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主持人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节目主持人的媒介素养,简单说来,一是指公众对媒介的认识及关于媒介的知识,二是指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节目主持人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文章内容。。
节目主持人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1.在学校教学、在职培训中适当提高有关媒介素养课程的比重
目前我国主持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40%,而有关主持人培训课程体系中,大多着重于发声、语言表达等专业内容,与媒介素养有关的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媒体背景等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中,应在专业教育之外,大力提高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比重,改变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的弊端,从而扭转主持人选拔与培养重音声、外形而轻内在综合素质的不良倾向。
2.主持人真正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媒体服务意识
(1)提升职业道德,坚持以人为本。“语言传播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缺少了对人、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媒体及主持人必将失去市场、失去观众。播音员主持人的言行非常容易影响大众,为大众所尊崇、模仿或诟病。因此,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播音员主持人就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形象为社会作出表率。在常态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经常表现为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山东有线综艺频道热播节目《我是大明星》的主持人群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修养,由于节目参与者全部来自草根阶层,文化水平、社会阅历等的差异使他们大都缺乏面对公众发言的素养。主持人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人为本的主持风格,使每一次访谈都展示出草根阶层的可爱可敬及他们的多才多艺,增添了人性的光辉,使整台节目流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情愫,更贴近观众,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2)树立媒体服务意识,营造正面、良性影响。媒体对受众认识、判断进而采取具体行动的影响力正在变得日益强大。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媒体和从业者应当主动利用“优先语境”,运用传播学理论去正面引导受众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王雪纯说:“主持人为什么成为人们的宠儿?不过因为他是传媒的终端。”这“终端”,既是岗位,也是特点,既是机遇,更是责任。主持人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媒介形象与影响力来自其背后的媒体,自己只是“媒体代表”和公众资源的使用者。要做好这个使用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位置与责任,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媒介属性,学会使用媒介为社会服务,在长期实践中树立清醒的媒体代表意识、受众服务意识,持之以恒地传播正能量,以优秀的作品、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影响人,最终对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借鉴相关艺术,提高审美品位
优秀的语言传播是一种对美的创造,节目主持人的审美修养和品位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主持人审美品位的提升,最重要的是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主持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学习积淀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高尚的审美情操,以高尚的审美品位引领受众的审美趣味,而不去俯就、迎合、传播低俗;同时应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关注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博览群书,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形成丰厚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使节目语言“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受众自然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敞开心扉、互动共鸣。
节目主持人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个人至上,变荧屏为个人表演的舞台
当前部分主持人个人欲望膨胀,将大众传播工具作为自己取得名利的跳板,以自我为中心,或装疯卖傻、言行夸张,把荧屏当成个人表演的舞台;或俯视观众和访谈对象,将嘉宾和受众当作陪衬自己的绿叶,对节目参与者咄咄逼人,一味追求言辞犀利,卖弄个人学识、彰显个人风采,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等方法来打压别人、显示才华、抬高自己。近年来在荧屏上不断传出的“毒舌”现象,即为主持人自我膨胀的典型事例。
2.娱乐至上,为低俗风气推波助澜
当前部分主持人打着“以受众为中心”的幌子,盲目迎合少数低级趣味受众的要求,在节目中对自己的语言不加约束,甚至以黄色笑话博取笑声;部分主持人采取诱导等方式大爆嘉宾洋相,放任丑态,为庸俗、丑陋推波助澜,掀起一场场“围观丑陋、欣赏愚蠢”的闹剧;部分主持人一味追求奇装异服,在荧屏上以夸张的风格插科打诨,哗众取宠。恶俗的娱乐给人带来的并非轻松与享受,更多的是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催化与对善良和真情的扼杀。
3.收视率至上,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不少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有时甚至丧失了道德底线。2012年7月26日晚,湖南卫视《完美释放》节目预告称,北京7·21特大暴雨中遇难者丁志健的遗孀来参加节目录制。一时舆论哗然,在一片谩骂声中,节目组不得不取消了当期节目。在举国悲痛的汶川地震中,荧屏上曾出现过一位女主持人在地震现场胜似闲庭信步的走访,其言行态度中表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廉价的怜悯,以及惺惺作态的矫情。正因为收视率至上所带来的唯利是图思想,才导致以上两例中的媒体及主持人因“消费苦难”成为“中国电视毫无底线的典范”,广受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