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的历史

2017-06-15

想要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债券市场,预测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首先就要追溯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债券的历史远比股票还要悠久,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回顾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吧。

债券市场的历史

债券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债券市值过20万亿元,和股票市场市值接近。管理层在2012年证券监管工作会议讲话上指出 “要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公司类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研究探索和试点推出高收益企业债、市政债、机构债等债券新品种”。债券市场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会,前途不可限量。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债券是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品种,债券市场离普通百姓似乎很遥远,只有机构投资者才会参与。可是如果把过去十年债券指数涨幅和股票指数涨幅、通胀指数累计涨幅做个对比,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债券指数表现十分抢眼,而且在过去的十年中,债券指数只有3年当年收益为负,而股票指数有6年当年收益为负。可见债券指数的波动更小,更容易实现绝对收益。

债券市场利率走势与通胀走势密切相关,以货币基金可投资的1年央票为例,其利率走势通常以1年定存利率为上限,但当通胀预期高涨时,央票利率则可能高于定存利率。在2011年,1年央票利率始终站在定存利率之上。通胀逐步下行,但我国仍处于负利率环境中。因此短期内,货币基金收益仍将战胜定存利率。另一方面,较高的货币基金收益率也与货币政策动向密切相关。

债券基金曾受制于投资品种有限,过多参与新股申购、转债市场,导致净值波动太大,基金表现和债券市场相关度低。随着公司债、中票、市政债的不断推出,债券基金必然将更多的关注债券市场上出现的新投资品种,为投资人带来多样化的投资工具。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低增长、去杠杆成为各国的长期现象。国内的通胀预期也在宏观调控下逐步走低。债券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投资人的关注。如何选择好的债券基金?由于债券基金的绩效一般要一年、两年以上才能显现,因此净值波动率低、长期表现突出的基金无疑适合投资者重点关注,相信“稳健、绝对收益导向”的投资理念会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同和支持。

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企业债市场不断走向市场化,并伴随着这一过程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突破。

首先是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企业债发行规模逐渐放大,投资者结构日益广泛。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短暂的发行低潮后,2001年开始,企业债的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并且有望在今年迎来新的高潮。在公司债券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这一金融产品的层次体系也在逐渐丰富,可转债这一品种正在异军突起;各种长短期限的公司债也纷纷出现,发债主体也逐渐扩充。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一方的发展更是迅速。1996年以前,企业债券的购买者绝大多数都是个人,而目前企业债券机构投资者队伍正在逐步扩大。除了商业银行不能购买企业债外,目前购买企业债券的主要是保险公司、社会保险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近期企业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更是吸引了各种投资机构的青睐,增量资金介入的迹象明显,机构投资者队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发行创新日益增多。如发行定价方式、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创新使实践远远走在了政策之前。近年来,我国在利率市场定价方式方面已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在利率设置上的创新如三峡债券、铁道债券率先采用了附息债券、99’三峡债券采用了浮动利率、云南曲靖公路建设债券采用了附可选择权利率等方式。去年中国移动和广东核电两只债券发行时,还首次采用了高度市场化的“路演询价"方式,即由投资者直接向主承销商报盘,确定自己在不同利率档次的购债数量,最后主承销商根据认购的倍数和利率,确定债券利率;刚刚宣布拟发10亿元10年期企业债的东北高速也同样表示将以竞价发行的方式确定利率。利率市场化的脚步正在大幅加快。募资用途的创新——一改以往企业债券资金限于基建或技改项目的老规则, 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发行10年期50亿浮息债券时,首次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借款;01广核债和金茂企业债的募集资金也都是用于“归还过桥贷款”、"调整负债结构、工程尾款"等类似财务结构调整的目的。

三、然而与此同时,现行老政策对企业债券市场仍存有不少限制,这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债市场独有的特点。首先是流通的限制。我国企业债券交易市场是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1994年11月1日“深盐田”作为第一只上市的企业债券在深交所上市。但并不是按照规定发行的企业债最终都能上市,到目前为止,能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债券品种和规模仅占发行总量的很小一部分,目前能够满足上述条件并正在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只有13只,交易总额不足300亿元。狭小的市场空间更无法吸引大资金的驻临,以2001年上海证交所为例,平均每天的交易量只有2350万元。其次,是发债主体的限制。我国发行债券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支持的大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且企业债发行实行严格的审批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没有特别政策支持的企业则无缘通过公开发行的企业债来获取融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