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创作随想_工笔花鸟画创作心得
工笔花鸟画从古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的风格多种多样美不胜收,是中国画的瑰宝。尤其是宋人小品,描写荷花的小品更是甚多。现在就和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工笔花鸟画创作随想,如果你喜欢的话,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哦!
工笔花鸟画创作随想篇1
一是讲究意在笔先,追求形神兼备。中国的花鸟画在狭义上只指花和鸟,广义上包括除人物和山水之外所有自然界中动、植物,范围极广、内容众多,它容纳了自然界的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等等物象。要创作工笔花鸟画必须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充满感情,从写生观摩入手,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花鸟的生活习性,理解植物的物情形态,认真剖析研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了解花鸟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如画什么花,都要先认识它的生长规律,了解它的组织结构。且花的品种繁多,姿态万千。有的花向上盛开,如玉兰、辛夷,要画出昂首向上的英姿。有的清香俊秀,如兰花、水仙,要画出玲珑秀丽的花朵和舒展的长叶等。此外还要了解花鸟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如松、竹、梅、菊等不怕严寒,能御霜、凌风、傲雪,在传统上将它们比做坚贞不屈的英雄。如画松,它能在隆冬与劲风中屹立,所以枝干苍老,形如虬龙,要表现出它的性格。梅花欢喜漫天雪,它能在寒冷的风雪中迎春,因此,在陶瓷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不仅要熟悉花鸟的外形,更要熟悉花鸟的性格和品质美,并以人的美好情操加之于在意象创造中物我双重意境,创造出极妙的意象美,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是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情景交融。在创作中通过对花鸟的观察理解,结合诗意的想像,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是艺术中的姊妹,即诗情画意。寻求最恰当的时间、特定环境和情节,集中客观事物最精萃的部分,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冶,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的境界,即是意境。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以诗入画营造意境。诗属于语言艺术,它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画为造型艺术,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两者的融合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和外延。早在宋朝末年诗人吴龙翰在画家杨公远自编诗集《野趣有声画序》中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这在一定程度就说明了诗画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北宋张瞬民《画墁集》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创作时将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进行诗化,在画中表现出近于诗的情感、想象、幻想、境界、韵律和节奏。使人观后则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唐代诗人王维堪称是诗画融合的典范。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的结合,主客观的统一,在水乳交融的诗画之中塑造出意象之美,令人心驰神往,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诗在意中,意在画中,高远深广,其味无穷。东坡云:“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其含义就是要塑造巧夺天工的艺术形象,使艺术在创新上能与自然比美,而又胜过自然。这都是诗画之间的共同目的。另外在形式上,以传统的书法将诗文直接题在画幅之中,使它成为画面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构图上起到变化与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抒发画面未尽之意,使画中所蕴内涵得以生发明朗。使人们在视觉欣赏之后,又进入了无限的遐想与情韵的回味空间。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诗中写景形象生动,如同图画,读其诗则如置身图画中。后来也以“诗中有画”形容诗歌境界幽美。而“画中有诗”是指画中有诗一般的情感、艺术魅力、意境。诗情画意,既是指美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也是指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对象,既可以是艺术品或其它人工制品,也可以是自然物与自然景象。
三是讲究构图布局,突出气韵生动。为了更好地表现陶瓷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突出作品主题,特别需要讲究构图。构图即传统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章法和布局。“经营”就是安排,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陶瓷工笔花鸟画强调主观的加工取舍,概括集中,抓住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抓住它的特点,对重点突出的形象刻画入微。工笔画不是自然描绘,应删繁就简,对不需要的旁枝末节,大胆简化,留有空白,更富有想像力。陶瓷工笔花鸟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一个画面上,可以同时表现四季花。如由王锡良、秦锡麟、戴荣华、刘平、李林洪、熊汉中等人联袂创作的大型瓷板画《繁花似锦》就是在一块瓷板上描绘了迎春花、荷花、兰花、菊花、梅花、水仙等四季花卉。陶瓷工笔花鸟画造型严谨,并有自己的独特审美特点,在造型上摈弃了外光投影和色彩冷暖的变化,而是以线为造型基础,强调刻画花鸟本身形象的美。如画花则要捕捉刻画花的各种形象、形态。画鸟则要善于捕捉优美姿态。使形象生动真实,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陶瓷工笔花鸟画造型上追求一定的装饰性,陶艺家们经过加工、概括,用匀整流畅的线条组成,疏密、曲直、刚柔、粗细、长短等有致的轮廓,在刻画飞动的鸟和草虫方面要清楚真实。
