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论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不仅为享受自然山水去旅游,更为体验凝聚古人智慧,包含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去旅游。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旅游文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旅游文化论文篇一
跨文化旅游刍议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大幅提高,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不仅为享受自然山水去旅游,更为体验凝聚古人智慧,包含丰富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去旅游。在分析研究先辈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旅游的发展背景及意义,并能对跨文化旅游开发经营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随着生活、交通、高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民间旅游业迅速兴旺起来,旅游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人类文明标志。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一、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自古有之,古罗马人早就开始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化旅游的外出旅行,主要是访问历史遗迹和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参加节事活动等。孔子周游列国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和政治旅游的先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几乎都有自己的旅游思想和旅游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 “穷诸名山,泛沧海”的人性思潮渐兴。隋唐是中国旅游发展的鼎盛期,继承、发展和升华了旅游文化。“贵游戚属及下俪工贾,无不夜游”(《大唐新语》)。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成熟期,审美能力普遍体高,旅游艺术化思想日臻成熟。近代中国饱受挫折,旅游在民间较为低迷。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旅游重新焕发了生机,正在迎头赶上国际化的步伐。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被看作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种类,而且旅游者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富裕的一小部分人。直到90年代,人们才对文化旅游的实质加以确认:它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拥有大众市场的活动(Mckercher & Cros, 2006)。对于文化旅游的内涵定义,许多学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定义。
Smith (1997)把文化旅游定义为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是指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残余。Bob Mckercher 和 Hilary du Cros (2006)介绍了文化旅游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本方面,采用了旅游市场营销和文化遗产管理的双重视角,全面阐述了旅游和文化遗产管理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具有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国内最早提到“文化旅游”的是魏小安(1987),他提出了旅游与经济和文化密不可分的观点: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李学江(2004)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以游为核心,旅行为手段,游乐是目的的旅游,旅游者在景区逗留时间较长。朱桃杏和陆林(2005)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指出未来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可能集中在文化旅游地保护与开发、居民参与和政府定位等方面。王明星(2008)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文化旅游进行了解释,并从旅游、行游和神游三个层面对文化旅游进行了剖析,认为只有留下一定的“文化记忆和凝视”,才能超越生死。任冠文(2009)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
但随着巨大的人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到相对集中的空间里观光旅游,接待地的环境和社会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有的已经超出了其承受能力,因而引起了诸如传统文化的衰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日渐引起了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Theuns曾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观点,Fenton 和Pearce主张进行多层面研究,有的学者还研究了旅游现象现场调查的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等。对旅游的研究已从以前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到现在的百家争鸣的多学科研究的时代。
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探讨,都体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附加值、可持续发展能力、品位与内涵;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使文化发扬光大。在文化旅游中,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素质的提高。跨文化的旅游还可以使不同文化的人,不同国家的人能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态度进行交流。因此,笔者在分析总结前辈的观点之后认为,文化旅游泛指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探寻文化名人遗踪,参加和感受目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旅游。
二、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西方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大多是商贾、朝圣、游学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西方国家的旅游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平稳的发展期,跨国旅游者迅速增多,出现了“旅游经济乘数效应”,直接带动交通、通讯、餐饮、商业、饭店、娱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使旅游地及周边土地升值,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2010年3月海南三亚举行的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提出,旅游是一种文化迁徙,人到他乡出行、游览,实际也是人与人跨文化交往的过程。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市代理副市长科克・考尔德威尔认为,夏威夷在旅游开发中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保留、保护,这是吸引旅游者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应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这将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美国斯坦福大学已把文化旅游的研究列入《应用人类学与发展研究》课程的旅游专题研究内容。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流行的旅游模式。
