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论文范文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在漫长的教育发展中,教育心理问题已引起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心理论文范文一:中职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班主任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很多时候,班主任也是学生的引路人,而教育心理学是教与学之间的一个微妙的,但确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概念,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中职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会因为压力的逐渐增大而变得烦躁。而这个时候,正是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尽最大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新时代背景下中职生的特点
当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普职分流越来越接近,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招生标准也开始降低。只偏重招收学生的数量而忽视质量,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加之这样的学生性格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任性,张扬,自负,而有的学生确胆小,自卑,脆弱。像我们职校的学生有50%以上都是“留守少年”,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谈,这样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中职生往往存在的思想状态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能力不强,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的。所以,他们缺乏自信,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性也较差,有些学生更是抱着只要取得一个毕业证书的观念,家长则抱着孩子在学校“混大”的想法,而不是想学到一门真正的实用技术,增强生活的能力。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性格多样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班主任要在心理足够强大的基础上,去改善学生不良的品德,要保护好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初级阶段。校园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给新时代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心理学的涵义
教育心理学指的是介于教育和心理之间的一门学科,而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也对我国的素质教育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教育和教学中,老师及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表达了在教学中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技能,智力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变化都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改变。尤其对中职生来说,心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前提,两者是相互并存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教育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3.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加强沟通,建立互信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心灵的沟通,通过用心传达给对方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一方面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十六、七岁,是好学,好奇,叛逆阶段,班主任要把他们当作朋友来看待,真诚的指出他们的缺点,语言可以委婉些,避免因语气过硬,而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可以作为他的第一个倾诉对象,用真情去沟通。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班主任正确的管理方法,也是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出的重要沟通和管理的形式。
3.2正视学生的问题,改变陈旧的观念,建立自信
加纳德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这指的是,一个人不论你天生的差距有多大,都有机会超过其他人,而这种理论的研究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中都得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因此,班主任要改变原有的陈旧思想,只重视学生们成绩的高低,将成绩不好的同学当作“问题”学生来看待。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独特的魅力,为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以及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这样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极为重要的。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目的是让学生走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牢固基础,为家庭、社会承担责任。所以,职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班主任通过学生的喜好和心理变化去制定出学习理论和外出实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们接收到更全面的技术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中职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核心。通过教育心理学,去重视教育的整个过程,深入地体会学生不同时间段的情感变化。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目标,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的真正目的。中职学校对于培养未来国家新一代的技术型人才承载着艰巨的任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师生等级的划分,师生缺乏交流和教师思想陈旧等观念。随着职教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将全面开花结果。
教育心理论文范文二:中小学武术教育中教育心理学的运用
1概念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1]。教育心理学涉及到教育现象、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等方面。中小学武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之路通达的必经之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宗旨的具体诠释。在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成败归因等心理因素应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因遵循的教育心理原则进行研究,无疑能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实现武术教育的强身强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武术走进中小学的充分性
2.1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体育应该回归到教育中去。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都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宗旨相符合、相一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我国教育的宗旨。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奠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阶段,学生在学校承担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家庭的期望、课业的压力、体育锻炼的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体质连续25年下降。因此,“教师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任务”[2]。武术作为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调节神经,促进智力发育,使学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完成学习任务;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德品质和尊师内容更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美德的熏陶,是对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缺失的最佳匡补;而武术套路运动中的风格美与神韵美,更能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因此,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
2.2武术走进中小学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2]。武术作为实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样的运动形式和完备的技术体系,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力量、耐力、柔韧等各项素质。武术的教学过程绝不是单项传递、孤立进行的,无论是武术教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讲解示范,还是学的过程中的拳械对练与集体演练,无疑都是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平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体悟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诠释;而通过以武术为平台的各种演出活动与赛事,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协作能力无形中增强。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发掘武术在健身、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价值,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得以彰显。中国武术与素质教育在宗旨与定位上乃是一致并相通的,都是致力于人的身心和谐完整的塑造,都是要使人的精神和人格成熟、练达与完美,将“武之教化”与“素质教育”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物化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转向。
教育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小学生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2.浅论心理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3.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论文
4.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