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历史爱情文章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历史上感人的爱情文章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人的历史爱情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感人的历史爱情文章篇1:为婚姻转身
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
1955年,张爱玲在纽约初见胡适和江冬秀后,写下:“他太太带点儿安徽口音,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态度有点儿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这桩姻缘是在1902年胡适刚满12岁时定下的。经过媒妁之言、八字等必经程序,由寡母冯顺弟作主,胡适与四十里外江村的长其一岁、缠足的江冬秀订了婚。
1908年7月,已在上海“作新民”的胡适写信给母亲,拒绝回家完婚,语气悲愤,信中写道:“男手颤欲哭,不能再书矣。”末尾署“儿子饮泣书”。
胡适的婚姻观,大体上保持了对中国传统婚制的认同,略带“子女也有发言权”的中西调和。他认为西方婚姻里的爱是自造的,而中国旧式夫妻间的爱是名分造就的,它产生于婚后,产生在彼此各让五十步、相互妥协磨合的过程中。
从订婚到结婚的15年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见过面,但时有通信。顺从、抗拒,胡适在种种错综复杂的情绪里徘徊,终因“不忍伤几个人的心”,没有推翻这门婚事——他深深懂得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他要江冬秀放足,要她读书识字并给自己回信,期待“他年闺房之中,有执经问字之地,有伉俪而兼师友之乐”。
但很快,他放弃了对江冬秀的文化要求。随着阅人历事,他认清了一件事:“女子能读书识字,固是好事。既不能,亦未必是大缺陷。书中之学问,不过人品百行之一,吾见有能读书作文而不能为良妻贤母者多矣。吾安敢妄为责备求全之念乎?”
对于江冬秀拙朴的家书,他持鼓励态度。有一次,胡适在回信中道:“你这封信写得很好,我念了几段给钱端升、张子缨两位听,他们都说,‘胡太太真能干,又有见识’。你信上说,‘请你不要管我,我自己有主张。你大远的路,也管不来的’,他们听了都说,‘这是很漂亮的白话信’。”
江冬秀虽是一个旧式女子,但既不死板也不保守。胡适在北大那些年,各路爱慕者写给他的信足有两大箱,搬家时胡适要扔,江冬秀都保留了下来。有一天,江冬秀整理信件时发现了北大女诗人徐芳写给胡适的“情书”。江冬秀写信给胡适:“我算算有一个半月没有写信给你了。我有一件很不高兴的事。我这次理信件,里面有几封信,上面写的人名是Mr. Charming(魅力先生),此人是哪位妖怪?”胡适回信说:“谢谢你劝我的话。我可以对你说,那位徐小姐,我只写过一封规劝她的信。你可以放心,我自问不做十分对不住你的事。”
胡适在美国当大使期间,有一天穿上江冬秀寄来的衣服,发现口袋里装着七副象牙耳挖,他回信说:“只有冬秀才会想到这些。”
还有一次,胡适把领带翻过来给朋友看一个小秘密:领带下端有一小拉链,内藏一张5元美钞。胡适说,这是太太非常仔细的地方,即使真被人抢了,还有这5美元可以搭一辆计程车平安回东城公寓。
除了江冬秀抓大放小、粗中有细、大气豪迈的种种事迹,她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丈夫“千万不要做官”的劝诫,被归为“自有识见”。1938年11月24日,胡适致江冬秀的家信中说:“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觉惭愧,对不住你。你总劝我不要走到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20年,从来不这样想,所以我们能一同过苦日子。”
在公开场合,胡适很乐意扮演惧内的角色,知子莫如父,长子胡祖望曾说:“请问哪一个洋洋得意向全世界宣扬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怕老婆文化的人,会是真正怕老婆的人?那真怕老婆的人,极力隐藏还来不及,怎敢公开宣扬呢?”晚年胡适曾对秘书胡颂平说:“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
感人的历史爱情文章篇2:《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感人的历史爱情文章篇3:张学良
这一天的赵四小姐,虽已是年过半百,看起来却是神采奕奕。得体的红色旗袍,颈项上着意佩戴了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清新淡雅中又透出几分华贵,让人不由得想起当年那个妙龄少女。 当深情而庄重的圣歌响起时,赵四小姐踏上别具匠心的婚礼圣坛,有多少人能了解她迈上的这一步是经历了怎样的漫长时光。36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大起大落,多少欢笑,多少泪水,多少甜蜜,多少苦涩,多少豪迈,多少屈辱,才等来了苦乐参半的这一天。
百岁高龄的陈牧师,已不知做过多少次证婚人,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激动。当他用颤抖的声音询问赵四小姐:“你愿意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赵四小姐满噙泪水,双唇颤动着、颤动着,终于向世界大声说出:“我愿意。”虽只有三个字,却清晰、坚定、深沉!
