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练习试题三

2017-06-18

高三了,也接近高考了。那么,对于政治这科要怎么做练习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三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练习试题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三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期末练习试题三

单选题

有人借保护传统文化之名,对历史上出现的“三寸金莲”大加赞美,甚至提出要为“三寸金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种做法之所以错误,主要是因为( )

①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②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成精华

③不知道人类的审美观是因时而宜的

④没有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形式,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与书法融为一体,以印章的形式,传达出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据此回答第17~18题。

17.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是由古代先贤帝王创造出来的②它受中国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③它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④它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市场经济越不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启蒙运动,相同之处是( )

①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③在运动中其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变化④运动中都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既催生了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说明( )

A.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B.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每一次思想运动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D.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这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

①他们的叛逆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②他们的承传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③他们的叛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④他们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颠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今天的中国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文化特别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中继承发展而来的,这就是文化传承。下列关于文化传承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④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近年来,各地媒体不断有有关“国学启蒙班”、“少儿读经热”的报道,让人感到“复兴传统文化”热浪袭人。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这种行为不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B.这是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

C.这是一种复古主义,在今天不值得提倡

D.这是对社会文化道德水准下降的回应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包含着尊老、敬老、养老等思想,同时“孝”强调“父为子纲”,要求绝对服从“一家之长”、“一族之长”的权威。据此回答第9~11题。

9.从孝道文化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传统文化良莠不齐②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而不是包袱③传统文化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④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是积极的而对今天来说已失去生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0.有人说,今天我们说“孝”,既要认同“孝”的道德价值,又不能“愚孝”。这就要( )

①否认传统,薄古厚今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剔除传统,立足现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今天,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从文化的角度说是因为( )

A.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使人类社会得到发展

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处何方,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 )

A.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D.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据此回答第5~6题。

5.诗中所描写的过春节的习俗至今比较普遍保存的有( )

A.放鞭炮、贴春联 B.喝屠苏酒 C.开门迎财神 D.挂桃符避邪

6.一千多年前形成的习俗能够延续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说明了( )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④许多传统习俗得到了本民族的广泛认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是( )

A.昆曲 B.水墨画 C.四合院 D.哥特式建筑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私塾是古代中国最基础的教育制度,只是因为有了私塾,才使《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典籍得以广泛流传。由此可见( )

A.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传统文化的传承

B.私塾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形式

C.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教育方式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原则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综合题

辨析题: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封建社会教育中存在的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今天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辨题: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摆脱古代教育的影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