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以下小编为你一一介绍。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佛塔,亦称宝塔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我国的上万座佛塔,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类型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下中国现存最古老的13座古塔风采吧!
【嵩岳寺砖塔】
远眺嵩岳寺砖塔
嵩岳寺砖塔,建于公元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高15层,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
嵩岳寺塔正面
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的嵩岳寺内,这里群山环抱、山林掩映、泉水淙淙、鸟语和鸣、景色清幽雅致,一派人间仙景。
仰望塔尖
嵩岳寺塔始建于公元5O9年,原来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当时的嵩岳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武则天游嵩山时,曾把这里作为行宫。
嵩岳寺塔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大塔整个外形呈现出优美的抛物线形,设计绝妙,堪称密檐式塔的经典之作,大塔高39.8米,周长33.7米,壁厚2.45米,塔身平面为等边十二角形l5层密檐,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塔中的孤例。
嵩岳寺早年已毁,唯塔独存
全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用青灰条砖垒砌,塔身中空,呈筒状。各塔层之间均有壶门,棂窗,雕兽等,精巧独特,雄伟壮观,形制独特。
塔前有古碑一通,纹路依然清晰
嵩岳寺塔高近4O米,历经l4OO多年,气势高危的古塔可谓鬼斧神工,整座大塔运用了地质、几何、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原理,所用的建筑材料系小青砖、糯米汁、粘结牢固,嵩岳寺塔以它独有的造型成为中国古建史上的千古绝唱,在建筑学上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塔壁的厚度差不多将近2米了,所以才能历经一千多年而岿然不动
【隋塔】
隋塔远眺
隋塔,建于公元598年(隋朝文帝开皇十八年),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高9层。
没有塔尖的隋塔
隋塔--出天台县城,往东北方向山中行去,即可望见一座巍巍古塔,它就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塔。塔身黄褐色,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壁上的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这座隋塔建造别致,塔顶上没有塔头,因此,从塔内仰望可见蓝天。
千孔百疮的古塔依然屹立不倒
据《天台山全志》记载,此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故称隋塔。唐武宗会昌法难,隋塔严重受损。南宋建炎二年重新修葺。塔身六面九级,高59.4米。外壁塔砖雕有三尊佛像,造型生动传神。塔身内壁镶嵌有《法华经》石刻碑和线刻佛像石碑。
夕阳中的隋塔
因年代久远,部分石碑脱落。民国年间,国清寺僧众将脱落的石碑移至三圣殿东、西厢房,镶嵌在墙壁上,妥善保存。隋塔建造之初,并非现在这样没有架角,没有塔顶。当年的隋塔,每层都有架角,也有玲珑的塔顶。梁木方形,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拢。
结实的塔砖结构
饱经风雨的国清寺隋塔,经历千年而依旧巍然屹立。究其原因,《国清寺志》概括为三条:一是塔基选择在岩层坚硬的祥云峰麓;二是塔砖烧制技艺高超,坚硬异常,虽风侵雨蚀而不腐;三是塔砖之间的粘合材料,系粘土和糯米捣拌而成。
民国七年(1918年)拍摄
就是现在,若走近观察,仍然可以看到塔身上的一个个空洞,那便是隋塔原先飞檐斗拱插入处。飞檐斗拱因为是木头制作的,毁于火灾。塔顶也被烧毁了。经历多次火灾的隋塔,青砖变成了红砖。所以,塔身通体呈绛红色。
【法王塔】
蓝天下的法王塔
法王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寿元年),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仙游寺,高7层,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朝砖塔。
逆光
塔7层,高35米。塔底层8.7米见方,塔身各层南面有券门,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
法王塔旧照
如今的仙游寺就在这样的砖墙内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建"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人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唐大中年间(847~859),扩为三寺,今存二寺。位于黑河南岸的仍称仙游寺,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正殿5间。
殿西北有法王塔。塔7层,高35米。塔底层8.7米见方,塔身各层南面有券门,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1998年10月,因修建黑河水利工程,法王塔被拆迁。拆迁时,在塔的二、三层间发现3枚舍利,后又在地宫中发现10枚舍利和石碑,碑文记载建塔年月。
仙游寺自古就是游览胜地。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在这里写下了《长恨歌》,成为千古绝唱。
【隋舍利塔】
隋舍利塔全貌
隋舍利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寿元年),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寺,高7层。
塔位于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南侧,爱晚亭右前方。相传隋文帝杨坚为感戴僧尼智仙抚养之恩,诏令在全国各处名山建佛塔以藏舍利子,是塔故名隋舍利塔。相传,文帝将舍利分别放入三十只金瓶中,金瓶再分别放入到琉璃瓶,又以熏香之泥封印其盖,送往三十州后,再依次置于铜函和石函。隋文帝诚心所感,所以在装藏佛舍利入塔前后,天空和大地出现了很多的祥瑞。
塔五代时被毁。民国初年,麓山寺僧寻得遗址将塔复建。1957年修整时,在塔外加修石护栏。"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近年已按原貌修复。
塔基有上下两层:第一层雕刻缠技莲纹,第二层镌刻飞凤、莲花等图案。塔基之八面刻有海水纹,并雕有龙、凤、鸟、兽、鱼、虾、蟹、鳖等图案;或腾云驾雾、或出没山林、或沉浮波涛,形象姿态、十分逼真。
须弥座为仰莲花座,上为束腰基坛,角柱上各雕金刚、力士、立龙、怪兽,以承塔身。基坛八面浮雕刻有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依次为托生母胎、树下诞生、逾城出家、雪山苦行、降伏魔军、树下成道、鹿苑说法、鹤林入灭等。
【大雁塔】
夕阳下的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唐朝高宗永徽三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原高10层,因战争摧毁而只剩7层。
各个时期大雁塔
