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

2017-01-13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深入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在迅速扩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并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带了史无前例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及应用

广西教育厅近两年举办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都有微课比赛项目,这使一线教师对微课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制作,从制作到参赛的过程。微课正逐渐渗透到高职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在这股教学改革浪潮的驱使下,我们教学团队进行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借助校园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中的微课教学栏目,进行了微课教学改革尝试,在教学实践与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微课的界定、分类与特点、微课的教育价值、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微课的应用以及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微课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微课

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和教育机构都对“微课”一词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相比较之下,我们较为认同的是焦建利教授给出的微课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我们认为微课作为移动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仅有教学视频是微课的制作及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黄瑞国不够的,还应配以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学习交流、学习评价与答疑指导等辅助功能。

(二)微课的分类

在分析国内外微课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微课从应用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教学型微课和资源型微课。教学型微课,微课录制的侧重点是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国内高校教师为参与各类微课比赛而录制的微课,评委对微课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判,是以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为最终目的,微课的受众面主要是教育工作者,这类微课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本质就是制作成视频的微格教学。如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者将微课按省份分类收纳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这里面的微课资源在数量上远超过可汗学院,可供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观摩学习,但不可能吸引学生前来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微课资源在知识结构上毫无联系,不能自成体系,学习者面对庞大而精彩的微课资源不能进行系统地自学。资源型微课,是一类侧重学习者系统学习的微课,这类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简洁的、易懂的、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视频,方便学习者自己完整地学习一门课程,这类微课我们称为资源型微课,如可汗学院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有完整目录结构的系统化的微教学视频,视频之间前后关联,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就可以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学团队开发的微课,就属于这一类微课,下面也主要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型微课展开讨论。

(三)微课的特点

教学内容精。微课是以一个知识点为授课内容,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讲解透彻,方法和手段更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浅出,易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教学时长短。授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不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有利于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视频容量小。微课视频文件容量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20M,视频格式一般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FLV格式较多。可以用电脑、移动设备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也可方便地下载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自我保存资源。资源构成系统化。资源型微课强调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微课按照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由知识点命名各段教学视频的名称,索引成章节下的目录结构,通过超链接进行跳转返回,方便学习者调取、查找。学习辅助工具全。微课教学视频作为主线统领一门课程,一系列与教学视频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如自测练习、测试反馈、总结提炼、操作素材、电子教材、在线答疑、网上交流、在线辅导等都围绕着视频的内容而展开,它们与微课视频一起构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目录分明、相辅相成的系统化的在线学习环境,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可以方便地做练习,做笔记,看反馈,求帮助,与他人交流与讨论。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一)微课的设计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应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微课究其本质,是视频化的课程,仍属于课程的范畴。因此,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也必将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已经搭建了基于工作任务为结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时,遵循着计算机在职业岗位中共同的、一般的、最基本的需求与应用,在工作情境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驱动学习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继承了已开发课程的成果,以原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将每个工作任务细化到知识点、制作成有完整目录结构的系统化、连续化的微课视频,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型微课库。

(二)微课的制作

用专业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可以录制出较为理想的微课。我们是用专业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2.0将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的电脑画面和讲解音频同步录制下来,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大多数的理论和操作,采用录屏的方式可以制作出较为理想的微课视频。这是因为在理论课中,教师一般会选用PPT演示配合讲解,录屏软件可以完全记录教师讲解时的PPT画面和同步音频,录制下的视频,只有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文字和动画呈现与讲解过程,画面中虽没有教师,但更容易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视频中再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数字化动画素材,会使微课更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准确,易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而对于计算机软件操作使用内容,就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录屏形成的教学视频,能更加突出教学内容,而不被其它因素影响。录屏结束后,还应进行后期编辑和美化,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在视频中插入文字、图片、动画、封面和封底等元素。笔者推荐一款操作界面简单,易学且功能强大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这个软件。

