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
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道德教育就是各民族秩序建构和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中,道德教育自有其惯性和传统,也有其存在与延续的正当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一: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一、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梳理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支持、资源利用等方面均存在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择业从业中频繁跳槽、弄虚作假、过分功利化等现象,制约着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和效果。
1.学生职业道德教学内容上的问题
(1)各门相关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交叉重复,对象性缺失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及各专业课程教育中,都有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讲解、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等内容,雷同重复,其间缺乏明确侧重分工与支持配合;同时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面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环境遭遇、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想状况的教学对象,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追求整齐划一,没有尊重时空、个体差异,难以获得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升效果,不能使每一个学生普遍受益。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滞后陈旧,“泛政治化”倾向明显当前有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着重宣讲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突出对各职业道德规范条款的注解诠释,充满“应该”“必须”“禁止”“义务”等字眼,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忽略了社会职业变化与职业问题层出不穷的现实,缺乏鲜活灵动和回应张力,由于话语权的垄断宰制,让学生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纯粹的政治宣传,产生抵触逆反而不能积极主动融入参与,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入脑入心,甚至会造成知行脱节的现象。同时,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自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的局限,夸大职业竞争中的“丛林”竞争现象,把职场和官场混为一谈,大肆渲染所谓的“办公室政治”,津津乐道于阴谋诡计、投机取巧、奉迎钻营等不正当手段,背离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育人”宗旨,偏离正能量,误导和损坏学生的职业成长。
2.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心理测试、游戏娱乐,走向了表面化与形式化
出于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迎合讨好学生,在当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出现了一定的“去理论化”“去中心化”现象:片面地以心理测试、游戏娱乐来取代课堂讲解,缺乏有力的理论论证和针对性说服,缺乏真正的价值引导与思维启迪,课堂浅薄热闹,学生一乐了之,浅尝辄止,无法内化为自身素质结构,不能外化为行为准则,不能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职业问题。
3.职业道德教育的资源环境方面,忽略职业文化营造和职业氛围创造,载体和平台欠缺,信息利用不足
这表现仅限于课堂和校园狭窄空间,利用课本教材进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无法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联动与助益,在校园文化中仅仅陈列人生警句和学习格言,没有更多地展示职业模范与职业成功励志事迹,甚至是职业沉沦警示,没有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学校和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觉意识,没有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构建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丰富载体与活动平台。
二、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的质疑和争论厘清
1.“道”“器”之争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当前高校学生职业教育究竟是传授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技术”“方法”,职业准入须知,让学生迅速就业上岗从而创收谋生,还是教给学生更长远的职业“通识”:如职业思维、职业价值观、职业变化应对等,如果忽略了后者,则偏离了“道”即职业本质规律的把握探索,显得目光短浅而市侩功利,容易把职业教育等同于短期职业培训,其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则会趋于弱势,或有意无意地被忽略,甚至被视为无用的举动。
2.“废、存”之争
由于职业环境的不能预知以及人性的复杂,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重大关键职业事件面前,往往会背叛曾经受过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出违心甚至违法行动,这种知行脱节的现象让人在感叹惋惜的同时,也会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功用及正当性产生质疑,极端者则认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无用功,远不如在工厂、企业等实际环境中的职工现场教育作用来得快和明显,从而得出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取消的结论。这也是针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教育资源与教育平台的争论,如果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能实现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实现学校与外部职业环境的无缝对接,互通有无,完全可以化解这种质疑,从而凝聚共识,增强信心。
3.效果评价之争
如何评价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权属归谁(学校、教师、企业)?如何识别学生职业道德问题并及时反馈矫正?部分高校单纯依靠学生测试成绩,学校和教师控制评价权属,评判时机主要是平时或期末特定时段,助长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短期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高度关注过程性、诊断性,积极引入企业和第三方评价,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及时,发挥甄别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提升的功能。上述争论、质疑,伴随着并促进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反思与成长,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昭示了下一步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点与举措。
三、坚持理论宏“道”和问题导向,多管齐下,帮助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幸福愉悦的职业人生
1.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的理论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摒弃“注经式”讲解,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与规律,用理论征服学生,展现理论魅力,才能做到高屋建瓴,永具覆盖面和应用性。
(1)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理论职业应该满足人们生理生存、安全、归属、交往、自我实现等多层次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意、信、行协调统一的“职业人”。这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轨道和方向,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优化。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培养功利实用、唯薪金和物质待遇至上、营营役役的对象,必须培育融职业知识观念、职业心理情感在内,具有奉献责任担当,敢于攻坚克难,具有强烈的职业热爱,具有坚定职业信仰,决不轻言放弃的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人,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单位,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这样的职业人,不会感受到压抑与孤立,不容易产生疲劳奔波的异化感,从而成为幸福愉悦的人,成为积极行动,阳光向上的人。
