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术教育硕士论文

2017-03-02

一般来说,任何教育活动总是要依附一定的区域空间和环境,并受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文化水平的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育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教育硕士论文范文一:少儿美术教育之我见

[摘要] 美术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打破那种固定模式思维,这不光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 的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武装自己,然后要有敬业精神,才能有资格教育未来之星。所以把教与学作为两个点来做出判断是恰当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 美术 少儿教育 正确的引导方法

美术的启蒙往往发端于幼儿,这时小孩的大脑里开始具有形象思维表达,对一切事物开始了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充满新奇、渴望、探索。对事物的形态、性能、产生强烈兴趣且信心十足。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1]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发掘他们的形象思维是相当有益的,可此阶段的少儿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学,老师怎么教,家长面对形形色色的美术教学无法适从,成为最迫切的问题。

在教学和展览展示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不少家长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孩子真是学什么像什么,你看多像呀,和真的一样。”也许这是家长对自己小孩成绩的直接肯定,这种赞赏和随机的鼓励是有必要的,我也赞同家长对孩子的鼓励。

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小孩的天性,而不是成人的价值判断,成人已经形成了自己年龄阶段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小孩天性的自然表露,家长不知道这些赞叹所付出的代价是孩子观察和想象的缺失,因为孩子学画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锻炼他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画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趣,它能够帮助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用简单的线条,歪歪扭扭的造型和简单色彩的涂抹,表达真实的童心,也许是一个故事、也许是一个要求、或者是一个模仿的心理,所以我一直认为,儿童绘画,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可恰恰相反家长们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就催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传统的美术教育,使大家觉得画得“好”就是要画得“像”,似乎只要画得“跟真的似的”作品才叫好画。

其实像与不像已不是主要问题,虽然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没有比例、没有透视、造型平面,多种形象会堆积一块,可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画面乐此不疲,孩子们已经开始使用他们的大脑来思考、来观察世界,来表达他们的心声。

因为每个年龄段对形象的把握都有不同的要求,再说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不是拿像与不像来评判,事实上它只是具有造型能力后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少儿阶段,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对于他们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掘、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因此,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的天赋和灵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渐渐地被消磨掉。一味地按成人的思维来评判。

另外有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值得商榷,喜欢给孩子做示范,经常让孩子临摹示范作品,拿一副范画万事大吉,所有的孩子都按此模式,结果大家都可以想到,所有孩子的画面都一模一样,唯一好坏标准,就是谁接近范画谁就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最后所有孩子的画面都是一个模子,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部分孩子就会讨厌画画,画面总是不能接近范面,最后放弃画画,因为得不到鼓励。

还有孩子可能一动笔就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让随意画一副作品,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左上角先画一个太阳且永远是一个样子,一动笔房子永远是三角形的顶,孩子的创造力被限制,他们不再愿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想象的大门也从此关闭,以至于今后没有范画,孩子就画不出画来,原本喜欢画画,可以一口气画出很多稀奇古怪玩意的孩子不会画画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逐渐的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长大,反而越不喜欢画画,我想,如果孩子们能在愉悦的情绪和自由自在的氛围中,轻松而又投入的地绘画,让他们随意表现他们纯真的天性,对世界和艺术朴实稚拙的理解,丝毫没有功利的考虑,大胆地用色彩和线条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五彩缤纷的童心,不再按部就班的、老老实实的作画,那么每个小孩的作品就会出现千人千面。

要做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老师有正确的引导方法,比如;同样是表现一副大自然的画面,画面中会出现太阳、小山、树木、房子、草地和一些小动物,太阳就不一定按通常模式安排到左上角或右上角,可以有多个位置来安排。比如,可放到房子、小山或树木的后边不一定是完整的一个太阳,通过色彩的变化,画面中会出现早晨或傍晚的优美大自然的表情。通过其它画面主体的不同变化,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构图,除了固定的主体,孩子们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以及道具搬到自己的画面中,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在画面里还可以安排故事情节。

通过这样的引导,充分发掘小孩的天性与想象力。再加上现代多样化材料的应用,每个小孩画面包括每张作品都会有不同变化,更增强了儿童对绘画的积极性。多次的练习与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就不再是被动地奉命作画,而是自觉自愿,是兴趣,是对线条、色彩的热爱,是充分的表现艺术的自然宣泄。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打破那种固定模式思维,这不光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 的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武装自己,然后要有敬业精神,才能有资格教育未来之星。所以把教与学作为两个点来做出判断是恰当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第六章幼儿认知的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

美术教育硕士论文范文二:如何综合开展美术教育

[摘要]由于主课的任务很重,往往对美术课不重视,而且经常把美术课占为己有。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文化课和艺术修养课在学生个体成长并驾。我们的责任是努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审美、创新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 综合素质 教学方式

近几年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美术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努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及审美、创新能力是我们的责任,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呢?

