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标的故事5篇

2016-11-10

目标决定高度,远大的目标成就非凡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目标,但是许多年过去了,因为没有行动去配合,目标早成了空想。看一些关于目标的故事,激励自己重新追求自己的目标。

关于目标的故事1: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只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为了求生存,求成功,我们必须由杂乱中建立秩序,找出一个正常的步调,确定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

设定目标要重视四个因素:一是了解你想做什么;二是了解你能做什么;三是要将愿望和能力、现实相统一;四是要学会放弃,要抑制想知道一切、达到一切、拥有一切的贪婪欲望。

关于目标的故事2: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12岁的那一年,随着父亲驾着马车到城里,偶然间见到一部以蒸汽做动力的车子,他觉得十分新奇,并在心中想着:既然可以用蒸气做动力,那么用气油应该也可以,我要试试!

虽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从那时候起,他便为自己立下了10年内完成一辆以汽油做动力的车子。

他告诉父亲说:“我不想留在农场里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要当发明家。”

然后他离开家乡到工业大城底特律去,当一名最基本的机械学徒,逐渐对于机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工作之余,他一直没有忘记他的梦想,每天劳累地从工厂下班后,仍孜孜不倦地从事他的研发工作。

29岁那年,他终于成功了。在试车大会上,有记者问他:“你成功的要决是什么?”福特想了一下说:“因为我有远大的目标,所以成功。”

成功,需要及早设定目标,更需要努力去实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但是许多年过去了,因为没有行动去配合,梦想早成了空想。福特不只有梦想,更有行动,并且持续了17年,所以他成功了。让我们用行动去完成我们的梦想吧!

关于目标的故事3:

今年48岁的周少雄,不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七匹狼董事长,他具备大多数晋江籍企业家的特质:出身草根,长于等待和忍耐。他认为,要生存,就要比别人更能适应环境。只要像狼一样牢牢守住目标,相信自己,相信伙伴,很少有办不成的事情。

今年春天,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频频出现在T台,以及各种影视圈名流们出入的活动和秀场,像一个真正的娱乐明星。他管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叫“中军”,语气中透着亲切。在接受采访的间隙,又忙不迭打电话过问给导演协会提供服装的事。

亲密接触影视圈,是周少雄下的很大一盘棋中的一个落子。从2012年开始,七匹狼与华谊兄弟全面合作,从影视广告到明星代言、走秀等。这被外界评价为迄今为止服饰企业与影视圈最大宗的整合传播。

不过下这盘棋并不是为了要凭借传播效果“大干快上”,像许多身处蛮荒时期的企业那样,迅猛增加业绩扩张规模。

恰恰相反,周少雄说:“我们现在不是从业绩的角度去求发展,我们在有意控制自己发展的节奏。”在周少雄看来,需静下心来思考企业真正应该循着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健康成长。

起步:

扔掉金饭碗开创“七匹狼”

周少雄的起步其实没什么传奇色彩。

1985年,闽南的一个海边小镇——晋江金井,出现了一家名为晋江县金井劳务侨乡服装工艺厂的小企业,和当时其他的民营企业一样,它也是挂着集体企业的名号,这就是七匹狼的雏形。用周少雄自己的话说:“一开始只是做些小买卖,买布料,后来慢慢积累,做了两三年后,就萌发了做服装的想法,开办了服装厂。”

这样的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的泉州可以说是举不胜举。许多在贫困中苦熬了多年的闽南人,凭着一股最原始的摆脱贫穷的念头四处打拼。不同的是,周家三兄弟在经商之前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老大周永伟在银行工作,老二周少雄在新华书店工作,这在当时的农村可都算得上是金饭碗,在那时,有勇气扔掉金饭碗去经商的人可是不多见。

父母自然都极力反对,但是周少雄还是抱着“出去闯闯,总不至于饿死”的念头走出了家门。起初,做面料贸易,因为没有经验,加上看起来太年轻,难以让别人相信他会做生意,因此没赚到什么钱。但周少雄并不灰心,而是继续等待机会,几年的生意经历,周少雄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吃够了苦头,终于攒下一笔钱。 更重要的是,苦难造就了他的坚韧、耐心和对市场的敏感。

关于“七匹狼”的来历,周少雄已经告诉过无数人:7个年轻人坐在一起研究海外有着各种各样图形图案的品牌,发现很多都是由动物组成的,于是开始选择一个有含义的动物,最后选择了狼,因为狼是非常有团队精神的动物,具有机灵敏捷、勇往直前的个性,而这些都是企业创业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既然是7个人一起创业,于是就定下了“七匹狼”。巧合的是,按闽南风俗,“七”代表“众多”,而“狼”与闽南话中的“人”是谐音,这个名字再合适不过了。

