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如何形成的 太阳的成因是什么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对于太阳的形成你好奇吗?下面就让小编来给你科普一下太阳如何形成的。
太阳的形成
太阳自诞生到现在已过去五十亿年了。那么太阳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宇宙中, 存在着许多星际弥漫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方就象一团团云块, 因此被称为星际云。太阳就是由星际云形成的。在星际云中, 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 它要发生收缩, 同时, 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会产生膨胀压力。在质量较大、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 万有引力大于膨胀压力, 于是星际云在自吸作用下收缩。起初, 星际云收缩很快。
由于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运动的动能, 温度升高。当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0-9 克时, 云内出现涡流, 因而出现自转。同时周围物质仍不断向中心聚集。 随着太阳的不断增大, 中心温度和密度不断增加, 并通过对流方式把能量传出来。当中心温度达到一万度, 表面温度二、三千度时, 就发出红光、形成原始太阳。太阳刚成为一颗恒星, 体积比现在大得多, 辐射的总能量也大几倍。太阳成为恒星后收缩过程变慢, 当中心温度达一千多万度时, 太阳中就开始发生强烈的聚变反应,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由于温度极高, 膨胀压力与万有引力达到平衡, 这时太阳就达到了稳定阶段。现在太阳就处在稳定阶段的中期。
太阳的构造概述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氦约占27%,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开。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的模型。
太阳的内部构造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层和对流层。
太阳的核心区域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到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太阳中心区的物质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达160克。太阳在自身强大重力吸引下,太阳中心区处于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是太阳巨大能量的发源地。太阳中心区产生的能量的传递主要靠辐射形式。太阳中心区之外就是辐射层,辐射层的范围是从热核中心区顶部的0.25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71个太阳半径,这里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从体积来说,辐射层占整个太阳体积的绝大部分。 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即从太阳0.71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太阳的生命周期
太阳所处的主序星阶段,通过对恒星演化及宇宙年代学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已经历了大约45.7亿年。45.9亿年前一团氢分子云的迅速坍缩形成了一颗第三代第一星族的金牛T星,即太阳。这颗新生的恒星沿着距银河系中心260000光年的近乎圆形轨道运行。
太阳在其主序星阶段已经到了中年期,在这个阶段它核心内部发生的恒星核合成反应将氢聚变为氦。在太阳的核心,每秒能将超过400万吨物质转化为能量,生成中微子和太阳幅射。以这个速度,太阳至今已经将大约10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转化成了能量。太阳作为主序星的时间大约持续100亿年。
太阳的质量不足以爆发为超新星。在50~60亿年后,太阳将转变成红巨星,当其核心的氢耗尽导致核心收缩及温度升高时,太阳外层将会膨胀。当其核心温度升高到100000000K时,将发生氦的聚变而产生碳,从而进入渐近巨星分支。
红巨星阶段之后,由热产生的强烈脉动会抛掉太阳的外壳,形成行星状星云。失去外壳后剩下的只有极为炽热的恒星核,它将会成为白矮星,在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冷却和暗淡下去。
这就是中低质量恒星的典型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