为了表达自然界花鸟的生动形神,就要靠笔、色料、设色等技法。当然笔、色料、油不是僵死的程式,这些技法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陶艺家们不断地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由于不同的陶艺家创造意图、审美观点、表现对象的感受不同和表现手法上的多样,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工笔花鸟画时常把画家的审美意识与自然物象融为一体。也就是寄情于景,是自然环境与作者精神的结合,是“天人合一”的美的化身。这同时也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是个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自我表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五花八门的艺术现象,我们在创作中,难免会在形式及技法上花费大量心思,而不能顾及花鸟画创作内涵。在此情况下,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那就是花鸟画这一精美的画种有可能在不断的重复中,渐渐走向庸俗、走向没落,最后变为一门装饰性手艺。所以,重新审视和领会经典花鸟画的内涵,提升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气质和品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工笔花鸟画创作随想篇2
一、选题与构思
中国画拥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小品。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这一时期出现的宋人小品画就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南朝宋宗炳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也正如唐代王维所说“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宋人小品的构图形式主要是册页、单幅画页和扇面等【1】。从绘画技法方面来看,花鸟画主要表现形式是工笔和没骨重彩;山水主要是以反映现实风格的青绿、金碧山水为主。小品不是简单的小画,而是有思想、有技巧、有表现力的,能够反映作者心境的作品【2】。宋人小品的立意往往不是单纯地为描绘花鸟的形状、结构,而是应该紧紧抓住所画对象与我们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的某些联系给予喻情于景的表现。在中国画绘画史中,小品的表现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数不胜数。起初在选题上有些迷茫,偶然翻看了一组荷花的照片,挺有感觉的,于是决定以荷花为题材来创作。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出尘离染,清洁无瑕,从古至今人们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二、创作过程
(一)构图
经过反复查阅宋人作品,工笔花鸟画构图一些资料,观察荷花的生长结构,开始起稿,共四幅,把荷花的基本形状和大概的构图整理出来。要想把工笔花鸟画表现的有意境、有诗意,就需要巧妙地运用构图中的对立统一法则,诸如宾主呼应,浓淡纵横,虚实藏露,黑白疏密,繁简动静等形式美法则。
我开始在素描纸上起铅笔稿,结果发现荷花的花和叶还是不够饱满,小品画虽然小,但是画面还是比较丰富的,能小中见大。反复修正直到构图与画面的完整。我创作的第一幅是初夏时节,荷花的青色还没有泛去,“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形态;第二幅是随着天气慢慢变暖,温度渐渐升高荷花开始出现泛粉红色的尖的形态;第三幅是荷花,荷叶旺盛的季节,一副充满生机的形态;第四幅天气渐冷,荷花荷叶慢慢凋零的一系列变化,犹如我们的生活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二)勾线
我在画荷叶时起笔藏锋,向下行笔时先向上顿笔藏锋再向下行笔,这样笔与绢之间产生了摩擦力,使笔和绢有一定的压力,而不是顺劲行走;在画花瓣时行笔要稳,用力均匀,这样画出来的线才能圆润饱满;画花茎时采用收笔回锋的技法,行笔结束时顿笔(收笔)。勾线结束时最忌勾到末尾处往外扬,这样的线虽然很细,但有一种轻飘、不含蓄的感觉,没有厚重感。勾线还需要有整体的效果,这就要求用墨必须简练,不需要有太多的变化,因为白描的空间效果是利用线与线的前后交搭与穿插来表现的,而不常用墨色的浓淡来体现。
(三)染色
染色是工笔画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作品的好坏。因为四季轮回的变化,我将花与叶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我在着色时匀润华滋,有一定的水分,体现花、叶的自然状态。工笔花卉的色彩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倾向,首先要求色彩既鲜明又协调统一,富贵美丽又不失典雅,将植物色彩与墨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染色时需要薄中见厚,一层一层的敷色,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绢上作画不易着色,只有一遍一遍耐心上,才有圆润通透的效果,反之会使画面效果脏乱,没有光泽。
分染是工笔画中一种重要的技法,荷花、荷叶的明暗、浓淡变化,荷花形体的起伏、转折都要通过分染来体现。首先我在掌握它的结构特征后,才确立花或叶子的凹凸变化,从而在分染的过程中掌握好叶子的前后变化,让荷叶在二维空间展现三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