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沉船的散文

2016-12-02

上方,依稀可见曾经承托你身体的水面,只是不见了阳光;身边,清晰可辨簇拥你的暗流浩浩荡荡,只是不见了海风。海底的地平线在等着,你会来吗。

回忆沉船

《泰坦尼克号》3D版面世的消息已经炒得火热,然而无奈,电影“院线”尚未延伸到我所在的这个闭塞的小城,网络上似乎也没有相关的公开的共享资源,再说我家里也没有观看3D影像的专门设备,我想先睹3D版的《泰坦尼克号》的愿望暂时也就不可能变成现实,而只能等到这出大戏走出“院线”的限制而自由进入广大民间的时候才能如愿以偿吧。

不过,普通版本的《泰坦尼克号》我有本地下载也有网络收藏,几年来,我也反复观看过许多次。在当今风行一时的灾难大片中,灾难大片《泰坦尼克号》可算是人类电影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巅峰之作。观看该片的广大观众,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艳羡影片中跌宕起伏、浪漫奇绝、刻骨铭心、忠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惊叹影片中宏大壮美的故事场景和无以伦比的“王者”气度,有人乐道影片中所提及的人生贵在一搏之后或然的成功。我却以为,影片除了要表达以上诸方面的意思之外,根本的意旨却是关于人生大背景上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和诠释。

影片蕴含的艺术文化元素是十分丰富的。

船长冷静的科学理性和轮船建造商出于商业目的的追逐名利的个人意志狂热;贫穷和富裕表面现象背后的人性的对决;虚荣、无知、矫饰和真诚、勇敢、朴实之间的相形见绌;虚伪的门阀观念之于纯洁爱情之价值观的大相径庭;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较之于以生命为承诺、为支撑爱其所爱的大美人性的不可同日而语。如此这般,都是足以引起人们灵魂震颤的重大人生话题。毋宁说,影片已经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向人类自身提出了一连串深刻的问题,又因为这些问题的过于高深,以至于引发善问者不求言答,善答者问必不深的人类文化现象。

其实,以上种种人生问题并不新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在对其进行探讨,不过,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为了思考而思考,或者说只是在虚拟的、假定的、纯粹的理论层面的思考,是对人生过程和现象中抽取出来的纯知识的归纳和概括,而并不是将以上问题放置在人类共同的孤独处境、灾难过程和悲剧命运的大背景上进行终极的、最高层次的思考。

人生到底应该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有所偏重?如果人们把人类整体生命有限的长度虚设成无限的,那么,人类最终依靠什么存在于世上?或者,最终以什么来支撑人类的物质实体的生存和精神属性的存在?

有鉴于此,影片把所有问题都集中在一场重大的灾难事件中,这个事件既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也是广含于事实本身之外的一种崇高的哲学暗示:人类社会中各种重大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必须积极应对。但问题是怎样应对?以什么来应对?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有在人类共同面对终极灾难的时候,人类才能够让自己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存在升华为崇高精神意味的存在,人类才能自觉地抛开物质利益的牵累和各种附加利益的束缚,才能真正回到生命意义的原点,才能真正开始认识生命的基本价值,才能郑重其事地开始寻求生命的最后归宿,才能用心叩问生命的真实意义,才能科学理性地安顿好生命甚至人类的未来。

影片还告诉我们,私欲是人类高尚精神永远的大敌。在私欲衍生的金钱观念和交换系统中,人类的道义和良知可以被买卖。但影片同时还告诉我们,为满足私欲而进行的金钱交易虽然很可能获得生存的更多权力和机会,但不能通过买卖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的欢愉和生活的幸福,欢乐和幸福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也就是钱财所无法办到的。一部分人也许可以通过钱权交易免除、逃离其所遭遇的灾难现场,但他永远都不能逃离良知和道义的一次又一次追问和质问。在重大灾难面前,更多的人则没有也不可能有事前准备好了的足够的“救生艇”,客观上说,更多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和可能逃离灾难现场而必须“遇难”,这个事实仿佛是在暗示人类将面临的灭顶之灾的绝对性。

到了这个终极问题的门槛前,艺术家们因为很难作答也就避而不谈或者不直接谈说,而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在人面临重大灾难时人类众生相的各种表现上来,概括起来说,所有现象可归纳为最基本的两点,一为不择手段的自救(自爱),二为义无反顾地救人(爱人)。归根结底,仍然是道德选择和价值选择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好又牵涉到了孟子所说的“嫂溺,援之以手”,并且指出这是人的本能与人性的权变,是人性的自觉,是人的道义良知的自动显现,是人对生命存在所产生的天经地义的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是无所思虑的、无所选择的本能。设若天下人都“溺”于“井”中了,那时候将是人人自危,当然也就会人人自救,这都是人性的正常表现,但是,这样的事实也已经是“天下溺”了,应该是“援之以道”的时候了,人性的高亮品质和超常表现就是在自救的同时不忘记也不无视别人更为危险的处境而主动自觉地拯救他人,以自救为前提,以救人为品上,这种行为是人的生命遭遇共同境遇的时候由生命自身唤起的社会道义良知意识,是善美人性无条件的显现和本能的表现。

