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知识:罗斯福新政

2017-03-17

新政,是指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革新的运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罗斯福新政》的会考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历史会考知识:罗斯福新政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②70年代

表现: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石油危机

③80年代里根

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90年代克林顿

表现: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历史会考知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影响: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

(1)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苏联解体

①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解体。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