三、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学生,个性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尽可能地照顾多数中间部分的学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如果将所教课程录制成系统的微课资源共享给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个别化教学问题。资源型微课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拓展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微课视频,将课堂内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弄清楚,及时调整学习步调和进度。微课的个性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法和节奏主动选择学习,体验到老师给自己单独授课、单独讲解、单独辅导的功效,微课较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因为教师在录制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时,如何将知识点讲授得更加生动有趣、简明清晰,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讲的内容理解、吸收、消化,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迫使教师重新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重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才能制作出有一定水准的微课。另外,教师如何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在高职教学中引入微课必定会促使一线教师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四、微课教学举例学习课题:国防科技大学2014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编莫平、黄瑞国等)中第三章Word2010图文编辑,任务1“制作产品介绍”。试验班级:14工程造价4班。微课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设计制作微课及相关辅助材料,并上传到网站,方便学生课外学习。首先教师将本节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以下知识点,它们分别是:字体设置,段落设置,分栏设置,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格式,绘制文本框并设置格式,插入图片并设置格式,插入形状并设置格式,页面设置,插入页眉页脚,将以上知识点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学院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微课教学栏目。课前自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任务1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初步完成任务1。学生按教师要求,课前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在网站的课程资源栏目中下载视频中所涉及的教学素材,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尝试在课外初步完成任务1“制作产品介绍”。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空间中做笔记,写总结,在班级聊天室中提出学习疑问,完成本节任务的在线测试与练习。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站资源学习的历程与学习所花总时间,教师均可以在网站班级管理的后台中查阅得到,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借助课程管理后台及时追踪每个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状况。课堂提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任务1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制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1。在课堂中,小组交流课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互相尝试解答,之后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成员在用WORD2010完成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教师进行依次解答后,教师启发学生继续进一步修改教材中“制作产品介绍”的固定排版,并加进自己独有的设计想法,用WORD2010的格式编辑达到图文排版的更优化和个性化,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能充分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与我们的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中,仅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原有的“制作产品介绍”的固定排版,没有进一步的个性化设计与修改,而且传统教学要多出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

总结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总结任务1完成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展示学生完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制作产品介绍”的图文排版,师生共同分析、评价作品中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与WORD制作中的技术应用情况,共同总结任务1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最后教师还将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与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理论分析:以上四环节微课教学,能更好地遵循布鲁姆的学习目标教学理论。布鲁姆将学习目标分成递进关系的六个不同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把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学校和课堂中进行,学生在课堂外则是完成难度较大的综合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环节。微课教学是把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功能进行了调换,即把识记、理解、简单的应用这些难度比较小的环节放在课外,而把综合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难度较大的环节放在课堂中进行,这样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更优。借助网络平台的微课资源,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微课教学尝试,实践表明,在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微课教学是可行的,学生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得以提升。相对于传统教学,微课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但微课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占用太多学生课外时间、个别学生自觉性不够等情况。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二: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论文

一、实验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影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但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得不到应用的调控和及时的指导;“教学相长”教学模式介于两者之间,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意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与学相互促进,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单纯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或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根据课程的整体标准以及具体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不仅仅是分析和陈述教学目标,还要对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因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者要达到该学习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并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也为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公正、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良好的教学任务分析,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技术以及学习环境,构建评价维度和准则。

(三)注重反馈和评价

心理学界公认学习受反馈的推动。肯定性评价会使学习者在学习上的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心理上获得满足,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鼓励作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否定性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当的焦虑会成为学习者努力学习的动因,当焦虑水平处于中等程度时,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高,故有关学习效果的反馈应有助于学习者保持适当的焦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阶段性的测试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获得有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实施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与不足,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反馈和评价的影响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从同一个教学活动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反馈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分析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联系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提高课堂效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以coreldraw模块为例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特征,前期分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主要通过学习者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进行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从一般特征(年龄、个性差异)、初始能力(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信息素养(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态度和责任)三方面进行分析。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者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之后的又一次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学习。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所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要找到学习需要,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据史密斯和罗根的研究,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以下问题时,就可以确定学习需要分析的必要性:

1.不足,学生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2.效率低,当前的教学效率低;

3.无兴趣,教学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坚持性;