(2)职业道德要素理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技术传授与注意事项的讲解,则人为降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与规格,基于国家社会长远需要,职业道德要素应该包括诚信、责任、协作与创新四个方面,做好这些,职业人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人提升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为组织、企业、公司做贡献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上述要素体现了职业存在发展的必需,体现了职业人安身立命的普遍素质,既是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对象的永恒追求,也是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精华所在,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且只能围绕并服务于这些内容,使它们得到充分实现。
(3)职业角色理论在职业中,由于岗位、任务的分工,每个从业者都长久或临时扮演着特定的职业角色,当前诸多的职业冲突甚至对抗,均来源于职业角色的不适应、职业角色的混乱、职业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的差距。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基于更高的高度对学生分析各种职业角色的特性、要求,权利义务内容,通过真实模拟和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热情参与,“在场”体验感悟,职业角色理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载体塑造、职业道德教育的平等民主方法探索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4)职业对象分层理论除了一般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宣讲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依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群体而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大学新生、大学实习生、大学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对职业的认知存在差异,均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职业道德教育宜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而实施个性化教育。职业对象分层坚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体推进的原则,要求对新生注重职业规划社会性、合理性引导,实习生注重职业岗位的责任养成和职业知识习得,而对毕业生则着重对择业、创业关系,职业协作、职业诚信等教育,这也要求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是系统配套、持续不断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役,必须根据对象实际,分阶段,有步骤、有规划地实施,各种阶段、不同时空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5)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吸纳利用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广泛吸纳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的职业倾向测试、职业问题诊断测试,管理学的组织行为与领导管理,政治环境变动对职业人选择决策和职业行为的制约,职业道德教育也需要深厚的伦理学支撑,提高自身的可操作性与现实回应力。这样,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盛气凌人、闭门造车和浅表应声,才能实现自身的融通自足,赢得认可与信服。
2.实现“学生”具象化,明确与落实“学生”职业道德要求,为学生后续职业人生打下基础
学生群体和职业岗位人群似乎界限森严的不同,导致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契合通约点,把学生作为“职业人”的组成部分,着重明确与阐述学生阶段应该遵循践行的职业道德如知足感恩、诚信友爱、热心公益、立志高远、豪迈大气、务实创新等各种品质,通过考试诚信、交友诚信、贷款诚信、消费节俭、志愿服务等各方面,通过学生职业协会团体,把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与职业本质规律探索、职业共同话语凝练、潜在职业人脉资源整合、专业核心技能培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为学生走向未来职业岗位架起桥梁,顺利实现走向社会的过渡与跨越,从而自如从容地进入并适应以后的职业生涯。
3.勇于直面和辩证剖析各种职业问题现象
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可广泛引入介绍各种职业现象和职业问题如求职应聘、下岗跳槽、团队合作、职业晋升、职业倦怠、食品安全、职业诈骗、劳资纠纷、职业与专业的不对口等,帮助学生摒弃浮躁心态和雇佣意识,养成善于分析利弊得失,分析目前与长远,权衡公私、义利、进退、仁富等两难的辩证思维素质,指导学生锤炼感恩、谦让、奉献、坚持的优秀职业品质,勇于化解矛盾冲突,澄清疑惑,缓解压力,厚积薄发,最终获取成功。
4.实施专题研究和主题活动,强化参与体验,锤炼职业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能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与知识观点,能以逻辑再造的方式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具有广泛深刻的多视角思考,丰富的信息撷取量,尽显教学个性风格等优势。高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可以精选如企业家眼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兴衰与企业家沉浮、职业伦理、事业与职业、专业与职业等专题,融趣味性、学术性、焦点性为一体,让学生组建团队,广泛调研,平等交流讨论,教师则详细介绍评述各家乃至前沿观点,帮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提高职业知识储备与职业问题应对技巧能力。持续不断,有反馈、富创新的主题活动能确保营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促进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评判的改革与完善。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树立学生主体、真实模拟、主动参与、真实体验、寓教于乐的理念。因此应该精心设计部署如劳模典型宣讲、专家讲座、社区公益志愿服务、拓展培训、校企座谈、实地观摩等主题活动,组织参与地方主题庆典活动,让学生在全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感悟中,比较分析鉴别,及时吸取丰富健康的职业道德养料。从而指导学生在逼真熟悉的职业场景中,未雨绸缪,正确利用可能的职业机遇,从容应对并化解未来的职业困境。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1引言
职业道德常指行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体现,也是所有从业人员所具备的道德情操、道德准则与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目前,企业已经将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企业招聘员工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和个人对用人单位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调查表明,现在的中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互助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加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用人单位希望中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真正职业道德的学生。目前关于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但涉及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就比较少,且其全面性、系统性不强。例如:杨实生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及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需要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政课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性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思政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措施;唐徐林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以及企业对建筑工程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这些要求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邓海燕从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分析了目前高职学校职业道德的教育方法,探究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新路径;刘雪松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多渠道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改革考核体系、开展实习实训、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等都承载着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郑春雨认为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培养的趋势和心理规律,从切实引导高职生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职业道德情感、坚定和巩固职业道德意志、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四个阶段入手,建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化和固化机制。以上的研究中对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分析,但就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就很少,而且研究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
