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飘》句子赏析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飘》的句子赏析,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飘》句子赏析
《飘》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它表达出来的思想是不用说的,这跟大多数名著一样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另外,我觉得它是我见过的小说当中描写人物外貌与心理最出众的,这是相当出色的。它的描写手法让人惊叹,让我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我喜欢Scarlett(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Rhett(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Melanie(玫兰妮)的外柔内刚。都表现得凄婉动人,荡气回肠,玛格丽特·米切尔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和一段凄婉动人的情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单纯而又复杂的内心描写,让《飘》成为20世纪文坛上的一颗熣灿夺目的明珠。
读完《飘》后有三段话我印象最深:
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睿智与愚钝。很多人觉得她自私,偏执,不择手段,不解风情。但是,我所看到的斯佳丽,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人。她仿佛只为了自己而生存,她把身边所有的人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男人对她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恋慕她的美。女人对她好,也是正常的,因为她们自知不及她。其实,在她的灵魂深处闪耀着人性光芒。在临危受命之际,她一样想着要逃,她没法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可是,为了遵守她深爱的人的承诺,她还是留了下来,并且用尽了一切的方法保住了玫兰丽与孩子的平安。在感情上,她虽然都走错了方向,可是她对于阿希礼的感情无疑是真挚并且忠贞的。
为了让家人不会再捱饿,她抢走了妹妹的未婚夫,在所有人都认为她象魔鬼一样自私的时候,她不顾人的想法,依然故我,从一个穷光蛋变成肯尼迪夫人,从一个不会种地的小姐变成一个不择手段的商人。其实,她所做的,真的只是为了自己吗?如果她只是为了自己,她根本不需要这么累,不需要出卖自己,她背负一切的恶名非得嫁给肯尼迪,那是因为她太明白,就算她妹嫁了这个人,她也绝对不会负责家里的一分一毫,她太了解她妹是个怎么样的人了,这样的话,她妹不会对家族有任何帮助,她们的境况(包括阿希礼一家)仍然是穷人。
对玫兰丽,虽然她一直是如此的嫉妒她,但她仍然在心底里尊重并且爱护着这个情敌,为了给心爱的男人留后,为了让玫兰丽生存下去,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斯佳丽其实是个非常善良,并且真实的人。如果她不是善良的人,又怎么会与黑奴们保持着如此融洽的关系,她尊重每个黑人,她看到的不是他们的肤色,而是他们内在的人格,她爱着她的家人,愿意为着他们去牺牲一切,她努力地保住那个象征家庭荣耀的庄园。她其实是个单纯的孩子,却要背负着一些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困难,她在巨变中成长,在患难中坚强,就象一只在成蝶前蜕变的蛹,总有一天,它要突破重重的包裹挣脱成一只绚丽缤纷的花蝴蝶。
"tomorrow is another day",在她眼中,不会再有失败了,因为她知道已经成熟了,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飘》简介
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佳丽、瑞德、艾希礼、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飘》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此书自1936年首次出版后,在世界上被翻译成29种文字,总共销售了近3000万册。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