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沟通到表达的技巧
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沟通的技巧性文章,技巧也许不重要,听圣人语也常归于谨言慎行,而于场合之中,巧言令色总更得人欢心,“木讷”终究只能自得消受。
原文:傅佩荣——从沟通到表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感受与意愿,并且只要有机会,都想与别人交流互动,希望引发共鸣,产生共识。交流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是说话。
说话人人都会,不过要想说得好却不是易事。孔子教导自己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意即:如果没有学好诗经,说话就没有凭借。古人说话,喜欢引用诗经,因为那样显得文雅而委婉,避开口舌之争,以含蓄方式表明立场。不学诗经,固然说话不易得体;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学,就没有什么好计较了。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云,今日若熟读莎士比亚,反而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了。
那么,一般人要如何说话呢?孔子的学生之中有「言语科」,他对说话自有一番指示,他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到该说时就说,称为急躁;到了该说时不说,称为隐瞒;没看别人脸色就说,称为眼瞎。这三个毛病都涉及判断,由此可见说话必须理性而冷静;由此亦可见,说话是一种修养,值得下一番工夫。
一,说话首重诚意
所谓诚意,是指反映真实与愿意实践。在反映真实方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意即: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因此,说话不必加油添醋。《庄子‧人间世》提醒人说话谨慎,他说:言语即是风波,传达言语则有得失。风波容易产生动荡,得失容易带来危险,所以忿怒的发作没有别的原因,都是由于巧言善辩。
我们今日还在使用「溢美之言」与「溢恶之言」,也出于庄子的观察。他在〈渔父〉还有「八疵」之说,指出人有八种毛病,其中至少六种皆与说话有关。这八疵是:不是自己的事却要去管,叫做包揽;没有人理会却还要进言,叫做逞舌;揣摩别人的心意来说话,叫做谄媚;不分辨是非就说话,叫做阿谀;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叫做谗言;挑拨朋友,离间亲人,叫做贼害;称赞出于狡诈虚伪,藉此诋毁别人,叫作邪恶;不分辨善恶,两边都讨好,暗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叫作阴险。由此可见,光是以说话为「反映真实」,就很难做到了。孔子强调「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其中所谓的「木讷」,正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不仅如此,说话还包含「愿意实践」在内。孔子的学生列名于「言语科」的有宰我与子贡。这二人既聪明又能说话,但是这项优点也带来了相应的缺点。孔子对子贡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先做到你要说的话,然后再去说出来。一般人先说再做,其实符合常理,但是子贡口才好,容易让人以为他已经做到他所说的话。更明显的例子是宰我。在「宰予昼寝」章中,孔子十分感慨,他看到宰我的表现之后,感叹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原来孔子以为人人都像他一样,说了话就会实践,所以也犯了轻易相信别人的毛病;现在因为宰我的事件,他才觉悟: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
因此,说话时能做到「反映真实」与「愿意实践」这两点,才算符合诚意的要求。
二,善于使用比喻
根据统计,子贡在《论语》中出现三十六次,仅次于子路的四十次。依此可说孔子的三大弟子是子路、子贡与颜回。当然,颜回在德行与好学这两方面都独占鳌头,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他出现的次数排第三,但重要性却无疑排第一。颜回与子路不以口才见长,想学习说话就要参考子贡的表现了。
子贡看到老师在德行、学问、能力方面皆有过人表现,就想探知老师是否愿意出来做官造福百姓。他对孔子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呢?」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呢!」(《论语‧子罕》)这一段师生问答,使用了巧妙的比喻,而避开了直接讨论可能产生的尴尬。如果换了是我们,可能直接问:「老师想要做官吗?」那不是浅白得很无趣吗?不知书都念到哪里去了,竟无含蓄的美感!当然,这也需要高明的老师来搭配,不然在子贡提问之后,孔子如果说:「拿美玉来我看看!」那不是更煞风景吗?
可惜的是,孔子很难找到有眼光的政治领袖。他带着学生到卫国,冉有想知道老师会不会出来做卫君的官。他让子贡去提问。子贡进入屋中所问的不是「老师要不要出来做官?」而是:「老师认为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再问:「他们会不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呢?」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还抱怨什么呢?」谈话到此为止,子贡就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在卫国做官!」事实上,整段师生对话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但是子贡已经明白老师的立场了。使用比喻能到这种境界,实在让人佩服。
不过,谈到说话使用比喻,进而使用寓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道家的庄子了。他生在乱世而选择过平静但贫困的生活,魏王说他形容委靡时,他把自己比喻为猿猴,因为处在多刺的树丛中,只好小心谨慎,瞻前顾后,无法大显身手。然后话锋一转:「现在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委靡,怎么可能呢?」
当他向老同学借米而听到推托之词时,不禁脸色一变,然后随口讲了一则「鲫鱼求水」的寓言,其中的鲫鱼也因为所求不遂而变了脸色,并且说:「那还不如早些到鱼干铺找我算了!」
他想告诉世人养生的道理,就讲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希望我们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循一物自然的条理,顺着它本来的结构),看准世间处处有生机,而活得「游刃有余」。
为了说明人需要道,因为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并且一切都在道的怀抱中,庄子用「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来作比喻,让人想象「如鱼得水」的自在意趣,那么何不学习悟道呢?
《庄子》一书充满比喻与寓言,但归结于道家的基本立场。因此,学习说话还是不能忽略真正的重点: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
三,结语:先求澄清概念
学哲学不容易,当哲学家更是困难,但是人既然每天都在说话,就必须练习做到一点:澄清自己的概念。在与人沟通时,不可预设别人都明白我的意思。譬如,我对朋友说:「你这样想是正确的。」我应该说明:何谓正确?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如果无法如此说明,就应该说得清楚一些,在前面加上三个字:「我认为」。养成这种说话习惯,就会减少许多口舌之争,化解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困扰。
「沟通」经常是一对一,或者一人对少数人;而「表达」则往往是一人对许多人,并且是在公众的场合进行。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来不做公开演讲,因为这一类表达所能激发的经常是情绪反应多于理性思考。「知病不病」,今天的人从事演讲活动时,只要知道这个缺点,就可以预先防范。我在演讲时,总是提醒自己:要把听众当成一个人,我是在面对这个人说话,因此所说的话必须既有诚意又能使用比喻。同时,说话是为了什么目的,也须清楚界定。《易经》有个颐卦,卦象是山雷颐(下震上艮),有如一张口,六爻有三爻为凶,提醒我们「慎言语,节饮食」,因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生来就会说话,但要说得好却需要长期的修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