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大提琴名曲欣赏
导语:大提琴名曲欣赏有天鹅、浪漫曲、梦幻曲、母亲教我的歌、无伴奏组曲等。下面就由jy135小编给大家带来十大大提琴名曲欣赏,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十大大提琴名曲欣赏
1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不朽的大提琴家(The Great Cellists,世界文物刚出中译本)一书作者Margaret Campbell在书中的引言提到:「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我所得到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巴哈的六首无伴奏组曲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所追求的目标。它们是演奏曲目的基石,许多人都承认他们可以花上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并演奏这些组曲……。」的确,自从卡萨尔斯的演奏与录音将这六首组曲复兴,它们如今已经成为每位大提琴家皆试图攀登的顶峰。巴哈这六首组曲应该是他在哥登(Cothen)担任宫廷乐师时期(1717-23)的作品,这六首曲子巴哈皆采六乐章型式写成--包括Ⅰ前奏曲、Ⅱ阿勒曼舞曲、Ⅲ库朗舞曲、Ⅳ萨拉邦德舞曲、Ⅴ小步舞曲(或布雷舞曲、嘉禾舞曲)以及Ⅵ吉格舞曲。由於原稿已经轶失,目前流传下来的无伴奏组曲抄本有二:一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 Bach於一七三○年写成,另一较少为人知的抄本则是巴哈弟子Johann Peter Kellner於一七二六年所完成的。由於抄本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与漏失,而且许多有关演奏弓法、装饰奏、速度等标示都付之阙如,所以现代大提琴家在演奏这六首组曲时,往往会以自己研究所得的「私房版本」演出。比方说,罗斯托波维奇对於这六首组曲是这麼描述的(从一到六号):G大调「明亮」、d小调「悲伤而强烈」、C大调「灿烂」、降E大调「庄严而不透明」、c小调「黑暗」、D大调「耀眼如阳光」。虽然在众多名家的诠释下,这六首组曲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但是相信它带给聆听者的感动,却是一致。(薛介维)
一九七四年秋,卡萨尔斯过世后一年,六十八岁的傅尼叶应邀前往普拉德音乐节(Prades Festival,由卡萨尔斯创立)演奏巴哈的无伴奏组曲。San Michel de Cuxa教堂内挤满了聆听的人潮,独奏会后,没有掌声,听众在全场静默中缓缓起身……。这套著名的巴哈无伴奏录於一九六○年十二月,地点是汉诺瓦的贝多芬厅。傅尼叶是位自我要求甚严的艺术家,为了维持音乐的整体性,在灌录此套组曲时他偏好录一大段,而且常常是录完整乐章才停。整体而言,他的演奏从容、优雅、流畅,散发出典雅抒情的气质。
2 鲍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九号
1743年出生於义大利的鲍凯里尼,不仅是大提琴的祖师级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他的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几乎是每个学大提琴的学生必学的曲目,即使是在今天都还是最常演奏的一首大提琴协奏曲。就连布朗咖啡的广告也拿来作为配乐,如今想起孙叔叔那句著名的:「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都会令人想起降B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的附点音符,及大提琴流畅的快板。他对大提琴的技巧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左手方面。他提高了大提琴的把位、拓宽音域到降B;对拇指的要求很高、发展双音的技巧与快速音程。而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最好例子。但很讽刺的是,这首最受欢迎的协奏曲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大提琴家Gr?zmacher (1832-1903)所校订改编;话说回来,要不是Gr?zmacher,鲍凯里尼的作品可能就被埋没在音乐史的洪流下。