研究人员,还是专利代理人?四是翻译的目的是想了解这份文件的大概内容,还是需要对翻译进行精雕细琢。五是目标语言的地区差异。比如你的读者是在美国西部蒙特雷地区的墨西哥人,还是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地区的西班牙人?虽然他们都讲西班牙语,但用的是不一样的西班牙语。
同时,专业服务也意味着专业定价、专业费用,并需要给予充足的时间。中国常出现交给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让在多少时间内赶工完成的现象,这在国际组织中很少出现。柴院长介绍,比如联合国的翻译有着标准的工作量,一名笔译一天工作量是5页A4纸文稿,总字数约为1600-1700英文单词。然后,按照这个工作量给予翻译人员相应的时间。
在中国,让人尴尬的情况还有,在翻译结束后,某位相关人员突然想起要改几个字,然后要求半天或一天后交稿。但事实上,翻译人员所要完成的并非是修改相应的几个字,而需要重新通读文章或书籍,把涉及到的不合理的地方都改掉。
柴院长说,中国越来越变得国际化,翻译肯定少不了。如果真的想走出去,中国人就得用专业化的目光来看待翻译。这一点,用国际上的话讲,就是为了保证你所讲的话和你写的东西,使你的讲话对象明白,你就要用专业翻译,并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做这件事。
人才缺失导致信息流失
翻译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1979年联合国翻译培训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以来,迄今不过30多年。国家设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2007年才开始招生,第一批招生院校仅有15所。到现在,从翻译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只有千人左右。同时,由于以前没有翻译专业,师资严重匮乏,还存在老师自身经历、经验不足等情况,所以一些成功开展专业翻译教学的院校每年都在进行师资培训。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09年的数据,全国翻译职业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专业翻译公司有3000多家,但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员很少,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大约只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我国翻译人才缺口高达60%,翻译人才匮乏且参差不齐,无法准确、及时消化国际间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流,将导致中国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另一方面,中国在迅速向前发展,国际交往的加强对翻译工作提出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日前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在中国举行的年度论坛上,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秘书长马丁·弗斯奈指出,翻译服务与经济活动的强度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的崛起,作为制造品出口大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会更加紧密。而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对中东、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能源和矿产更加依赖,因此,中国大学需要更多的语言翻译专业。弗斯奈教授还提出一个概念———“翻译地理学”。他认为,英语之外的语言的翻译吸引力和潜力,取决于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经济实力。这句话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