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雕刻

2017-06-01

微雕,又称米刻、细刻、米粒书画等,是在细小的物件上刻字、绘图,雕刻时以刀代笔,是一项古老技术。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一门技术。

微雕的内容简介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微雕施工极小,没有相当高的微观雕刻技艺和书法功底以及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且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它不同于微刻,“微刻”是凹进去的,有装饰性,少立体感。通常人们把“刻”说成“阴雕”,而“雕”则指“阳雕”。微雕雕刻出的是精微细小的立体画面,是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阳雕微观雕刻艺术。

微雕的发展历史

最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微型雕刻。萧艾的《甲骨文史记》记载:“甲骨文刻的技巧十分精妙……小的细如芝麻、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人能在棘刺上刻一母猴。

明代盛行核雕,称为“鬼工技”,是鬼斧神工之意,明代核雕流行于广州、苏州、山东潍坊等地,明朝魏学洢的〈王叔远核舟记〉写王叔远的“核舟”则是在果核上镂刻一艘船。《皖志综述》记载,明代歙县“刘铁笔精于微雕,能将径寸木石刻成奇器,在7寸石牌楼上镂出山水、树木、楼阁,窗户不盈黍而可启闭,玲珑透彻,细极毫发”。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早期微观雕刻门类较少,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精密细微的刀具不断被制造,加之一些可用作微观雕刻的新材料产生和发现,微观雕刻新门类不断产生。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微雕”概念有点“模糊”,很多人常把“微刻”、“微画”与“微雕”混在一起。致使在描述“微雕”时很难抓到微雕技法的要点。微雕之不同于“微刻”最主要的特点是有立体空间的呈现,《核雕》、《骨雕》、《象牙雕》、《竹雕》和《微画雕》等都应属于《微雕》范畴。而“微刻”是凹进去的,有装饰性,少立体感;而《微画》则是用笔或刀线描来微刻画面,或称线描画微刻,是一种精微细小的画种。微雕雕刻出的是精微细小的立体画面,是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阳雕微观雕刻艺术。

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在很多微雕作品画面上常常兼有微刻诗词或文章,此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微刻文字书法效果重要性,那些虽刻得细微的某些作品无非蚁足一堆,在放大镜下观察,波磔点划,不成样子,字型或呆板,或歪斜,或扭曲,实不足取。尤其在微雕作品上的微刻功力怎样,也成了评判微雕作品的成败。好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推崇,除了微雕技法外,究其原因还在于微刻布局而又要表现出铁划银钩的书法功底。清朝微刻大师于硕其擅长在折扇边骨上进行微刻,能在指宽的扇骨刻三十行字,可于扇骨竹边浅刻数千字,且无一败笔,笔笔有帖气。字至细微处,要用20倍放大镜才能看清辨明。现代雕刻家因受竹子本身材质的限制,已极少在竹子上微刻如此小的文字。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微雕的雕刻工艺

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破坏了一个精细画面或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雕”、““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微雕的刀即是笔,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刀不达意。在微雕作品上配微刻题款一定要讲究书法效果,那些见大显丑,字之歪斜,行之不齐,画之失准,配之失调,都是创作者应避免的。第五,应把握刀具与石材所产生的线条变化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