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中国的作用

2016-11-19

相关话题

如今,人们已能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对当年那种片面的“正面教育”已不易全面接受,大量“愤青”的出现恰恰是对僵化教育的逆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中国的作用

中国在上世纪进行的抗日战争,几十年来一直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材,这是应当也是必然的。不过,在一段时期,宣传口径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使得今天遇到现实争端时产生了困惑。例如钓鱼岛争端加剧后,人们愤慨“战败国”敢占“战胜国”之地,对内还产生诸如“软弱”一类的指责。由于多年来国内强调突出“正面教育”,强调中国才是打败日本的主力军,结果反而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日本不肯谢罪甚至其政要多不承认侵略?为何中国要放弃对日本要求赔款?如今,人们已能接触到多方面的信息,对当年那种片面的“正面教育”已不易全面接受,大量“愤青”的出现恰恰是对僵化教育的逆反。客观地说明当年中国抗战胜利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多数人才能冷静客观地正视中日矛盾的历史由来,从而在目前的争端中以理性的态度爱国。

毛主席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有很客观的评价: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因积贫积弱,为振奋民气往往希望突出自己的战绩。例如一些宣传口径强调,抗战时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是打败日本侵略的主力军。这种说法虽反驳了西方贬低中国抗战作用的论调,歌颂了当年抗战军民的功绩,不过严格而论却不太准确。事实上,毛泽东在接待外宾时的讲话,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有很客观的评价。

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当年中国太贫弱,虽有大国之名却无大国实力,只是以持久战拖住日本。世界上打败法西斯的主力军是谁呢?从实力看还是苏、美、英三国。

过去一些正面教育的口径,恰恰违背了毛泽东这一客观评价。国内有些人着力宣传抗战重大意义的动机虽是好的,却不谈中国因贫弱而导致战力有限。至于宣传“主力军”、“主战场”而引用的一些数据,按科学的史学态度来分析并不严谨,甚至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

如有些人搞不清军语中“死亡”与“伤亡”是不同概念,将中国“伤亡”3500万人(其中死亡2000余万人)说成“死亡3500万人”,并就此说中国超过苏联是二战中牺牲最大的国家。殊不知苏联宣布的牺牲2700万(俄罗斯有一数据是2650万),是纯粹的死亡数,并没有加上2000万以上的负伤数字,苏联才是二战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有人统计中国战场上消灭日军的数字,是根据日本战后承认在关内战场累计伤亡了133万(战时日军极少有人被俘),加上在东北战场和中国人在缅甸战场上的战果,得出了“消灭日军150万人”的数字。这一算法虽有其根据,却忽略了日军伤员治愈后重返战场的人数,并不完全准确。

按照战争统计学的原则,对一场战斗或战役消灭敌军的统计,可以把死、伤、病、俘相加,这是敌人的净减员数。对一场持久的战争的歼敌数若是按每场战役、战斗的总数相加,往往会造成大量重复统计而高于实际数,这是因为伤病员过一段时间多数能归队。例如有时一个士兵在一场战争会负伤多次,若将此人在各次战役的击伤数累计,几人的数字其实就是一个人。因此,若要科学地计算一场持久战争中一个国家的损失,应该计算的是其“不可弥补损失”,即死亡、被俘(而且是未释放的)或重伤残废者的累计。

前些年一些宣传抗战成果的文章中,列举出一个所谓中国战场消灭日军占日本战争中军队损失“三分之二”的虚夸比例。从统计学角度看,这个比例是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把“伤亡”与“死亡”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后相对比)算出来的,即用中国军队造成日军150万人的“伤亡”同日军战争中总“死亡”212万人相除。其实按可比的数据看,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死亡共45万人,只占其战时死亡总数的22%。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仅有中国这一个交战国,另有苏联这个发生过局部战事却主要采取军事对峙的潜在敌国,还可以说中国是东方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四年间,中国战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确如毛泽东所说的,只是“一个支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