大雁塔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也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为目前可以供登临的少数古塔之一。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之后通过地下水回灌逐渐回正。
融入夜色中的古塔
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逆光古塔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玄奘塔】
玄奘塔,建于公元669年(唐朝高宗总章二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兴教寺,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
塔为砖结构,平面方形,五层,高21米,楼阁式。塔各层迭涩檐都采用一种自内弯曲的轮廓线,砖的层数也较其他唐塔为多,塔檐挑出较远、较厚。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北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小雁塔】
远眺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709年(唐朝中宗景隆年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尘福寺,原高15层,因地震摧毁而只剩13层。闻名中外的小雁塔屹立千年,虽因大地震从中间裂开却依然不倒,甚至没有倾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世纪60年代,修复前的小雁塔中间有一条裂缝
研究表明,小雁塔除了地基很稳外,又因体形规则有节律,塔身呈自然缓和的锥体形,为其增添了稳定性。再有,小雁塔墙壁较厚,结构类似今天高层建筑中的筒体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这一切就成就了屹立不倒的小雁塔!
修复后的小雁塔
关于为何中间裂,专家表示,在塔体的每层都开有一个小窗户,而且窗户南北相对,上下开在同一垂直线上,这样便在此形成塔身强度最薄弱的断面,削弱了墙体结构的牢固性,因而地震时容易从这里开裂。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建于公元824—839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高16层,这是中国现存层数最多的古佛塔。
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
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三座塔变化中有和谐,对立中有统一,互相依衬,浑然天成,背后是终年积雪的苍山,前面是碧波荡漾的饵海,与“玉洱银苍”浑然一体,展现出一种自然、典雅的东方美。
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态,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这可以说是我们大理的“斜塔”奇观。
这三座大塔,从修建至今,除历经上千年日晒风吹雨淋外,还经历过30多次强烈地震的严峻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定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础而直接修建的三塔来说的确是一个奇迹。
【杜顺塔】
杜顺塔,建于公元852年(唐朝宣宗大中六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华严寺,高7层。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
相传,杜顺圆寂时,有两只鸟飞入房中,悲鸣哀切。而后,杜顺尸身一个月后仍肉色不变,且有异香飘出,后起塔藏葬。现存的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共7层,高约21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第3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
【虎丘塔】
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高7层,虎丘斜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
倾斜的塔身
虎丘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塔,但形制属仿木构的楼阁式塔,这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与中国汉代兴起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5米。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塔身自400年前就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直线偏离已达2.3米。
塔身细部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此山高仅36米,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古迹很多,传说丰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韵,堪称“吴中第一名胜”。
夜色中的“斜塔”
【保俶塔】
保俶塔,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净慈寺,高7层。
保俶塔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汉族古建筑,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为吴越王时,吴延爽所建,凡九级,元延佑年间(1314-1320)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塔屡毁屡建。天晴时浮屠撑云,金碧排空,七宝玲珑,足可观赏。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为西湖之标志。
保俶塔旧样
保俶塔新颜
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国道宗清宁二年),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高5层,这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使塔身坚固抗震。
结构图
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释迦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建筑结构的奥妙、周边环境的特殊性,加上人为保护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
【齐云塔】
齐云塔,建于公元1175年(金国世宗大定十五年重修),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中国境内第一座寺庙),高13层,这是现存的少数金国建筑之一。
挂满铃铛的塔角
塔的造型具有唐、宋时期密檐楼阁式塔的特点,并采用了仿木结构做法,对研究金代建筑特征、尤其是中原地区金代砖塔结构特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从塔的造型和内部结构来看,该塔都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
齐云塔另有一奇,站在齐云塔南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