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语文教师往往都会知道备课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所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2、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1、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读课文
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1、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2、试背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
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