一、在教语数的同时教好美术,变单向为双向

语数教材里就有很多与美术有关的内容,精美的教材设计和每一课都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每一课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原本是为了通过形象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的,但我想,美术教师不正也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讲美术知识吗?无疑这是一个提高美术兴趣的绝好机会。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美术的配合。

我们知道,在美术教学中,更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语文的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识,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学科之间的整合。上课时,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文字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盘古开天地》这个课文的想象非常丰富,配备的插图也非常美。书中有一整张纸画了盘古的形象,一个脚蹬着地,双手撑着天的巨人,背景云雾缭绕……,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又着意引导他们感受了图画的美。我是这样来增加美术内容的,在这幅画面中为什么把盘古画得这么大?画面中天和地是怎么画的?运用了哪些色彩?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如果要你画盘古你会怎么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灵活的运用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又如数学课里就有一个单元是《对称、旋转和平移》,所讲也就是美术图案里的内容,只不过加上了数学的元素。在教学中,我运用科汉•盖纳写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书中介绍的“对称与设计”的方法,先是让学生看看镜子中自己的脸,用尺子放在脸的中部,明白什么是对称。然后发给学生大小和色彩都不同的长方形纸,用了重叠或不重叠的方法进行对称的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既要考虑方块形的位置以及色彩的关系,而且眼睛离不开对称的目标。

学生通过设计活动,直观、平直的掌握要求学会的一个数学概念,体验创造设计的愉悦,同时了解、欣赏、感受美术中图案的对称美。“儿童学习了某种学科课程后,再创造有关的美术作品,他们就能在具体的经验中,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科汉•盖纳)这样既上好了语文数学,同时提高了美术素养,有了一定的欣赏素养,对美术也就增加了喜爱,喜爱了,兴趣也便有了。 二、就地取材,变匮乏为丰富

在教学工具匮乏的时候。通常没有美术工具我们的美术教学就无法开展,觉得这样上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我想还是从实际出发吧,在绘画教学中,一,尽量用一、二种颜色去表现画面;二,工具主要用铅笔、圆珠笔;三,增加线描画的内容。

如手工课要用的卡纸,住校的学生可以去边上的小店要一些香烟壳;又如《玩具望远镜》制作,书中要求的是用一次性杯或零食的外包装壳等废弃用品,学生没有,我就拿报纸、学生平时捡的矿泉水瓶、果奶瓶等,每人发了一份,通过引导教学,简单的示范、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望远镜的桶身,通过粘贴,又利用山村取之不尽的树叶装饰,进行调整。

二十几位同学每人作出了不同的报纸望远镜,效果同样好。农村的孩子一样非常聪明,只是我们必须主动引导和给予练习的机会。我曾听到这样一句话:擦亮学生的另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利用被丢弃的物品把它变成艺术品。这样既节约又简便,更让孩子惊喜地发现,美,原来也在废物中!

三、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这句话在新课标就有,比较老套,每一位老师都会这样说,真正让学生做到那是很不容易的。早先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就拿早读来说,读是为老师而读。美术就更不用说了。如何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学习、爱美术学习、主动学习呢?

开始我带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羡慕起来。果然,学生满眼看到的都是漂亮的美术作品,学生的爱美的心被促动了。在美术课的时候,我常常让学生按课文的内容板画简笔画,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比如《荷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

雪白的荷花,争先恐后在这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了出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瓣,有的含苞欲放……。我一边说,一边就在黑板上快速的画出荷花、荷叶在文中的情景。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单线线描同样能画出美的画面。

在生活学习中,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美是无处不在的,无时无刻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无形当中激活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心理。在美术课中不再是:“我没东西画、我没有材料无法做…”。我这样一次又一次,一步进一步地做,学生美术学习的观念改变了,在提出教学任务后,学生比较配合,能主动的、积极的寻找材料及代替品。

如我给他们安排了一节《有趣的鞋子》设计课,学生所用的材料就是家里没用的广告包装纸、纸板盒、泡沫盒等。不仅仅上美术课如此,课后有关美术的活动同样积极多了。如: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前几期都是我自己写画,后来我都让他们出了,在黑板上涂涂画画,胆子大了,敢作敢为,很有成就感。教师主动,带来了学生的主动,当我一次次表扬时,我发现,他们的笑脸真的成了美术世界的美丽花朵!

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的素质、美术工具的准备、教学的条件等等,都限制着我们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更胜一筹,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把能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利用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干好美术教师这个岗位。

有关美术教育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1.美术教育硕士论文

2.关于美术教育论文

3.浅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4.美术学科教学论文

5.有关高中美术研究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