事实上,他的作品无论在当时或是现在,都是可以和海顿相媲敌的。他不仅有莫札特的天赋;更有海顿的多产。正如当时法国知名的作曲家卡蒂尔(Jean Baptiste Cartier1765-1841)所说:「如果上帝要透过音乐与人类沟通,他会用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但是,如果他想自己欣赏,他无疑会选择鲍凯里尼的音乐。」且不论他和海顿,谁的作品伟大;我想孙叔叔讲的也很有道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推荐你听听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张维志)
马友友、杜普蕾、哈诺伊所采用的鲍凯里尼降B大调协奏曲版本,都是Gr?zmacher修定版。实际上,这个修订并不损及鲍凯里尼的原创风貌,而且还保留了古典时期的精神。这首降B大调协奏曲充分显示马友友精致、细心的品味,他并没有像杜普蕾毫不保留地表达感情;而是用一种略带浪漫的语汇、优美温暖的音色,如歌般的演唱。你可以清楚感受到他在第一乐章里,活泼、生动的韵律;第二乐章开始的弱音揉弦、力度均匀的渐强;第三乐章里,和乐团答唱自如的美妙景象。小提琴家祖克曼指挥的圣保罗室内管弦乐团,像朝露般的清新自然,他和马友友合作演出的巴哈交响协奏也是相当杰出的搭配,录音、演奏都是上乘之选。
3 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文献记载海顿应该写有五首大提琴协奏曲,但是第三号找不到乐谱,第四、五号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因此一般认定的海顿大提琴协奏曲就是第一号C大调、第二号D大调两首。由年代久远,海顿大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几乎是在「考古」的情形下被挖出来的,其中第二号更是与舒曼、德弗札克的同类曲目并称为「三大大提琴协奏曲」。此曲是海顿五十一岁时作品,传说是为当时知名宫廷大提琴家安东.克拉夫特(Anton Kraft)所作。有趣的是这首曲子有将近一百年的创作者身分之争,因为克拉夫特之子质疑说:「此曲并非海顿所写,我的父亲才是真正的作曲者!」不少学者也同意,因为乐曲中用到的高把位、双弦奏法,都超出海顿当时的习惯用法。不过,到了五○年代海顿亲笔手稿在维也纳被找到后,再加上另一派拥海顿的学者找到一八○六年根据手稿出版印刷谱之后,这首作品的真正主人终於真相大白。该曲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协奏曲奏鸣曲式,精巧典雅是基本品味,声部的交替缓而不迟,有股浓厚的贵族气。第二乐章慢板是三段式的小轮旋曲,舒缓的主旋律让我们了解到海顿也是一位「旋律高手」。第三乐章是轻快的轮旋曲,气氛明亮、轻松愉悦,暨有巴洛克的明快又有古典的雅致。要将这首作品的兴味奏出,节奏感以及分句的简洁相当重要,主奏与协奏声部要有富流动性的韵律感。(赖伟峰)
这首作品的经典名演个人推荐杜普蕾与巴毕罗里EMI版(企鹅三星),简洁的分句、深情的琴音,完全表现出海顿时期流畅明快,令人一听上瘾。最新发行的版本是哈诺伊,不过这并不是新录音,而是1983年的重发片,是哈诺伊选集中的第六集,收录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从音色的丰润度来说,这张唱片表现杰出,大提琴琴身、琴版的共鸣细节清晰,多伦多室内管弦乐团与主奏的声音也相当融洽。哈诺伊的诠释一如他的装扮,亮丽的语法令人不忍把目光移开,充分展现女人妩媚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浪漫」海顿。哈诺伊为了争取更多表情细节,因此分句有拖曳的现象,因此在主协奏整齐度以及节奏感上就出现了搭配的难度,外乐章(一、三)快板时此情形更明显。不过您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荒腔走板」的演出,哈诺伊能有今天的名气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音色「媚」力、雍容华贵的态势让我听到完全不同於杜普蕾的海顿。
