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
重阳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流传过程,被人们赋予了求祥和、辟灾祸以及求长寿等精神寄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重阳文化和重阳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的图片模板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1)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2)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3)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4)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5)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6)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7)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的资料
一、重阳节的对联
上联:年年重九胜春光
下联:年年有度喜重阳
上联:夏至酉逢三伏热
下联:重阳戊遇一冬晴
上联:黄菊绮风村酒熟
下联:紫门临水稻花香
上联:年高喜赏登高节
下联:秋老还添不老春
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
下联:登高佳节倍思亲
上联:登高喜度老年节
下联:赏秋畅饮菊花酒
上联:乌帽凌风,参军举止
下联:白衣送酒,处士风流
二、重阳节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
2.九九重阳节手抄报图片
3.九九重阳节的手抄报图片素材
4.重阳节简单的a4纸手抄报图片
5.九月九日重阳节手抄报的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