之所以会想到创一个品牌,是因为周少雄在几年的经营中发现,当地生产的服装与海外那些胸前绣有商标的服装价格相差很大。实际上,当地的很多工厂当时都做过“贴牌”的事情,买一些英文商标贴在自己生产的服装上,至于那些商标是什么意思则不去管它。“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创出一个国产品牌呢?”周少雄和他的创业伙伴们都想到了这个问题。

成名:

“真狼”“假狼”之战

周少雄告诉记者,其实当时的中国服装企业几乎没有所谓的品牌意识,“品牌只不过是贴在衣服上一块漂亮的小图案而已,除此之外,别无他用。”而在“七匹狼”创办伊始,周少雄便提出经营的指导思想:宁愿暂时不赚钱,也一定要在服装的质量与款式上下工夫,追求高品质,力争创名牌。为此,公司利用侨胞台胞的渠道,及时捕捉海外服装新款信息,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与部分优质面料,高薪聘请海内外服装设计师,并在各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络。

1990年6月,“七匹狼”进军中国服装界最大的市场——上海,结果一炮打响,其夹克系列立刻以面料精良、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的上乘品质,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不久便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名牌。

但很快,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仿冒者,这在当时的服装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何况七匹狼也并非什么声名显赫的大牌,但周少雄却以此为机会,策划了一场现在看来都还算是经典的营销案例:七匹狼大张旗鼓进行打假,将数家仿冒者告上法庭,一时间“真假狼之战”成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媒体的头版新闻,七匹狼因此而名声大振。

七匹狼公司最终借助法律手段,将假“狼”全部驱逐出市场。“真假狼之战”,不仅没有影响到七匹狼的名气,反而成功地提升了其品牌的知名度。“七匹狼”夹克从此风靡大江南北,被誉为“夹克之王”。有关营销专家事后分析说,打假事件确实显示出周少雄在营销理念上的过人之处。

周少雄坦言,打假事件让他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最后他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七匹狼的品牌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转折:

以狼文化与明星代言为突破口制定营销战略

“七匹狼”的发展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服装界出名后,当时国家政策鼓励企业贷款,“七匹狼”便以贷款来迅速扩大投资规模,但由于缺乏计划性,在固定资产上投资过快,没有协调好规模发展与季节发展的关系,过大的投资与经营网络却没有配套一个很好的管理团队与行销班子,于是当国家宏观调控出现紧缩时,企业一方面要清还大的款项,另一方面又没有流动资金可以继续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时的发展,使生产与销售都陷入了困境。

1994——1995年是许多服装品牌飞速发展的阶段,而原先已在服装界捷足先登的“七匹狼”却从强势品牌变成了弱势品牌。一个已被人们认可的品牌却没有发扬光大,企业危机重重,差点被市场淹没。

在严重的挫折面前,周少雄与“七匹狼”的高层领导痛定思痛,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重新审视与观察市场的切入点与关键点,敏锐地捕捉市场的新动态,决定一切从头做起。

当时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仍沿袭几十年不变的传统销售概念、流通渠道和产销模式,而“七匹狼”作为一个异军突起的全新产品,如果按部就班,期待在短期内再次引发轰动效应,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难乎其难。

于是,“七匹狼”另辟蹊径,匠心独具地制定出一套以“狼”文化概念为核心的“名牌、文化与企业”一体的市场营销战略,在以务实勤劳的作风改变经营渠道、管控方式的同时,迅速引进新的营销手段,采用了周转周期快的流通方式,先将批发渠道改成总代理制,后又开创出全新的特许专卖经营模式。而专卖店不仅只是在卖服装,还特别注重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双重塑造,这是“七匹狼”渡过危机的很重要的因素,而多年建立起来的诚信体系也为扭转困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1年,据全国商业信息及原国家内贸部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七匹狼”的夹克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媒体开始将周少雄、将七匹狼与杉杉、雅戈尔等中国服装业的龙头企业相提并论。至此,“七匹狼”终于确立了自己在休闲服装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而,已经功成名就的周少雄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奋斗。2002年,他再次向业内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力邀齐秦为形象代言人,从而将当年的明星代言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周少雄说,“七匹狼”展示着狼的个性,传递着狼性之美;齐秦与“七匹狼”的品牌文化内涵不谋而合,“七匹狼”也就拥有了最匹配的形象代言人。而狼的团队精神,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是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狼的世界里充满了所有被人类推崇的高贵品质——合作、忠诚、交流、专注、耐心、锲而不舍、富有战略等等。这些特征,正是一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士所必备的特质。

