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思范文

2017-06-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思范文篇1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我的主要设计有两个方面的亮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导入时间比较长,目的是对过去所学的杜甫的诗歌进行梳理,毕竟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旧知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又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诗歌学习的氛围,还明确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可谓一举三得。

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思范文篇2

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杜甫带着崇高理想的生命状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如果把视频放在课前也许效果更好;如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讲,也许效果更好;如果pk朗读阶段的评价再具体再积极些更好;如果讲授过程再激情些更好;如果………… 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行!

教学一门也是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品尝了失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开头初读把握较长句子的停时,对学生朗读节奏划分的指导不够,以致在这一环节耗时过多,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又如在三读质疑中给学生时间不足,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够到位;再如最后学生五读揣摩诵读时,只时简单提出来要求,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因而学生还读得不够好等等。这些都有待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思范文篇3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兴盛的文化,唐朝盛行什么?(诗歌,顺带明确一下文化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小,唐诗就伴随我们成长,唐代最有名气的两位诗人是谁呢?(李白、杜甫、李白,号“诗仙”;杜甫号 “诗圣”又号“诗史”)杜甫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哪位同学跟他很熟悉的请起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吧。(学生介绍)杜甫35岁前曾经游历各地,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从他的《望岳》一诗中就可以窥见青年的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35岁后寄居长安十年,那时候唐朝爆发了一场动乱,什么动乱呢?(安史之乱)杜甫在逃难中被俘,并被叛军压回长安,看到眼前田园荒芜、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写下了《春望》。(指导大家回忆杜甫诗歌并背诵出来)在此期间,他还写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因为这些诗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史”用诗歌抒写历史。

后来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他弃官带着一家老小辗转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于是就有了至今闻名于世的杜甫草堂。那时候正好是春天,战乱平定了,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诗人写下了《绝句》(学生背诵)茅屋虽简陋,但是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到江边散步,看到草长莺飞,春花粉蝶,于是又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学生背诵)一场绵绵春雨又让他喜不自禁的写下了诗篇《春夜喜雨》(学生背诵)。要是永远是春天那该多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春去秋来,秋风秋雨也来了,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咱们大家一起去体验一下那个深秋的不眠之夜。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