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17-06-06

在体育教学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教法,通过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学生实施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刍议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体育教学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教法,通过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学生实施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增强体质和提高技能的同时,心理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 针对性 意志品质

最近常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报道,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调查,中小学生中有近3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了解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采用合理方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发展为物质基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对问题认识更到位,见解更合理;游戏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游戏活动和形式中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发展,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的因素,如田径教学是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吃苦耐劳、无惧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可使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学习运动赛场体育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精神,启发学生的爱国热诚,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充分领会到各方面的因素和作用,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这样操作: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只有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实现教学的平衡。教材内容的多样性、环境的干扰以及师生间的关系,无不影响着正常的教学,有时讲究了效率,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造成教学的生硬,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把握最基本的环节,某些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准备和领会;在游戏和教学比赛中,让学生担任评委和裁判任务;在讲授课时,让学生讲述示范动作要领、尝试练习,同时要他们互相纠正错误动作;总结时,我们要肯定学生富有新意的创造性动作,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如“你做得不错”、“动作很漂亮”等。学生得到肯定,就会身心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学效果会很不错。

2.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善约束力,培养良好习惯。

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由于体育教学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有效的动作,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好各种方法,并合理、有效地去学习,让他们养成“我要学”的内发性学习动机,并把握好自己的学习尺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成长,但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是十分薄弱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更要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分组练习,不能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要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应该相互鼓励、荣辱与共,应该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他们就逐步形成良好的互助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

3.改变体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发号实施,力图将全体学生统一到既定的范围中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消失殆尽,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无从谈起。《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它就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体育教学多在户外进行,相对其它学科环境宽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往,师生间的情感、思想、意志和各项行为应该得到彼此尊重,特别是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相互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课堂的气氛高涨了,学生学习效果就会更佳,而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逐渐适应,心理素质也同时得到增强。

二、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1.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就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相互认同和鼓励。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希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应多使用一些对学生有期望性的言语,如“你可以”、“你一定行”等。再次,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台阶,使学生登上成功的舞台。比如有针对性地降低考核门槛,让他们一步一步通过考验,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对自己有一个促进,从而树立必胜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生,激发兴趣。

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我们应该:第一、想方设法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乐于参与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第二、培养学生的感情。“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我们平时就应注意捕捉和琢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及善意的引导。通过评价和引导,使学生在体会到有发展、有进步的同时,也把这种良好的情绪感染每一个身边的人。

3.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的考验。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意志、情绪等特征暴露得特别快,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失望以及自卑的表现各不相同。此时,我们应迅速捉住他们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在不断的体验中成长,培养平静对待挫折的能力,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稳定和乐观心境。这样,经过累积经验后再踏足社会,不论是顺境或是逆境,他们都会处理得游刃有余。

4.着重培养学生坚韧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性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去考验他们,培养学生坚韧、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锻炼学生冷静、果断的个性心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集体间的人际关系交流会更加直接、更加广泛,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初步踏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此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摆正心态,正确交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怎样去适应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而培养他们交往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合理利用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锻炼他们的意志,完善他们的个性,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地发展。相信在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在提高体育技能和增强体质的同时,心理素质会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志强,丁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

[2]余展飞,杨新发主编.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