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2017-05-12

宁可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不及格,也不能去作弊。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下列各项制度符合西周情况的是: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等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3.在下面的几个春秋霸主中,都城在山东的是A.齐国 B.晋国 C.秦国 D.楚国

4.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

办法应该是

A.积极当兵,保卫国家 B.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C.合法经商致富 D.不隐瞒犯法行为

5.“5•12” 汶川大地震使无数建筑垮塌,但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它是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三星堆”青铜文化遗址

6.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秦——-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

7.“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暗指

A.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C.秦朝刑法残酷,社会动荡; D.秦始皇死后葬于阿房宫。

8.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9.下列两汉时取得的成就,哪两项居世界前列?

①丝织品使用提花机 ② 用水利鼓风冶铁 ③钢材制作方法 ④铸造五铢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10.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1.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演义》

12.观察右图,它反应的生产流程应出现于我国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13.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郦道元

14.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请问这套体操是古代哪位医学家创编的?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1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16.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是?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17.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

A.春秋 B.战国 C.汉朝 D.三国

18.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

19.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A. 王羲之的书法 B. 顾恺之的绘画

C.龙门石窟的佛像 D.秦陵兵马俑

2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曹魏、北魏 B.前秦、北魏 C.西晋、北魏 D.前秦、东晋

23.下列关于古代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湖北随州出土的一套编钟是战国时期的 B.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C.“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是用楷书写的

D.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24.1976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为了纪念祖冲之下列哪一方面的贡献? A.在圆周率方面的贡献 B.发现了月食的原因

C.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D.写成《水经注》一书

25.小李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他可以阅读下列作品中的

A.《水经注》 B.《史记》 C.《离骚》 D.《兰亭序》

二、填空题

26.汉代东西二京指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7.东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有数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测定地震方向的___________。

28.西汉末年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时期,_____________在民间兴起。这两种宗教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

29.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科学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能力题

3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军事上的特点是什么?

(3)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4)战国时期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1.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

材料一: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县令

材料二: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2)材料一中开创实践此制度的人物是谁?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突出特点。

(3)汉武帝时期继续实行此制度,出现了什么局面?从政治、军事、思想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材料二: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材料三:西汉的疆域图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天子”指谁?“通使”之事是派谁去完成的?(2分)

(2)材料一中的“天子”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的?

(3)指出材料二交通示意图名称及历史作用,材料一中的“通使”与该示意图的形成有何关系?

(4)对材料三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有效管辖?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胡人:主指少数民族)

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的“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原因是什么?这与材料二中“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什么关系?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关的北魏统治者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B 2B 3A 4B 5 C 6A 7A 8C 9B 10C 11 A 12D 13A 14C 15A 16 C 17D 18B 19 D 20C 21A 22B 23C 24 A 25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26.洛阳,长安

27.《九章算术》,地动仪

28.佛教,道教29.贾思勰,《齐民要术》

三、综合能力题(30题10分,31题11分,32题11分,33题10分,共42分)

30.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分)

(2)政治:各国变法改革。军事:争霸战争(4分)

(3)百家争鸣(2分)

(4)封建社会形成。(2分)

31.

(1)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反映了法家的思想。(1分)韩非。(1分)

(2)人物:秦始皇。(1分)特点: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分)

(3)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1分)原因: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打败匈奴,维护了国家安定。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大一统。(3分)

32.

(1)汉武帝(1分)张骞(1分)

(2)通过战争打败匈奴。(2分)

(3)名称:丝绸之路,(1分)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分)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创造条件。(2分)

(4) 西域都护(1分) x疆从此正式归属中央(x疆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

33.

(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2分)关系:南迁人们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2分)

(2)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的融合;(2分)孝文帝;(1分)迁都洛阳,使用汉语、汉姓,穿汉服,同汉族通婚等改革措施。(3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