4 贝多芬:第三、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一共写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在数量上或许比不上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在艺术成就上绝对不遑多让。这五首作品分别是作品5两首,作品69一首,作品102两首。分别具备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的特色。在这五首作品中,以第三、五号最为出色闻名。第三号在创作时间与乐曲性格都介於作品5与102之间。写於1807-1808年,提献给大提琴家同时是贝多芬的好友Baron Iganz von Gleichenstein,他同时有点像他的经纪人。当时这两个人都爱上Malfatti姊妹,但是Gleichenstein抱得美人归,而贝多芬却失意情场,因此这首曲子充满泪水与悲伤。由一段完美的旋律大提琴独奏地拉出,展开了充满罗曼蒂克的第一乐章,该乐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抒情的主题。诙谐曲的部份主题出现三次,分别再两次中段(trio)的前、中、后。第三乐章由慢而快,在如歌的慢板后紧接著明亮紧致的奏鸣曲式,而主要的主题与他的Rasoumovsky弦乐四重奏相同。第五号可说是五首中的巅峰之作,无论在技巧、和声、乐曲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他打破古典形式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缓慢序奏、终乐章以赋格开头的惯例。第一乐章就大胆奔放的由钢琴导入,开始精神抖数淖帏Q曲式。第二乐章情绪虽然感伤,音乐语句却恬静带有升华感,大提琴与钢琴的对话交织紧密,对位法充分被哂谩>o接著第二乐章不中断演奏的第三乐章的,复杂的双重赋格深深的影响到布拉姆斯的同类作品。跟贝多芬自己的交响曲比起来,他的大提琴奏鸣曲在气质上相当内省,寓意深远。(赖伟峰)
要选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经典版本,本片当然实至名归。其中第三、五号是最新日本三百名曲第一名,罗斯托波维契与李希特两大天王,光是名号就吓死人!而且两张平价CD将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全部收录,在荷包考量下更是划算。罗斯托波维奇得诠释相当理性,没有加油添醋的肆虐,整体呈现自然无欲。最精彩的当然是两位大师在竞奏交叠、声部对位,所表现出来的张力,两个人的合作让充满抽象、绝对的奏鸣曲,浮现前所未有的思想纹路、心情脉络。罗斯托波维奇的确不辱他当代大提琴巨擘的名号。
5 舒伯特:琶音琴奏鸣曲
阿贝鸠奈奏鸣曲也叫做琶音琴奏鸣曲,原本是为琶音琴(Arpeggione)这种乐器而写。琶音琴或称吉他大提琴,这是一种六弦的古乐器,此乐器现在可说渐被遗忘,但是舒伯特此曲为琶音琴留下最好的历史文献,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由於琶音琴几乎可说是失传,近代这首作品经常被改编成弦乐器主奏,例如小提琴、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受到乐迷极大的欢迎。舒伯特一八二四年写该曲时,正与艾斯特哈奇一家人在采里次避暑,心情相当愉悦快活。而且当时他与伯爵公主卡罗丽娜也有绯闻传出,在爱情的滋润下乐曲当然优美动听。另外,采里次当地充满浓厚的匈牙利风情,舒伯特也深深受到影响,喜欢上匈牙利风的音乐。在琶音琴奏鸣曲中,他在琶音琴这种又有吉他又有大提琴的乐器上,表现了奔放热烈的匈牙利音乐个性。整首曲子仅二十分钟,第一乐章由钢琴与大提琴轮翻奏出我们所熟悉的旋律,是带有羞涩与憧憬梦想的主题,充满著歌唱性。第二乐章是三段式的自由变奏曲风格,主题充分发挥歌唱性(舒伯特的专长),音乐听起来没有结构严谨的包袱,而另有一种疏通的自由。第三乐章大提琴做出琶音琴效果,应该是现代的改编曲模仿当时琶音琴,歌谣味浓厚的匈牙利音乐特质,可以清楚地听出来。时而豪放的匈牙利乐句会突然地插入优雅的主题中,虽然有些突兀,却表现了舒伯特难得一见轻快俏皮,可见他当时得心情一定是好到了极点。阳光、自由的呼吸、悠闲的生活步调,的确是作曲家创作灵感的充分条件。(赖伟峰)
本曲的经典版本,我个人追随刘仁阳顾问的选择,推荐罗斯托波维奇Decca版。曾获得日本唱片艺术第一名的殊荣的唱片,前不久才发行CD。这张唱片中有著罗斯托波维契与布瑞顿的友谊吧!还有发烧级自然真实的录音!以及亲昵紧密的对话诠释!大提琴与钢琴表现出合作无间的亲昵感,堂音丰富、细节清晰。大提琴的声音不仅通透有甜味,弓毛与弦的摩擦质感高贵如天鹅绒一般滑顺,琴音变化相当丰富。连刘顾问都夸赞:「好久没有听道录得这麼有灵气的大提琴声音。」第二乐章的主题拉奏,让人不禁怀疑,到底舒伯特当初是为琶音琴还是大提琴写这首曲子?怎麼罗斯托波维奇的琴音表现与乐曲那麼契合。这绝对是一张音响迷必备的唱片!
