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论文

2016-12-24

中国传统建筑与传统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颗明珠,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突出的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文化。建筑除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定居场所以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早已发展到了可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程度。但是如今在物质需求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国人早已忘记先人留下的文化精神,大批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被拆毁,建起来的是一栋栋毫无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应该何去何从?

北京如今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美丽的古代都城中的其中一座。然而古都北京如今的发展状况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在皇家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方面,北京确实已经做得十分出色,无论是皇宫的开发修复,还是皇家园林的保护,都做的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留中,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非“四合院”莫属。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但是眼下看四合院的更新发展状况来看,实在是不容乐观。许许多多有着上百年甚至更久历史的四合院说拆就拆,然而文物鉴定局却以是不是“文物”来决定这些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更多意义的建筑的去留。许多的四合院被拆毁也只因文物局的“是不是文物不好说”一句话而面临被拆的命运。可以说文物局这样含糊其辞的说法实在没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也还存留很多,但是保存完整并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却已经为数不多。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除去一些特殊人士居住的院落以外,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是有“院子”的,可以说四合院的院落已经不复存在。其次,拆除文物建筑,更多的是开发商的利益取舍,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假借民生工程,炒作房地产项目,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四合院”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存在于北京,它映射了中国许多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建筑民居的留还是拆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今中国大部分建筑可以说已经走进了“标新立异”的死胡同。

眼下的中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城市发展千篇一律,每一座城市缺乏自己应该有的个性与内涵。梁思成曾经在著作中声明过“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心痛的。”北京虽然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变化会左右着未来北京发展的方向。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梁思成与陈占祥就已经提出过“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对首都做了科学的规划,整体保留北京古城,在旧城西重建新北京,今天看来这才是高瞻远瞩的大手笔。而如今的北京要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起来,具体得讲既要保持北京的故都风貌,又要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这种结合确实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工作。但是如今许多建筑师把中国建筑的发展仅局限于“现代化”一词。他们一味的追随西方建筑的脚步,将西式建筑硬生生的搬到了中国。但是他们却没意识到中国用短短的几十年实现了西方国家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实现的现代化,急功近利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丢失了太多自身的文化。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跨入了下一个世纪,以至于许多方面中国已经被西化的十分厉害。我国也有许多一线建筑师极力推崇许多国外建筑师所喊的生态、仿生、绿色等口号,却越来越没了自己的主见,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和人类本身所具备的感性。改革开放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新一代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交融,讲究的是中庸之道。这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可以说表现地淋漓尽致。无论是江南的苏州园林,还是皇家园林,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都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它没有单纯的追求某方面的极致,过而不及,点到即止才是恰到好处。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建筑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筋混凝土取代了青砖木材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建筑因此没落。中山清华坊很好的融入了中国院落式建筑的风格样式,让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更加贴近。观唐别墅在回归中式院落的生活意念和精神境界同时,又吸纳了西式别墅的现代生活流线,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室内居住空间实现舒适的居住生活。这些无不例外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融入了新的元素,重新阐释了传统建筑的定义,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新的内涵。中国建筑的发展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心系民族文化精神,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样的建筑才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二:文明街更新中传统建筑元素传承思考

摘要:从传统建筑元素方面对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进行了研究,主要对街区结构与肌理、院落形制、建筑平面布局、街檐空间、建筑细部等传统元素进行了阐述,指出文明历史街区的更新应注重传统建筑元素的传承。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传统建筑元素,传承

1昆明市传统建筑发展概况

昆明,云南省省会,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昆明的建筑形式及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与典型性。

2文明街

文明街是昆明市现存仅有的、可以集中反映昆明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居住商业街区,同时也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部分。文明街历史街区指昆明市盘龙区华山南路以南,正义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东大约占地21hm2的地域,占旧城面积的3%。

3文明街区传统建筑元素

3.1结构与肌理

Roger•Trancik在其1986年出版的《SearchingfortheLostSpace》一书中,提出了图底关系理论,而图底分析则是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传统的历史街区中院落和街巷是互相存在的,这样的关系丰富了城市肌理,同时这样的街巷肌理也成为城市的特色的标识。文明街片区现存大都是清末及民国时期重建的建筑,属于商业居住混合功能的街巷。同时在这个片区里的建筑比较密集,可活动的场地很少,形态却较规整,尺度变化不大,呈现出典型的“一颗印”院落形态。其建筑多朝向街道,这样一来,建筑和街巷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建筑空间也更富有节奏感,使得街巷不再单纯成为交通空间,更是人们相互交流的空间。