4.效果差,教学中已经涉及没有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中,经过前半学期的了解和观察,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浓厚,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总结原因有:

1.内部动力不足。学习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本课程是根据学生所在院系的要求进行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期能够学习该软件的操作使用,那么在以后学习专业绘图课程的时候,软件本身不会成为学习者学习的认知负担,这一点已经跟学生明确说明,但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

2.外部监督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3.任务刺激不足。根据coreldraw软件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能够充分使用所讲工具,难度适当且画面美观的例子进行讲解。如此,既不会挫败学习者的自信心,又能够练习使用该工具。

(二)任务刺激

随着学习的深入,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使学习者对技术的态度逐步从关注技术本身的技术阶段转移到用技术作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工具阶段,进而达到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的素养阶段。学习者的技术素养直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谓的技术素养是指学习者对与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为了达到学习目的,从而进行主动学习。教师给学习者的任务难度不易太高,否则会挫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过低,导致达不到刺激作用。适当的任务刺激,可以使学习者平稳地把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衔接起来。联系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在讲解“椭圆”的时候,可以选择如图2所示的案例,涵盖“椭圆”工具的使用、复制、镜像、轮廓、焊接以及“椭圆”工具中弧的绘制和学习。本案例既能使学习者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又能在此基础上加入“椭圆”工具的学习。案例的画面美观、简单,不会让学习者产生抵触心理,又不会因太简单而使学习者产生轻视的心理。教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能理解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允许学习者有遗忘、有错误发生,故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细致入微,详略得当,在不断的重复和操作中,使学习者形成潜移默化的操作惯性。

(三)强化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查德•格里格(RichardJ.Gerring)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Zimbardo)认为记忆需要经过三种心理过程的操作:编码、存储、提取。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阶段的信息存储模式,只有经过复述的短时记忆才有可能转入长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是一个容量很大、保留时间很长的记忆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习者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才可以对信息进行随意的提取,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强化就成为学习者信息加工的助推剂。为了帮助学习者强化所学知识,同时也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督促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策略由原来的“教师讲解+学习者自由练习”,变为让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案例的制作,并提交作品,同时本节课的作品也会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学习者由原来的消极怠工,到现在的积极主动,改变非常明显,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经过对大部分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当教师在本节课中要求学习者提交作品的时候,学习者的内驱力被充分调动,并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的制作。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完成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但经过几周如此模式的练习,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在逐步提高。以上述“椭圆”工具案例——小熊为例,在教师讲解过案例的制作过程后,学习者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使用椭圆工具完成小熊的制作,并且熟练掌握“椭圆”工具的使用。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督导和指导作用,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问,在不断的强化中,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最后,要求学习者按要求提交案例作品,如班级+姓名.cdr、班级+姓名.jpg,方便教师按班级顺序进行查看和评阅。同时这也是期末考试需要提交的文件类型和命名格式。

(四)反馈、评价

认知主义者认为反馈具有信息功能,即学习的过程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当学习者主动解释信息,并使它产生反应时,反馈给学习者提供关于反应正确性的信息,并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元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反馈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关于教学内容、学习行为以及情感关怀等方面的信息;评价是教师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主要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态度以及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等方面进行的客观的判断。恰当、公正、合理的反馈和评价能够很大程度地唤醒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认知内驱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反馈,重新设计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通常教师会在下课前20分钟收学生的学习作业,并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评价。教师依次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具体指出其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完成效果好的学习者进行表扬,进而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使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内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以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充实感。教师评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的维度和语言的表达。评价的维度要围绕本节课教学内容展开,语言表达宜中庸,忌激进。以小熊为例,要求学习者按要求提交CDR源文件和输出的JPG文件,在进行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时候,要着重审阅学习者的整体完成情况,以及椭圆的属性、轮廓、镜像、对齐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再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总结

通过将任务驱动引用到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研究了任务驱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简单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但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对任务设计以及评价反馈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本研究为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思路,以供参考和借鉴。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计算机应用论文

2.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全参考

4.计算机及应用毕业论文

5.关于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