张学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交换信物时,他那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双手,仿佛承受不住戒指的分量,微微地抖动着,竟然无法如意地立时戴上赵四小姐的手指。此情此景使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在众人的掌声祝福里,张学良和赵四深情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中!看此情此景,人们唯有感叹:天下红颜一知己,少帅得赵四足矣。 7月21日,即婚礼后的第17天,台北各大报纸均刊出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结婚的消息。40多年来,新闻媒体不知报道了多少次有关张学良的消息,但最轰动的就是这一次了。人们纷纷抢购报纸,一睹为快,报纸甚至脱销。 对于这场迟到得太久的婚礼,台湾《联合晚报》的贺词最可以代表外界的心声:“卅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红粉知己,白首缔盟。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此后的赵四与张学良一起信奉基督,心如止水,不再闻窗外之事。在其编写的证教小册子《新生命》中,赵四小姐写着:“为什么才肯舍己?只有为了爱,才肯舍己。世人为了爱自己的国家和为他们所爱的人,才肯舍去他们的性命。” 赵四小姐也正是用她实际的行动完美地诠释着这句话。晚年的她,身体状况一直很差。早在1965年,她就因肺癌切除了一叶右肺,后来又患上红斑狼疮。 1994-1996年,她因肺病三次入院,由于医治及时,才得以转危为安。1997年,她的左肺再次出现癌变……但就是这样一位体弱多病、多灾多难的女子,却顽强地支撑着,只为擎起张学良头顶上的一片晴空,续写他们爱情史诗上最后的篇章。
2000年6月1日是张学良的百岁华诞。在生日宴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学良还曾动情地称赞道:“我太太非常好,最关心我的是她!”还当着众人的面,握紧赵四的手,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亲昵地说:“这是我的姑娘。”
岁月无情,造化弄人。张学良的百岁寿诞刚过完,赵四小姐便再次入院。所以有人说,她撑着病体,吊住那口悠悠长气,只为看着丈夫快乐地过完百岁生日! 赵四入院后,年迈的张学良每天都到医院探视,深知朝夕相伴的红粉知己终要生死两相隔,相伴70余载的情缘终将泯灭,他无限的留恋黯然神伤地化作人们至今为之落泪的喃喃低语:“太太要走了。”病危期间的赵四小姐,睁着眼睛,眷恋地看着病床旁的每一位亲人,最后深情的目光总是停留在共同度过了70余载的老伴儿身上,却欲语无言。
6月22日清晨,赵四小姐已不能讲话,只能默默地充满依恋地目视着每一位围在床边的亲友们。约在8时45分,张学良坐着轮椅来到床边,他握住赵四小姐枯槁的双手,用浓重而沙哑的东北乡音呼唤着私下里对夫人的昵称:“咪咪,咪咪,我来看你啦!”赵四看着张学良,却无法开口说话,只见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9时,医生拔掉了赵四的氧气管,并注射了镇静剂,赵四小姐昏昏而睡,张学良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痴情地望着她,就这样无言地厮守着、厮守着……
两个小时过去了, 11时11分,赵四小姐平静地停止了呼吸。但张学良却浑然不觉,依然紧握着夫人的手。在牧师的祷告声中,有人大声告诉张学良:“太太走了!”张学良愣了一下,意识忽然间清醒了,知道眼前这个陪伴了他72年的女人再也不会陪他了,张学良眼里的浑浊老泪如断了线的珠子一般扑簌簌流下来。“太难过了,我心里难过啊!”张学良迭声哀叹着,一直不舍得将夫人的手放下来,又过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在众人的劝说下依依不舍地离开赵四。
张学良与赵四的感情远超过一般夫妻,人们很担心赵四走后,张学良能否承受得住这种锥心之痛。果然,在追思礼拜上,张学良情绪又复激动,难抑痛苦地频频喊着:“她走了,我要把她拉回来。我要把她拉回来!”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让在场的亲友无不为之落泪。
张学良夫妇的老友周联华应邀专程从台湾赶来美国,主持29日的追思礼拜。他在致词中动情地说:“赵一荻女士当年情愿放弃人间的一切,跟随张将军软禁,而且做得那么真诚,那么至善至美,那么让世人皆惊。” 周联华赞叹道:“她这样做纯粹为了爱。这爱远比最近风靡台湾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所表现的爱情更专,更纯,更久远!她和汉卿互许一个未来,共担一个未来。这未来是暗淡的,是黑暗的,但她却无怨无悔……”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旷世奇缘,就此画上了句号! 赵四小姐走后一年,张学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