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积极向上的文章,积极生活的文章

2017-02-28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所以积极向上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色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生积极向上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积极向上的文章一:人无所舍,必无所成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个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希望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无论成败,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喝彩!跌倒了,失去了,不要紧,爬起来继续风雨兼程,且歌且行。擦亮你的眼睛,别让迷茫蛊惑了自己。只有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才会有船只,才会有明天。

活着,经历着、坚持着,本就是多么的可喜。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痛折磨,没必要将苦处放大,也没必要怨天尤人。放下心中负累,生活从没有拖欠过我们任何东西,不用总哭丧着脸。世界很大,风景很多。喝杯咖啡不加糖,品品苦滋味。

未来少预想,尽量别假设。把拥有当全部,看当下成永远,若浮躁过甚、浮夸过多、浮华过累,必欲壑难填、心境难平、负赘难卸,终劳力伤怀,徒增烦忧。人生需要爬坡过坎、涉险渡困,无须心耿于一处,驻足于一地,唯苦中寻乐、转苦为乐,方能抬宽视野、壮阔胸襟,看远了轻松点,想开了超脱些。

相信自己的坚强,但不要拒绝眼泪;相信物质的美好,但不要倾其一生;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但不要指责虚伪;相信努力会成功,但不要逃避失败;相信命运的公平,但不要忘了,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学会给自己画扇窗。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学会接受残缺,是人生的成熟。人无完人,缺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人生的无奈。成熟的人,能淡然地面对一切不完美,所以不强求不执着,凡事尽人事,随缘而安。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

年轻时最好不要过分关注社会的阴暗面:要不然内心会越来越分裂,慢慢侵蚀掉积极向上的力量,滋生黑暗力量。无论面临的社会情景多么糟糕,我们都有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社会变革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可我们的生命仅有一次,也没那么长。所以要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做我们能够掌控的事。

人生积极向上的文章二:你为什么总是不高兴

现在中国人好像总是不快乐,学生抱怨作业多,白领抱怨工作累,妇女抱怨家务忙,官员抱怨应酬多,老人抱怨子女不回家……

究竟是什么,让中国人一脸愁容?

1、缺失信仰

为什么我们周围的黑人、墨西哥人靠领救济,甚至街头要钱度日却整天乐乐呵呵?为什么这么多华人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说到底是华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

现在中国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驾驭快乐手段,导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选择了不快乐。

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就像弥尔顿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没有信仰就容易把价值观建立在一些外在事物上,甚至是相互比较上,仰望别人的成功,感觉自己的卑微;仰望别人的幸福,慨叹自己的不幸;比较别人的得志,愤然自己的失意;比较别人的快乐,放大自己的苦痛。

2、爱攀比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用来攀比。

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比较成绩、能力、拿的奖状多还是少,以及考上的是不是名校。等毕业出来工作,又被比较工作够不够好、薪水优不优厚、福利多不多……

长期置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比较之下,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习惯性地养成攀比的习惯:我比不比别人优秀?我的吃穿用度比不比别人好……

攀比成习惯,自然不快乐。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于是要努力去拥有,拥有了如果能快乐固然好,最怕是拥有了之后发现别人又上了新的层次,从而又增烦恼。更别说有些东西是人穷尽一生都没办法拥有的。

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3、对美好的事物不感动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我们可能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对于大自然创造的美,对于他人创造的美,我们是否去欣赏了呢?

我们似乎总是脚步匆匆,对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生活美、创造美,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浑然不觉。

如果我们能为了欣赏路边的美丽花朵而停一下匆忙的脚步,因为叶子随风摇曳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看到小孩纯真无邪的笑脸而心生喜悦……那么,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的时刻将会多很多。

4、不懂得施舍

宋代张商英说“乐莫乐于好善”,一个懂得付出而不是单单索要的人才会快乐。

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向灾区捐赠几个亿是施舍,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也是施舍。

“大嘴美女”姚晨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的第三个年头,过去三年,她先后到过菲律宾、泰国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

