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故事杨六斤

2017-06-01

杨六斤的故事你看过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励志人物故事,供大家参阅!

励志人物故事:杨六斤

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4年前爷爷奶奶相续去世,他独自生活,住在空房子里,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5月底,他的故事在广西电视台播出,6月6日,深圳康桥书院两位义工,辗转4000多里,把杨六斤接到深圳,学校准备资助他读书。

6月20日,杨六斤堂哥、镇政府干部、原学校校长和广西电视台记者来到深圳,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表示其现在已经是公众人物,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包括捐款。然而,杨六斤已经喜欢上在深圳的生活,表示不愿回去,而康桥书院的老师也不想让他走,双方一度僵持,协调两天后,康桥书院最终同意广西来的人今天将他带走。

广西男孩 感动深圳老师

陆卡娅是深圳康桥书院校董助理、国际高中部副校长,在学校被人称为陆教授,因为她原来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教授,退休后来到康桥书院任教,据其介绍,6月1日,她在网上看到杨六斤故事的视频,“虽然我已经一把年纪了,但看了杨六斤的故事后,也把我感动得掉眼泪,他很阳光、坚强。”陆教授说。

网上视频多来自广西电视台的报道,据报道,12岁男孩杨六斤是广西隆林县德峨乡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杨六斤被留下来与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杨六斤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独自生活。想妈妈和弟弟时甚至自己半夜出去找妈妈,半路又折回来,因为害怕给妈妈增添负担。他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虽然年纪小,但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

陆教授说,她把视频给在学校当义工的杨女士看,当场看得杨女士泪流满面。两人商量,打算去广西把杨六斤带到深圳康桥书院来,由学校资助他读书。

辗转2000公里 带他到深圳

6月2日,杨女士联系上广西电视台,得到了杨六斤堂哥杨取林的电话,而杨取林在广西梧州务工,“我们就做杨取林的思想工作,也给他介绍了深圳学校的情况,后来他同意带她去老家见杨六斤,如果杨六斤愿意,那可以跟她到深圳去。”

6月3日晚上,杨女士和另一义工郭先生一起,开车直奔梧州,4日上午达到梧州,接上了杨取林,他们就往杨六斤的老家隆林县德峨镇赶,一刻都没有停留。5日上午10时许,他们在德峨镇新街村小学找到了杨六斤,当时他还在上课,郭先生表示,通过杨取林,他们说服了杨六斤到深圳来,先参加学校的两期夏令营,到8月10日,如果杨六斤愿意,可以留在康桥书院读书,如果不愿意,他们会将他送回来。

之后,他们与杨六斤所在的学校校长杨佳勇沟通,取得了他们的同意后,由杨取林办理请假手续,“我还把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押在学校。”杨女士说。

6月6日晚10时许,他们回到康桥书院,“三天时间,我们赶了4000多里路,因为真的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就想赶紧把杨六斤带到深圳,给他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郭先生说。第二天,杨六斤的堂兄杨取林和在深圳打工的堂姐也赶到学校,看到学校环境后才离开。

陆教授表示,杨六斤到康桥书院后,跟着实验班的学生一起学国学,学校执行董事沈兰慧还将自家的衣服,特意挑了几套大小合适的给杨六斤,而这两个周末,义工杨女士和郭先生都留在学校陪杨六斤,上个周末,还带他到南山的荔枝世界去玩。

当地政府派人到深要人

据杨女士介绍,上个周末,在深圳务工的杨六斤堂姐杨某来学校看他,当时其堂姐表示,杨六斤公布在电视上面的中行账号,收到了很多捐款,有几十万,政府希望能用这笔钱,给杨六斤盖个新房子,改善他的生活,可能需要他回去,当时杨六斤就说“懒得回去了”。

6月18日上午,杨六斤堂哥杨取林给她打电话,说政府的人会和他一起来深圳,要将杨六斤带回广西。第二天晚上,堂哥杨取林、新街村小学校长杨佳勇、德峨镇政府干部韦某还有两位广西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深圳。

“当时他们说来看下杨六斤在康桥书院的学习和生活,然后就提出第二天要把他带回广西,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们觉得这样对杨六斤来说是一种伤害,好不容易让他有家的感觉了,又要被带走,回去后是否会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没有底,所以当时就没同意。”沈兰慧说。

沈兰慧表示,杨六斤来到康桥书院后,除了去广西带他回来的义工郭先生和杨女士,学校总共只有三个人知道杨六斤的事,她、陆教授和校长,就连副校长都不知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不是特殊的环境,不想让他在聚光灯下生活,而是和普通学生一样学习生活。

“可能有点误会,因为杨六斤的事情电视台播出后,很多人都来关心他,他现在是公众人物,所以需要他回去处理一下事情。”德峨镇政府干部韦某说,很多人给杨六斤捐款,具体多少他也不知道,捐款如何使用?首先肯定是保证杨六斤的学习和生活所需,超出部分如何处理,这个可能要相关政府部门比如民政等来定。政府是否有提议用捐款给杨六斤盖新房子,其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有很多事情,我也不方便说”。德峨镇干部韦某说。

而杨六斤的堂哥杨取林表示,杨六斤用于接收捐款的中行账户在他那暂时保管,但他们也没有查询过具体数额,因为需要杨六斤回去处理一些事,所以才过来接他回去的。广西电视台记者陈女士则表示,因为杨六斤的节目播出来后,很多爱心人士在关注和帮助他,所以他们想来了解下他在深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他们要把杨六斤带回去我们也没办法阻拦,也不想别人对我们学校有误会。”康桥书院校董沈兰慧说,如果强行把杨六斤留下来,还担心别人以为学校有什么目的。

而德峨镇干部韦某则表示,他们也跟康桥书院谈好了,今天下午就带杨六斤回广西,等杨六斤回去处理好事情,参加月底的考试,到暑假如果他还想来深圳读书,他们也不会反对,因为大家都是为了杨六斤好。

励志人物故事:李嘉诚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励志人物故事:柳传志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