周少雄把七匹狼这种精神凝炼、升华成为一种“狼文化”。在他看来,作为一个男性,一个奋斗者,最具狼的个性:狼的孤独沧桑、狼的荣辱胜败、狼的勇往直前、狼的百折不挠、狼的精诚团结……这些正是“追求成功人士”必经的心灵历程,非常容易引起奋斗中的男人的共鸣。

上市:

像狼一样守住目标做强者

2004年,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深市中小板第9只上市股票。这也是福建省第一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块挂牌上市的公司。“我们从2000年开始改制,到今天成功上市,期间投入的成本已有上千万元。”周少雄说,很多当地人都笑他傻,不明白他“又不缺钱,为什么要上市”。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七匹狼’这块牌子。”周少雄说,“七匹狼”创立之初就立足国内市场,而没有通过为其他知名品牌贴牌加工成为出口型企业,为的就是打响自己的品牌。

但是,独立上市的观点一开始还是在企业内部引发了一定的争论。毕竟,资本是一把双刃剑。经过两三年的讨论,周少雄说服了自己的兄弟和伙伴,让公司顺利地登上了中小板,成为沪深两市男士休闲装品牌第一股,共计发行A股2500万股,按照发行价7。45元计算,七匹狼公司市值将达到6。33亿元,周氏家族也由此成为控制财富值达到3。18亿的财富新力量。

而上市也让“七匹狼”受益匪浅。规范化的管理让周少雄更省事,募集的资金可以让周少雄做更多的事,合作的伙伴更多了,合作的层次也提升了,当然,“以前是为自己打拼,现在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我们要做强者,因为我们认为,在自然界的进程中,在市场化过程中,你不强,就要被淘汰,没有人能够例外。”周少雄认为,要生存,就要比别人更能适应环境。只要像狼一样牢牢守住目标,相信自己,相信伙伴,很少有办不成的事情。(编辑/李云霞)

1993

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企业家”;

1999

获得“影响中国服装业的50个人”殊荣;

2004

被评为“2003福建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2005

获得“全国纺织企业家创业奖”;

2007

荣获“2007年聚人气企业家”奖项;

2007

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年度创新人物”;

2009

荣获“2008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称号。

关于目标的故事4: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过犹不及。就说人的行为,没有目的当然不行,目的性太强了更不行。目的性太强了,就会出现“目的颤抖”。

什么叫目的颤抖?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事先激发他们不同强度的目的性,比如设置价值不同的奖品。结果发现,被试者目的性越强,越全神贯注地努力,手越颤抖得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颤抖是目的性过强造成的,所以,心理学家就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目的颤抖”。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目的颤抖。太想写好字,你的手会颤抖!太想踢进球,你的脚会颤抖!太想做出创意,你的脑会颤抖!传说中的神射手后羿,原本百发百中的功夫,却在夏王面前表演射靶心时,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太在乎那个黄金万两的赏赐,让双手颤抖了。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丝演员瓦伦达,原本有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却在最后一次演出中,从钢丝上掉下来。这是因为过分在乎这个最后一次的结局,使双脚颤抖了。

为什么会出现目的颤抖?

《庄子·达生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从中我们也许会找到答案。

颜渊问孔子说:“有一次我经过一个深渊渡口,摆渡人撑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撑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没看见过船也会熟练地撑船。’我问其中的原因,他却不告诉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这是因为他熟悉水性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没见过船就能熟练地撑船,是因为他视深渊为陆地上的小丘,视船翻为车子倒退一样。他对出现在眼前的翻船如倒车一样毫不在乎,心里若无其事,怎能不镇定自若呢!用瓦器作为赌注心里非常轻松,用带钩作为赌注心里就有点儿害怕,用黄金作为赌注就会心慌意乱。博弈技巧本是一样的,越到后来顾虑越重,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就会笨拙。”

这最后几句的原文是:“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这个“外重者内拙”,也许是对目的颤抖根本原因的最好解释。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解释说,所以出现目的颤抖,是因为目的性越强,就越害怕达不到目的,就越害怕失败的结果。越是害怕失败的结果,大脑中反而越容易出现失败的图像。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里”,这时,他的大脑里偏偏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神经系统,使事情不是像他希望的那样发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发展,结果呢,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由此看来,目的颤抖虽然表现不一,可说到底,不论是手颤抖,还是脚颤抖,还是脑颤抖,都是心在颤抖。

那么,我们该怎样战胜目的颤抖?

有句话说得好:“大体则有,具体则无。”在做事情的具体过程中,更应该把羁绊心灵的“目的”扔得远远的,让自己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如此心境,哪里还有什么目的颤抖?如此人生,岂能不多一筹胜算?

关于目标的故事5:

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的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