她说:每当我背起背包,到世界各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感到正能量回到了我身上,做上这份工作,有梦想成真的感觉。

姚明则说:“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社会有用。”

5、单调与规律

中国人缺少生活的热情与娱乐,生活通常是按部就班。学生的生活是三点一线,为了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而活,人生单调得似乎只有学习和书本。

职场人的生活也是上班、吃饭和睡觉,宝贵的周末时光仅用来休息也不够,而难得出去郊游或娱乐。

也许到了老年,才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游玩,却是身体不争气,经不起四处出游、大吃大喝了。

为什么富士康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多起“跳楼”事件?因为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6、焦虑无处不在

中国人也无时无刻不出在焦虑之中。

焦虑社会不公、焦虑没钱没权、焦虑物价依然飙升、焦虑食品不安全、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环境污染……似乎总有焦虑不完的事。

但是,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快乐。总在忧虑,哪有时间快乐?

7、压力太大

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责任总会或多或少地赋予到中国人的身上,形成他们的压力。

中国人面对的压力非常多,工作的压力、成家的压力、抚养子女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

而在这些重压之下,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缓解这些压力,日积月累,这些压力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不快乐,甚至伤及他们的健康。

8、不敢坚持做自己

妈妈的期望、爸爸的期望、姐姐的期望……

中国人被很多人期望着,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一个人要成为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子的好爸爸、朋友的好伙伴、同事的好搭档,唯独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自然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9、心灵的封闭

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就写过一本书:《美国人心灵的封闭》,书中说美国人的心灵都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年美国青年人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质世界,疲于奔命于琐碎的日常生活。

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也将自己的心灵关闭了呢?要知道,即使在最穷困、最危险的境地,只要你能打开心灵,也总是可以发现使自己快乐的东西。

人生积极向上的文章三:幸福离你有多远

究竟什么才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能够生活无忧,享尽人间美味,阅尽人间风景,让自己快乐无忧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关于对幸福的体验,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理解,理解不同,幸福的滋味也就不同。

其实,幸福与有没有钱关系并不那么大,有钱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比一般人高。但你是否自问过幸福离你究竟有多远?滚滚红尘中,你是否感觉到幸福就在心中那个还未被触及的地方?

幸福,首先要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家对一般人十分重要,每个人都会渴望着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能够拥有一片宁静的天空,给自己一份心情释放。

幸福还是生活安定儿女承欢,幸福是夫妻相伴白头到老。幸福还是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和生活圈,即使这些不能给你带来所谓的成就感,但对于你却是十分重要的。

幸福还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可我们往往不见珍惜,等健康离我们而去,我们才在后悔中显得那样无奈。“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买命。”是否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幸福是在你心情烦闷的时候,能有个人倾诉;幸福是在你快乐的时候,能有人分享;幸福是当你生病的时候,有亲人的相伴;幸福是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有人为你撑起一把伞;幸福是在身心疲惫的时候,收到远方挚友的一声问候;幸福是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幸福是生活给予你的睿智和悟性;幸福是快乐;幸福是关爱;幸福是同甘共苦;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流淌在我們心底的一首充满温情的歌。

其实我们的需要很简单,就是在静美的荷塘边读一本书;在如水的月光下与家人静静的散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与朋友叙叙那淳朴的友情,这一切都是我们所渴望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目标,过于苛求事情的完美或者一个人的无暇,其实只是给自己的心理增加了一道沉重的枷锁,当我們沉湎于此境,而承受着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伤痛的时候,我們忘却了给自己留条退路,却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是觉得幸福是那样遥远而不可及,永远近在咫尺而从未拥有。可当目光触及到路旁石板上相依而坐的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那平静幸福的目光,你是否觉得那幸福便如同这平静的湖面。又是那样具体、真实。看到他们都会感觉到一种难以表达的亲切感,是一幅多美妙的画卷。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缺乏一颗发现的眼睛,那些平凡中点点幸福就在不经意中从我们手中溜走。只有珍惜我們生命中每一刻,珍惜我們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幸福,不会再遥远,幸福就在身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