影片就这样以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观或许有、应该有的取向给人们一个超越生存意义的结局:唯有爱可以超越物质,唯有爱可以超越死亡,唯有爱才能唤醒生命的本真,唯有爱才能让生命成为生命,唯有爱才能使人类的未来亲切、温暖,才有可为企图的希望。

再说女主人公萝丝。因为偶然邂逅,她从杰克身上看到了一种自由的生活,看到了自由无羁的生命和快乐无比的心灵,当然她也得到了真正的触及灵魂的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萝丝也赌了一把自己的人生,当她终于大胆地作出“I’vechangedmymind”的决定的时候,她已经毅然决然地扔掉了只有空壳而无实际意义与价值的、虚伪得近乎死寂的贵族身份而甘愿变成了平民,而她这样做的最大目的是获得身体和精神的自由,也就是她自此开始让自己的生命走向自由实在的鲜活的起点。特别是在轮船开始沉没,所有人的生命面对生死存亡、性命攸关的时候,为了爱,她放弃了乘船逃生的最后机会而更愿意和真爱自己的人在一起,并且结局是注定不能生还(虽然她是侥幸而活,但也是在杰克以自己的生命换回了萝丝的生命之后)!

至此,当我们的灵魂又一次开始剧烈震颤也开始剧烈疼痛的时候,跃然在我们脑海里的问题依然是: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该怎么样活着?

对于今天的人们,这些问题仿佛显得尤为有趣(我并没有说尤为重要!)。当我们置身于大难临头的当口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勇气向自己亲爱的人说一声“Youjump,Ijump”、并且为自己所爱的人不顾一切呢?当我们在面临生命抉择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义无反顾地为了真爱做出“I’vechangedmymind”的决定而抛却一切名利的束缚甚至生命而投入到自然朴实的人性的欢乐与幸福之中去呢?我们在面对道义良知和金钱利益的选择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麻木的还是痛苦的?我们会不会毅然决然、毫不含糊地选择前者?

当我们置身于感性的迷乱和理性的狂热之中时,我们有没有必要从那些表现重大题材的严肃艺术中重新找回人类精神文明的经典?我们的一些电视台以及一些电视人,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而开办的那些低俗的娱乐节目要不要收敛?以打打跳跳、说说笑笑、哭哭闹闹来博得满堂浅薄哄笑的“热播”节目到底给广大青少年、给社会带了来了哪些珍贵的精神食粮?一些肆意宣扬暴力、色情、穿越、黑恶、权谋、心计等等的“文艺”作品究竟是人们的精神兴奋剂还是精神毒药?我们还可以这样来问:物质生活丰足以后人们是否一定要沉溺于声色犬马?要不要认为极尽奢华和低俗之能事才可以叫做活得快活、并且唯有这样才是“生活”?这样的国民一旦遭遇更加重大的灾难,有多少人会“Youjump,Ijump”这样奋不顾身呢?复有几个为了选择人类的道义良知而果断地做出“I’vechangedmymind”呢?

我们的社会就像一艘大船,按理说,这艘大船上应该没有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轮船开发商,应该没有妄自尊大的、目中无人的、虚伪自私的、贪婪狠毒的“贵族”,应该没有本想冷静行事却又不能冷静行事的船长,但应该有敢于冲破门阀地位的藩篱与自己相爱的人大胆去爱的杰克和萝丝,然而,即便有,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我们还得关心我们这只“船”够不够结实,“舵”够不够大,未来的“航程”中会不会遇上突如其来的“冰山”、而我们还在为“全速前进”而沾沾自喜?

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普通版和3D版的区别大概在于所含高科技手段的多寡,无论其仿真程度有多高,虚拟动画效果有多好,无论观众觉得多么的身临其境,但这都是在调动人们的感觉器官发挥最大限度的感知功能,都只是虚拟效果的更加强化,而永远都无法代替真实的生活境遇。影片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不会因为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变,这就像林黛玉由一身素裳换成华服,不论华服多么亮丽绚烂,但裹在衣服里面的还是林黛玉而不会变成张飞或者貂蝉,是一样的道理。当然,高科技手段的介入本无可厚非,科技的发展能够让人们坐在电影院里就能“亲自”体验各种险绝奇幻、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无需真的去经历沉船、冰河、滔天洪水、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终极灾难。然而,无论视像艺术怎样变化,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意蕴永远不变并且应该有所强化。

追求感官刺激已是日盛一日的世风,但发烫的世风终有冷却下来的时候。浮躁之风冷却,析出来的结晶体应该依然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人类大美至善精神的延续,依然应该是个人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的的提升,也许创造3D版艺术品的艺术家们的初衷应该仍在于此吧,这一点似乎应该是极为重要的,至于3D版的电影本身,以后再看也不迟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