(二)国内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比其他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国家晚大约20年,但是其发展速度之迅猛是无可比拟的,现在也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我国也开始重视提升相关行业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当前中国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旅游市场,入境和出境旅游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到139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这不仅直接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排名不断上升,但是从旅游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与传统的世界旅游强国仍有不少差距。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旅游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积极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才能真正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我们还应高度重视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将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实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战略中的重要措施,努力寻求和确立中国旅游业的世界地位,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良好关系,从其他国家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借鉴,不断改进自身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文化旅游的功能
(一) 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文化旅游可以使人们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习惯风俗,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历代著名的游记著作记录了作者旅途的见闻,成为了解异文化的窗口。例如,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苏莱曼东游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国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两种》等都记录了异地风俗文化,使人们在遇到异地文化时能以包容的态度处之。现代的旅游宣传手段更是丰富多彩,使目的地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客源地。同时,客源地的文化随着旅游者传到目的地。文化观念的不同会使中西方对同一件事情做出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诸如开放、友好、直率、自信、直言不讳,以及随意、诚实这些在美国文化的人际关系中被崇尚的品质,在亚洲社会中却得不到推崇,他们会认为美国人张扬、缺乏优雅、没有规矩、不明智(Reisinger, Y &Turner, L. W. , 2004)。通过了解体验异地文化,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包容异地文化,同时还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旅游过程中两种文化碰撞时能够避免冲突,达到融合。
(二)保持文化传承
通过文化旅游,人们可以了解体会目的地文化,使目的地文化能够被更多的人认知,这样使得人类文化能够得以传承。文化旅游包含了各种人类文化信息,本身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为更多人了解才能使文化发扬光大。保持文化传承的方式很多,其中游记的作用尤为突出。在近代与现代的文化转型中,游记甚至担当起了文化守护与启蒙的使命(邹本涛,谢春山)。中国文化发展态势虽不如西方国家那样迅猛,但我国正在奋起直追,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就是宣扬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跨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加快景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还能增加外汇收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维护改善景区的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使景区得到良性循环发展。文化旅游由于文化的介入使旅游内涵更丰富,消费档次提高,旅游消费量增加。随之出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配套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以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等,从而扩大旅游业产品的生产,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四)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走出去,去感受不同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新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提高自我涵养的一种新方式。特别是景区相关的历史背景、美丽传说、文人佳作等会给旅游者带来心灵上的涤荡,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见多识广,才能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才能汲取他方精华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道德层次,增加审美修养。
四、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打造
第一,深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利用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文化是旅游之魂,赋予了文化的旅游品牌就带上了灵性,能够深入旅游者的内心,并通过旅游这一重要载体不断发扬传承。
第二,培养文化旅游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国际旅游服务人才,实施人才兴旅战略。文化性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应加强对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等。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旅游的跨文化差异,缓解文化休克带来的不适。知彼知己才能减少交际失误。同一种行为,在某一种文化里被认为是恰当的,在另一种文化里则可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粗鲁的。所以旅行者必须提前了解并尽快适应目的地的价值观、行为规则及风俗习惯。旅行社也要做足功课,加大宣传力度,推行能够成功体验特定文化的营销策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第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交通状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随着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道路拥堵情况不可小觑。大力发展交通的同时,提高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如停车场,指示牌,周边生态环境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对老年人及特殊人群予以门票减免,让游客能够释然其中。
第五,借鉴他国旅游营销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文化旅游的国际化水准。澳大利亚曾在20世纪80年代派人到世界各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韩国的国家机关文化观光部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狠抓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利用韩剧形成“韩流”的机会促销的做法,有借鉴意义(邹统钎,2008)。加大公众对跨文化旅游的认知力度,提高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跨文化旅游成功营销的基础。
结束语
文化旅游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它需要把各种文化资源与旅游者的自身文化素养完美融合才能焕发出生机。我们应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文化理念和营销策略,使跨文化旅游逐渐走出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Bob Mckercher & Hiary du Cros.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 朱路平,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
[2] Yvette Reisinger, Lindsay W.Turner. 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 朱路平,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
[3] 刘秀峰. 中国旅游文化[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4] 王文祥.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J]. 学术交流,2010.11.
[5] 魏小安. 旅游发展与管理[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6] 章小平. 智慧、可持续发展景区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
[7] 邹统钎. 中外旅游目的地比较研究[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