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书法作品

2017-03-28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章还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孝文。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陈情表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陈情表书法作品欣赏

陈情表书法作品图片1

陈情表书法作品图片2

陈情表书法作品图片3

陈情表书法作品图片4

陈情表​原文介绍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e)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假又yòu)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通假又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书法临摹的几个阶段

临摹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的“始”,即是临攀,任何人概莫能外。

通常说来,初学临帖当以模拟准确、分毫不差为上,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技巧。每一本字帖,都凝聚着古人毕生心血,包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内涵,轻视它是不合理的。如果连毛笔划线的技巧还没有掌握,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视古人,以为亦步亦趋地跟着古人跑没出息,其实是在与自己开玩笑。有这种思想的人切须引起注意。

这一阶段的临帖应以摹姑.为主。学习者的眼和手,与帖上的墨迹之间,由于初次接触,会产生一个不小的差距,难以把握帖中的艺术精粹,这就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帖书的风格。从教学实践上看,早期的这个学习阶段在时间上不宜拖得太长,要提高效率,在字帖临幕的表面或边缘部位反复游移,对以后的学习并不会有多大好处。摹帖是个极好的高效率的方法,尽快地掌握字帖风格的最基本方法。它可以帮助把握进一步深入所必须的技巧。这就叫取得“进攻”的出发点。

第一个目的达到后,应该扔掉拐杖了。第二阶段是临帖,“对临”。“对临”是一般的技巧训练,通过自己的书写实践,要掌握基本的用笔、字的间架特点以及章法上的特点(选字本也有个组合字的章法问题),做到如此就算是达到了本阶段的要求。如果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加以指导,则两年左右的训练时间(每天练习大约一至二个小时),足足有余了。当然,成年人所需时间与少年人不同,因为理解能力不一样,但一个小学生,只要能按要求学,至多三年也可以达到目标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单元是临摹过程中最艰难的单元:从摹到临,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个质的转变。

第三个阶段,则是背临。常常有学员为临书与自书的距离太大而苦恼。确实,从临书到自书,又是一个质的转变,如果没有过渡,我以为是很难适应的。以我的经验,过渡层次就是背临。临幕时,总有个我与帖之间的心理距离,我是主,帖是客,背临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心理距离,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学颜体的要出手即颜,学欧体者要出手皆欧,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风格技巧。当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临时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应考虑到气韵、格调、趣味、神采等。同时,背临的更大意义还在于锻炼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要尽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个阶段是意临。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书法王国,基于此,不应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办法开拓视野,在不同风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寻找契机,有些大书家临某家某帖,不象。初学者常常觉得无法理解,临而不象,临它作甚!殊不知这正叫“意临”,临者对帖的揣摩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取”的一点应考虑到与自己个性和习惯、基本风格相吻合。吴昌临石鼓、何绍基临兰亭.距离甚大,但却在某一点上与原帖精神契合,“心有灵犀二点通”。在意临时,切忌面面俱到,要着服于一点。为什么和如何来选择这一“点”,就要学习者对自己正确估价了。这种选择,常常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修养来。

意临也可以称为博取众长,但要注意,意临不是无法临象,如果连帖的基本临幕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诩是“意临”,那是没有好处的。

除了意临这一较高级的学习阶段之外,在其他几个阶段中.还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介绍书法理论时应以技法研习为主、不必过早地介绍一些近玄的理论,什么“不似之似”“取其神韵”“法于自然”“无所师承”.这些理论必须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义,初学者看到这些口号,借懂为之,反而造成思想馄乱不知适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根据我的经验,还是要分清学习的阶段性,初临帖时,应强调技巧为主的教学目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