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间美术 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谈谈民间美术。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谈谈民间美术全文如下:
一、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
浚县泥咕咕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抟土造人的传说。五帝时期,颛顼帝按照驯养动物的形象在黄河岸边取泥捏制飞禽走兽,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浚县出土的陶泥咕咕印证了这个传说。到了汉代,泥咕咕的制作工艺已很成熟。在浚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搏虎图》,再现了古狩猎的场景,整图造型简练生动,表现出先民在塑造人物和动物方面的技巧。
汉唐黎阳城曾出土大量的唐宋瓷器、石雕、陶瓦等,在遗址的东北端的一座汉代古墓里,出土了一对陶质泥咕咕,从造型和包浆看,这是一对彩绘鸽子,其背面有一孔,可吹响,如陶埙。宋代泥咕咕的出土主要还是集中在黎阳城遗址和宋代通利军城遗址,如宋代瓷质关公、宋代瓷靴。
浚县泥咕咕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浚县古庙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俗地说,庙会滋养了泥咕咕,没有庙会,泥咕咕就不会发展到现在。由于泥咕咕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承载着传统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可谓老少咸宜,倍受群众欢迎。早在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浚县泥咕咕荣列其中。
2012年9月,浚县泥咕咕入选大学美术教材。民间艺术家王蓝田的作品也被选入全国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作为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浚县泥咕咕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史料价值,给人以深邃优美的审美感受,体现在泥咕咕作品中的创造精神令人赞叹。从审美角度而言,浚县泥咕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让人爱不释手。同时,作为一种生态的民间艺术,它是远古先人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和活态化石,起源于民俗,发源于信仰,并非单纯的视觉产物,而是集深刻内涵与泥塑对象融为一体的物化形象。
二、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浚县泥咕咕目前专门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黎阳镇杨纪屯村,著名的技艺师有王学峰、宋学海、张希和等人,能工巧匠众多。上世纪80年代,全村750户人家中有600多户都是依靠捏泥玩具为生,泥咕咕也从原来的儿童玩具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艺术品。现在全村已形成泥塑专业户50多家,作坊20余个,年生产泥塑作品80万余件,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浚县泥咕咕的品种多达100多种,包括飞禽走兽、人物、民俗风情三大类。发展至今已分化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和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浚县泥咕咕飞禽走兽类以浑厚朴拙、简洁生动见长,传统人物则具有粗犷淳朴的风格,民俗风情类泥咕咕以行简神妙为主要特点。当前,影像和制约浚县泥咕咕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精品力作匮乏,强调技艺忽视工艺,包装推广不足,受众群低龄化严重,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仅依靠本地市场生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并找出问题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其按照正常的发展轨道前行。
首先,应从制度法律法规建设入手,进一步规范发展方式。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关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条例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但这些政策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当地政府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具体实施,仅仅依靠传统观念、市场运行来保护,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当地政府要从观念上真正关心和重视泥咕咕艺术。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有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以及发展思路和举措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浚县泥咕咕的发展需要了,正确认识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展浚县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客观对待浚县泥咕咕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是当地政府必须要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的不懈努力,因此,要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更不能操之过急,大干快上,这对发展传统文化毫无意义。
其次,保护民间技艺,更重要的是保护文化资源。表面上看,发展浚县泥咕咕可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浚县泥咕咕对于传播中原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文化价值更加丰富。长期以来,由于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一个容量客观的产业链条和市场,也产生诸多的问题,如市场混乱,品牌影响力不足,产能失衡等。浚县泥咕咕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应由专门组织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控制利用。
在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应充分论证,把钱用在刀刃上,比如自助真正的浚县泥咕咕泥塑艺术传承人,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中,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资助泥塑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和作品展示,将泥咕咕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发挥到最佳状态。
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一方面,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研究,同时,也离不开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民间艺术在研究大众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使得工匠们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购买者和艺术鉴赏者的关注。发展浚县泥咕咕艺术,应建立相应的泥塑研究机构,对浚县泥咕咕的历史发展、艺术成就、地位影像、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浚县泥咕咕的艺术内涵、审美标准、传承人的师承关系等等,以达到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的目的。
同时,在当地大力普及正确的泥咕咕审美知识,使大众真正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泥咕咕,让老百姓自觉地喜爱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应将泥咕咕艺术鉴赏课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学生头脑,使得泥咕咕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一种老百姓都明白,都喜爱的艺术,切实把艺术之根扎进民间,根植于民间,这也是保护传统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