2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各基层建设施工单位的一线岗位,土木工程行业属于艰苦行业,学生需要适应施工现场的艰苦环境。如果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就不会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很难适应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艰苦环境。因此,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锻炼和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重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中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职业道德观念淡化:目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具有目中无人、个性强、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气,致使他们职业意识不强、团体意识淡薄、职业态度不端正、工作积极性不高、喜欢推卸责任等不良职业习惯;目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短视,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学习功利行为强,认知片面化,把学习的实质狭隘化的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一技之长,致使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欠缺刻苦钻研精神;目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得较差、跳槽现象普遍、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失误率较高、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等,这些现象在较长的时间内制约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很多中高职院校没有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师担任,甚至由一些辅导员担任,致使对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强或不专业,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据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中高职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职业技能比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更重要,说明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学生没有将接受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自身职业规划设计的一部分;中高职院校在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不了解,只能进行理论性的片面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际需求,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中的专业需求,也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影响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③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评价机制不科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要求员工具有不断变化且进步的职业道德水平。然而很多中高职院校教师没有结合当前土木工程行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没有及时更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甚至有些教师将不健康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给学生,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受陈旧的或不健康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也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另外,还存在中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的评价机制缺乏秩序性且不严谨,学生不能从当前的评价机制中科学的确定教师的授课情况。
3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当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了满足当前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需要提高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为了增强其实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措施来进行。
①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中高职院校应该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统一协调起来,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投入,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中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中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者都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负重要责任,同时也为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中高职院校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全程的灌输式教育,把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计划,从入学到毕业的这段学习时间里系统的灌输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在“两课”的教学中,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职业道德的习惯;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融合土木工程案例,寻找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结合点,巧妙的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将土木行业标准和纪律牢记于心,让学生理解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务实择业。
②及时更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壮大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经常调查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及收集相关的企业素材。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及时更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受当前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知识,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达到当前企业员工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水平。另外,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聘任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加强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满足土木行业的发展需要。
③完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中高职院校应该科学的修改制定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育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的思想。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评价主体有:学生、同事、教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组成,其相应的评价形式有:自我评价、同事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较客观的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例如:采用批评和表扬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均可以多方位的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使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使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得到良好的发展。
4结束语
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事业发展高度,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高职院校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多渠道、有针对的开展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实现自身未来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道德的议论文4篇
2.关于社会道德论文
3.浅析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论文
4.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论文
5.有关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