6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首a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是舒曼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同类作品。一八五○年十月,舒曼接受了杜塞多夫市音乐总监一职,高兴地与家人前往履新,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以大约两个礼拜的时间迅速地写下了这首协奏曲。舒曼对大提琴的喜爱起码可以追溯到一八三二年,我们从他一八四二年的钢琴四重奏与五重奏,一八四九年的五首民歌风大提琴小品中可以窥见。这首协奏曲当时并未即刻出版,一八五四年,深受精神衰弱之苦的舒曼在病中藉由修改这首乐曲得到了慰藉。此曲於一八五四年出版,但直到一八六○年舒曼死后四年才举行世界首演。舒曼在这首曲子的原稿上注明了「Konzertst?k」(有管弦乐伴奏)的字样,正如他所标示的,此曲的管弦乐部份居於伴奏的角色,主要皆由主奏大提琴来发挥。第一乐章由木管与弦乐器拨奏奏出a小调和弦后,大提琴的第一主题随即进入,自此大提琴无论在发展部或再现部,始终居於主奏的要角,而乐团则居陪衬角色,几乎可说是衬底的背景。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二乐章,这是只有三十四小节长度的短小乐章。在弦乐的拨奏中,大提琴呢喃地奏出如歌的主题,乐团中的首席大提琴接著与之应合。不久,乐曲便进入「稍为活泼的」部分,接著在木管乐器的提示下,再现了首乐章第一主题的前半句,而后半句则转变成本乐章的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最后在独奏大提琴的一段短小乐句中,进入终乐章。第三乐章一开始,便由管弦乐以强有力的和弦与独奏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接下去可说都是属於这个主题的发展。接近尾声时,大提琴有一段精彩的装饰奏,然后乐团部份渐次加入,一起明快地结束全曲。(薛介维)
史塔克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在Mercury灌录舒曼大提琴协奏曲,那个版本展现出大师壮年时期凌厉的技巧,演奏锐气十足,展现出大开大阖、一夫当关的气势。这个RCA版录於九四年,史塔克已经七十高龄,年迈的他当然在体能状态上不复当年,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较为圆熟的风格,在速度上也较慢,与年轻时期相比又是另一种不同的风味。指挥Dennis Russell Davies的伴奏相当好,乐团的各声部在他的棒下极为平衡,与独奏十分契合。片中另外收录亨德密特写於一九四○年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了纪念一九九五年他百年诞辰),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二十世纪的作品就退避三舍,请听听那具俏皮、诙谐进行曲风的第三乐章,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录音上乘,各声部清晰分明。
7 布拉姆斯: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
我们麼都知道布拉姆斯与巴哈、贝多芬合称三B,他一生只写过两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e小调作品38、第二号F大调作品99。这两首作品无疑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作品。第一号完成於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即将完成时,当时布拉姆斯从克拉拉舒曼的别墅返回维也纳,耗费三年的时间才完成。经过二十一年后,布氏又写第二号。