3.2建筑的平面布局

通过对文明街片区建筑图底关系的呈现,我们可以发现:文明街片区的建筑院落属昆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式建筑(“一颗印”“三坊一照壁”)。院落空间通过天井组织,但是却没有像“一颗印”一样明确的轴线,这是因为文明街片区的建筑要结合沿街巷的商铺进行设计,在进行空间分割的时候,为了保证每个空间都有较好的视线可达性,空间的设计比较自由,轴线不明确,房间的布置使得院落的重心感变得薄弱。

3.3建筑院落的形式

文明街历史街区中的院落形式可分为两种(见图1),其一是店宅式,另外一种是合院式。其中店宅式的院落形式又可以分为前店后宅式和下店上宅式。前店后宅式的院落一般都在临街的一面设计为商铺,吸引顾客的同时也可隔绝街巷的噪声;背对街的一面为住宅的部分。受用地的影响,下店上宅式的院落只能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功能的设计,其沿街的院落一般为单开间,这样多户连成一条街,创造出独有的街巷建筑界面。

3.4街檐空间

一般来说,街檐空间的作用有:1)遮风避雨;2)摊位和进行买卖的空间;3)屋内和屋外的过渡空间,可用于交流。而屋檐出挑的形式也有像单挑、双挑、三挑等多种样式,这样大大丰富了街檐空间的层次。文明街历史街区中的屋顶都为坡屋顶,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屋檐出挑多是1.5m~2m,通常沿着街面的这面建筑都会设计二层的挑廊或挑檐,能为街区营造一个“灰空间”。更新后的文明街历史街区的街檐空间感较差(见图2),首先因为街道尺度过于宽,檐道沿街长度又过窄,再者出檐的延伸不够,挑檐仅有1.5m,这样的出挑只是形式上的视觉效果,实际中,人们在挑檐下行走的并不多,街檐空间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同样由于街檐空间尺寸的限制和街区的商业化,文明街历史街区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商业街区,街檐下的空间缺乏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同时也失去了传统街区的时代气息。挑檐也只起到装饰立面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历史街区更新中,应该让街檐空间符合街道宽度比列,并且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才能让街檐空间恢复其原有的作用,吸引人们在其空间中进行生活,使得文明街历史街区的街檐在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上都有一定的提升。

3.5建筑细部

1)建筑材料。文明街历史街区房屋建筑大多为毛石脚,土坯或夯土墙,木构架,瓦顶。但是在更新中大都使用现代的材料来代替这些传统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传统民居的视觉效果。用钢筋混凝土做的楼地面和梁柱等;使用青色面砖和涂料来装饰墙体的外层;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覆盖青瓦。虽然文明街历史街区在更新中整体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民居有着一定的偏差,但是整体上还是达到和营造出了传统民居的韵味。2)建筑立面。文明街历史街区的建筑多为两层,下层空间立面构成元素基本相同,为了和街区内的建筑风貌协调,同时和正义路的环境更加协调,在沿正义路这侧的建筑改造中,采用了很多传统建筑元素(见图3),表现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上。建筑形式上如青瓦的坡屋顶、硬山形式的马头墙、柱础、檐口形式。在建筑材料上,除了有法式明黄色的墙面和大量的青砖墙面外,还有部分使用了木制的墙面;壁柱的材料有黄色花岗岩和传统青砖;门窗则是用灰色的钢材料来达到传统建筑的效果。在建筑色彩方面,由于文明街历史街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洗礼,街区的色彩整体呈现出一份凝重和沧桑的感觉,青砖、青瓦、暗红色和灰色等是街区的主要建筑色彩,反映出昆明人朴素的民俗民风和审美。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关注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起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元素,它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传承和建筑文化的重构势在必行。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传统建筑艺术和建造工艺的精髓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蒋雪峰,杨大禹.“边缘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保护策略探析———以昆明正义坊商业街改造为例[J].南方建筑,2011(2):26-31.

[2]唐黎洲,高蕾,金浩萍.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实践[J].有色金属设计,2010,37(1):42-49.

[3]李芳.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元素应用的探索与趋势[J].山西建筑,2013,39(11):3-5.

[4]伊人菲.文殊坊历史街区保护中建筑要素的类型学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8):110-112.

[5]聂真,曹珂.历史街区构成要素的类型学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29):51-52.

传统建筑论文相关文章:

1.传统文化论文

2.世界建筑艺术论文

3.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4.浅谈现代设计的传统文化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