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

2017-06-14

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赋予历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目前形势的必然要求。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历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历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历史与素质教育的论文篇一

《历史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赋予历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目前形势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促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教学设计;突破创新;考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53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学科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变迁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反映出历史认知的特殊性,也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初步形成了在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把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石;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把通过教学设计的突破创新来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笔者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和前提条件。现代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

二、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启发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学导读式,把每一目编制成若干问题,形成自学提纲。经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等分析式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幻灯投影等教学工具,力争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关性、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史论结合的认知规律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通过有机的德育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下面,笔者仅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节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笔者首先利用计算机制作软件编制了四道选择题,让学生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自然得出结论:战争结束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从而导入新课。

第一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布置导读思考题:1.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及其国家性质。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这两件事的来龙去脉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再以提问的方式引伸诱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分析。

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自学导读思考题是:(1)斯大林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2)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及其存在的严重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

①政策和措施。教师首先运用过渡语言向学生提示,然后再向学生置疑:斯大林初期在经济改造和建设中制定了哪些政策,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一般都能答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以及施行五年一次的计划经济措施,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教师补充强调:斯大林错误地认为只要改变生产关系,就一定能提高生产力。从此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向资本主义经济发起全面进攻,在施行计划经济、高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巨大成就。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大小字列举出苏联二三十年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再重点强调:苏联能在短短的二十年,就赶上和超过有将近三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英国,证明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它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这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的进行评价,为了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升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史实和观点逐一分析外,还进一步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原因。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经济制度的成就和缺点,再引申分析政治体制的成就和弊端。

在课堂总结时,笔者改变了以往陈述式结束语,只强调本节重点难点,而是采用论证式结束语,即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具有的能动作用;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弊端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曲折性。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课堂总结,加深了对史学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增长点的再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

三、考查教学效果

考查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的效果,关键在于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检测,而且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存在差别的,因此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时,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提前量,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余波,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笔者一般采用幻灯或计算机软件,每节课设计几道难度不同的选择题,让学生在课上抢答。对起点低、梯度小的问题叫“差生”回答,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对梯度较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叫(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优生”回答,一方面帮助他们解决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创新,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

对课后练习题的处理,除了按常规独立完成质量检测的练习题外,笔者还分阶段适当地让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进行专题评述,撰写成小论文,在校级历史学社办的刊物上发表。有时让他们自己设计图表,搭建知识结构,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在他们的带动下,不仅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还可以使这些“优生”形成勇于探究科学知识的人格特征。

实践证明,导向正确、设计合理的专题训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议论,各抒己见;能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探究,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总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由一个比较长的培养和训练期。同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加倍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历史教学改革环境,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分校 071000)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