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经历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致富之道。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经历,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经历一:
返乡大学生种植姬松茸远俏日韩
乡情档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200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到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乡领头创办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日本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记账的小会计赵廷艳说:“自6月中旬开采菌子以来,目前已收鲜菌50多吨了。”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
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平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平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领头羊】带着乡亲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从贵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了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当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属企业生产技术部副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胆承包了食用菌厂。“没想到,第二年除了还清赊欠租金,居然还赚了二三十万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乡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让出门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还可以照顾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场坝村。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经反复调研考察,黎富平认定,发展姬松茸这种珍稀菌子是条路子。
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2010年12月,黎富平领头,与村民合伙成立“安龙农望合作社”,当年试种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发展9个大棚,仅干货就卖得17万元。
1亩菌子能增收万元以上!村里一下像砸开了锅,2012年,就有4户有条件的农户参与,亩收入上万元。
没有资金,合作社便统一为农户提供菌种,并协助农户从农行获得每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合作社提供担保,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没有技术,合作社就从菌农中选出6人作为蹲点协调技术员分片包户服务。
“这种集约化种植模式很受乡亲们欢迎。”黎富平说,每年5月底菌子开始生长,一直持续到10月底。一个大棚月产量可达5吨,盛产期每天采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发展到83个大棚,32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今年已发展到150多户。
合作社“统分结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上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激发了村民生产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壮大。
2014年,扶贫部门提供园区农户的扶贫贴息贷款高达19.5万元,且每建一个大棚提供3000元的补助资金。
黎富平所说的“二次返利”,即农户第一次收益为,出售鲜菌扣除合作社赊销的种植材料、菌种等后的收入;第二次收益为,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将合作社经营利润的60%反补给农户,目前,已返利给农户120多万元。
2014年,合作社带动117余户农户,发展大棚306个,实现产值1745万元,菌农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区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农业示范园区,有菌种生产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达80吨。
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将姬松茸干品带到泰国和法国博览会参展,好评如潮,并与贵州省农科院合资成立“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壮大,园区在壮大,黎富平的梦想也在大:3至5年内把大棚发展到3000个,并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让更多农民致富。
【贫困户】从不愿种到我要种
7月8日上午,在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胡丹云刚一采摘完姬松茸,就忙着去大棚浇水。
“1个大棚能产8000多斤,去年种3个大棚,净赚4万多元!”胡丹云的脸上掠过丝丝喜悦,今年又扩种了5个大棚。
胡丹云一家五口,3亩地,种的包谷,仅仅够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动员村民种菌,胡丹云怕种了卖不出去,不愿意种。
2013年,妻子廖美云来到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诉他,看看菌农大筐大筐的菌子卖出去,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收进“荷包袋”。
胡丹云跑到种菌基地实地“考察”后,了解到一亩地可建两个大棚,一个棚前期投入1.5—2万元;贫困村民1亩地可得3000元扶贫资金补助,合作社还可提供担保,协助小额贷款5万元,并有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合作社不但统一提供菌种、技术,还负责统一收购销售。
2014年,胡丹云种了3个大棚,产菌2万多斤,又得2万多元的红利。
【种植大户】种得多赚得多
“每天5:30开始摘菌,7:00选菌、洗菌,下午4:30又开始采第二拨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交到合作社。”种植大户张启平说,“苦得很,但很开心。”
张启平家有28个大棚,是基地种菌最多的一户,也是加入农望合作社种菌时间最长的一户。
现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仅妻子、儿子和儿媳,几乎全家上阵,而且请了3个固定长工,临时工多时达几十上百个。
合作社刚成立时,张启平投了1万多元,试着跟种了1.5亩,建了3个大棚,2013年就赚了4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他,2014年就扩建到10个大棚。今年,张启平索性将房子做了抵押,贷款20多万元,发展的大棚28个。
目前,在张启平的带动下,果药村就有8户农户参与种菌,户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小场坝村】贫困村成小康村
小场坝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贫困户300多户,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里,发起成立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种1亩菌子能增收上万元。
小场坝村村主任韦忠平介绍,自从有了菌子产业,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数减少了两成,现在是70多户。低保户人口数减少近一半人;过去村里到处都是瓦房和草房,现在95%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砖瓦,就连村民思想观念也都有了改变。
“当初发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转土地,涉及100多户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种菌子能当饭吃!”黎富平说,他是挨家挨户做的思想工作,而现在村民主动种菌的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韦忠平说,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到菌子产业中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其中从事菌子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场坝村被认定为小康村。
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经历二:
建养鱼基地养殖会变色的红鲷鱼年售300万
一个名校毕业的硕士,放弃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作机会,走上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5年过去,“养鱼硕士”梁政远的事业渐渐走上正轨:由他创办的无锡瑞顺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开发、水产养殖、加工、营销、技术咨询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企业,拥有4个养殖基地,面积达500余亩,年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4年前,梁政远研究生毕业后,就在无锡搞水产养殖,短短4年,梁政远从一无所有就发展了4个养鱼基地,年销售额达到300万以上。虽然养鱼时间不长,但他养鱼从未失手过,年年都有钱挣,他到底有啥养鱼的诀窍呢?