当时他已53岁虽青春不再但是音乐更加洗鍊,此曲与他的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差不多时间完成,当时他人旅居瑞士的托恩。第一号的三乐章中,第一乐章的重头戏就是仿效巴哈赋格与艺术、贝多芬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终乐章的赋格,布拉姆斯将大提琴与钢琴的份量写得一样重,并没有刻意凸显大提琴而压抑钢琴的企图,因此与其叫大提琴奏鸣曲,不如叫钢琴、大提琴二重奏曲。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是本曲先完成的部分,在速度上第二乐章要求要近似小步舞曲,律动感要够但是又不能失去第二乐章该有的抒情婉约特质。第三乐章完成於1862年,不过当时缺乏结尾部分,一直到1865年才加上结尾部分。在第一号中,布拉姆斯为钢琴写了厚重复杂的和声,因此大提琴的拉奏必须相当具有力道,才能让声音不被钢琴淹没。原本写有慢板乐章,后舍弃不用。第二号热情的第一乐章开头令人印象深刻,相当具有震撼力。慢板时大提琴以布拉姆斯相当偏爱的拨奏出现,刻意地拨动听者的心弦。第三乐章六八拍的八分音符连奏,是十足别致的主题。第四乐章则是轮旋曲式,大提琴双弦的拉奏
此曲的经典版本无疑是:杜普蕾/大提琴,巴伦波因/钢琴(EMI CDM 7 63298 2,科艺百代)两夫妻的合作,琴音深刻渗入脊髓、感人肺腑。目前最新发行的版本,则是Naxos的Maria Kliegel版。这位出生於德国曾获罗斯托波维契大奖的女大提琴家,吖?椒?、技巧扎实,称不上是舌灿莲花的光芒耀眼,道有田野隐士的平淡致远。在解读诠释这两首作品上,Kliegel不吝释放能量,充分展现布拉姆斯乐曲的内蕴力道,情绪也没有流於过激的沈溺。说实话,Kliegel分句上大刀阔斧的砍劈,不拘泥小节上的修饰,颇有大师朱铭的大型木雕气势,言简意骇、气势浑然,您甚至会误认为她是男性演奏家。虽然这两首作品的录音相当多,但是在杜普蕾与巴伦波因的经典版本之外,Naxos此版也属上乘丝毫没有廉价灌水之感。
8 德弗札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
如果要从协奏曲的角度推荐一首入门曲,德弗札克的音乐有非常强的旋律性,建构在坚实的曲式架构上。近代乐派之的欧陆作曲家中,我最欣赏的两位:史梅塔纳与德弗札克,都对斯拉夫民族怀著深厚的情感,并勇於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中。於1895年完成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弗札克晚期的作品,也是他应聘前往美国纽约国民音乐院(National Conservatory for Music)任院长职期间的创作之一,后回国转任布拉格音乐院院长,才将这阕协奏曲题献予本国的大提琴演奏家哈努雪.威汉(H. Wihan)。这首作品哪里好听?当然是旋律好听,第二乐章的主奏大提琴以丰润浑厚的音色,在中低音区里游走出故乡之爱。而协奏乐团在德弗札克的笔下,则已脱离传统协奏曲的陪衬角色,与主奏大提琴形成对等的地位。特别是乐团编制部份,更因为低音号与长号的加入,打破传统只有法国号、小号的二管编制,让整体的音响性有更壮观的表现。另外,德弗札克汲取在美任教三年的经验,将当地黑人灵歌的曲调结合波希米亚舞曲的节奏,成就出终乐章的回旋曲式。至於主奏大提琴呢?在德弗札克的安排下,除了灵活勇於向高音域的极限挑战(高音La, Si),克服双音把位在快速移动上的高难度挑战,展现出大提琴宽广音域上的丰富多变。整体来说,这首乐曲所拥有的活泼的节奏与浓烈的情感,在华丽的管弦技法安排下,仍然展现出浪漫乐派的特性。(廖玫玲)
DG旗下有两位天王级的大提琴名家,一位是傅尼叶,另外一位是罗斯卓波维奇。这两位大师的德弗札克,光从演奏成就来说,均为世有定评的名盘。前者是日本三百名曲之一,后者更荣获企鹅的三星戴花。前者刚悍的曲风表现恢宏的张力,后者丰润纤细的音色,与乐团合作出圆融协调的默契。至於哪一版好呢?得视个人喜好而定。值得一提的是,录於六○年代的罗斯卓波维奇版,最近在DG精心策画下,以大花版传奇录音系列重发问世。不论就曲目的代表性(另有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演奏阵容与录音技术,都是值得珍藏的名盘。