梁政远的父亲一直靠经验养鱼,而梁政远则认为养鱼要靠知识,要看书,但在父亲的眼里,梁政远简直在胡闹。多次和父亲交流无果后,梁政远暗暗下定决心要以养鱼来成就他的一番事业。
红鲷鱼原产于马来西亚,与国内的红鲷鱼相比,梁政远养的这种红鲷鱼能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而且价格一斤也至少贵了两块钱!红鲷鱼颜色多样,肉厚且美观,在阳光下会泛着肉色,里面的肉都能看得出来。红鲷鱼不仅美观,经济效益也很好,但养殖技术很难,目前整个无锡市,只有梁政远的养殖场才有!
慕名而来,第一眼看到梁政远的时候,他正穿着脏脏的工作服在忙碌。梁政远憨厚的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然后一定要带我们去看他养的鱼。梁政远的养殖塘,是一座座大棚。让人匪夷所思,养鱼怎么和种菜一样??梁政远:“其实和蔬菜大棚是不一样的,这个大棚出于防风的需要,建得比蔬菜大棚矮,里面只可以站一个人,而且每个大棚还配有加温的锅炉。”
“?为什么还需要加温的锅炉呢?”我疑问的问梁政远。?梁政远说:“红鲷鱼对温度比较敏感,在12度左右就会完全死掉。温室内温度很高,也为了促使红鲷鱼提前发情,这样可以提早上市。”
2010年,?红鲷鱼被梁政远的老师董在杰引进无锡,由于没人见过这种鱼,大家都不敢养,而梁政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很大的商机。然而建个正规的养殖场,前期至少要100万的投资,刚走出校门的梁政远上哪里去找这么多钱呢?正在为钱着急梁政远,他的女朋友缪凌宏给了他20万元,才解决了资金上的问题。梁政远,又找了一个合伙人,凑够了100万,承包了200亩水塘,并从马来西亚空运了30万尾的鱼苗,开始养殖红鲷鱼!
为了养红鲷鱼,梁政远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如果扔掉,必将赔的血本无归。马来西亚红鲷鱼是热带鱼,在温度低的环境中养殖,就会产生应急反应,颜色变黑,而等到温度升高,颜色又会再变回来。
2011年9月,经过两年的养殖,梁政远的红鲷鱼终于上市了,而让梁政远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养出来的红鲷鱼,却根本没人买,他该怎么办呢。
这种红鲷鱼,当地市民很难有人接受,但记者了解到梁政远这几年就是靠这种红鲷鱼发的财,那么他的红鲷鱼是怎么卖出去的呢?又是卖给谁了呢?
梁政远想出了一个方法推广他的红鲷鱼。改变了一下思路,我们直接供餐饮,直接跟餐饮去合作,我们要把对的产品卖给识货的人。于是梁政远请酒店的总经理吃饭,自己带着食物还从外面请来了大厨,让大厨用红鲷鱼做成的就是他们最拿手的菜。?尽管这家酒店的老板没有立刻答应合作,但梁政远说他看到了希望。从2011年至今,梁政远就是靠着这样的推销方式,一家一家的去酒店做全鱼宴,终于打开了红鲷鱼的销路。
如今,梁政远发展了4个养殖基地,在他的养殖主要养殖红鲷鱼,和这些稀有的品种,一年靠卖鱼和苗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
从事水产养殖面临很高的风险,“我们和鱼隔着一层水,不像其它动物那么好掌控,一旦出事,损失无法挽回。”所以,梁政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几个养殖基地“蹲点”。同时,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只有技术领先,拿出别人没有的产品,才会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几年来,梁政远的公司与世界渔业中心、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亚太综合养鱼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了国家、省、市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承担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鲤鱼复合育种”的改良、扩繁及高效养殖示范项目,获得2011-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