9 圣桑:a小调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被奉为法国作曲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圣桑,其作品总带有一贯端正典雅的形式与乐思,弥漫著浓厚的古典主义风。这首写於1870年的a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在整体的架构上较其他的协奏曲来得小巧玲珑,三个乐章不间断的连续演奏,只须花得二十分钟左右便可奏完。其中第三乐章的主题还与第一乐章重复发展,事实上,也可以视为一首超大型的单章乐曲。此曲在恪遵古典作法下,在方正小格局之下,谨守主从地位,给予主奏乐器宽广的空间作技巧性的发挥。不过,从受限的架构,音响力度上的薄弱,与主题张力的不足各方面来看,常让这首乐曲陷入新鲜不足的诟病中。至於,拥有丰富独奏、室内乐合奏经验的拉罗,在作曲才能尚未能被肯定之前,就是一位弦乐器的演奏者。拉罗在这首曲子中,从开始的宣叙调,到恬美的间奏曲主题,再到哈巴奈拉舞曲快板节奏,充分撷取异国(西班牙)情调的素材。再者,拉罗对大提琴富抒情人声的音色也掌握得相当好,并借助管弦乐华彩丰富的配器,展现各个声部均衡下的力度与美感。(廖玫玲)
这是一张以法国作品为主的专辑,除拉罗、圣桑的协奏曲外,另有马斯奈的「幻想曲」。对同是女性演奏家来说,苏菲.罗兰在掌握乐曲的行进上较哈诺伊来得好,而且她不仅能抓住大提琴抒情音色的特质,於造句间展现旖旎婉约的歌唱性,更在旋律线条的起伏上展现应有的力度,做好乐句间的联系工作。整体说来,就圣桑一曲,苏菲.罗兰以自然不造作的音调,让灵动浪漫的气质萦绕而生。如果你听过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就当知道该曲在异国情调与取材上的偏重,而这首d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如此。苏菲.罗兰以扎实平稳的技巧与酣甜的句法,像是默契良好的多年老友般的与协奏乐团合作无间。
10 艾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
作品编号85的大提琴协奏曲是艾尔加晚年之作(1918-1919年),这个时期的艾尔加,前有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名闻於世,在英国境内已是一位倍受尊崇的作曲家。原本就带有阴沈性格的小调,在e小调以悲哀激烈的引导下,先是唱起庄重严肃的宣叙调作为开场。继之发展的主题旋律又在大提琴抒情呢喃的中低音域里游走,如此强烈撼人的开场白,是这首作品最先吸引人的地方。再者,请聆者多多熟悉这首曲子,将会发现第一乐章的宣叙调是贯穿於整首作品的中心乐念,最后将会在第四乐章里有完整的收束。至於诙谐曲与终乐章里的花奏,则高度发挥技巧的精鍊度。而以和声对位取胜的慢板,在抒情的曲调中不时存有一缕灰色的浪漫。单就旋律上,虽不如德弗札克来得煽情华丽,却成功的在与协奏乐团的搭配合作上,赢得更深更浓更美的情感。这首作品在完成的同年就举行首演。另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同为艾尔加具代表性的两首大型器乐曲的作品。(廖玫玲)
老录音固然值得收藏,如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岂能对杜普蕾一版(EMI)失之交臂?但是站在世代交替的立场,不妨也试著关心一下市场上的新作。皇家爱乐系列之艾尔加大提琴作品,请到的是一位韩国男孩-Yoohong Lee,话说从小资赋优异的Yoohong,十岁与汉城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登台首演,年纪轻轻便有不少与乐团合作演出的经验。Yoohong在这张录音中一一做到的成熟造句与洗练的技巧,是非常不容易的,遑论深刻优美的宣叙调,在他手中演来确能动人心弦。协奏的皇家爱乐,由小提琴手出身的曼纽因领军,酣畅淋漓的管弦乐线条,以收放自如的张力,亦步亦趋的追随主奏大提琴铺陈出深情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